周怡
(興化市人民醫院 產科,江蘇 興化)
頭位難產主要是指由于胎兒俯屈不良,頭部位置不正從而導致產婦分娩難度增大情況[1]。在臨床中,此癥狀有一定普遍性,通常情況下,胎兒頭部位置朝向產婦左、右前方則視為正常,正常胎位能夠有利于產婦和胎兒順利分娩,減少在分娩過程中不良情況的發生。若因胎頭位置不正而導致胎兒滯留的時間較長,則會造成胎兒宮內窒息等危險情況,對胎兒生命安全造成威脅[2]。因此及時對產婦進行護理干預,糾正胎兒不易通過產道的頭部位置是非常必要的[3]。本文針對持續性枕橫位、枕后位病例進行經陰道徒手旋轉的效果進行分析,內容如下。
于2010年8月至2018年8月共挑選78例產婦進行研究,分兩組,分別以常規護理(對照組)和徒手旋轉(觀察組),每組39例;觀察組年齡22~40歲,平均(31.45±1.78)歲,孕周37~42周,平均(39.54±0.18)周;對照組年齡 23~39歲,平均(31.47±1.75)歲,孕周 37~42周,平均(39.58±0.21)周。兩組資料差異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將常規護理應用在對照組產婦中,主要針對產婦的產前檢查、宮口擴張、先露下降、宮縮頻率等情況,指導產婦在產程進行中做好情緒調節,采取合適的分娩體位,引導產婦進行自然分娩,若分娩過程中發現胎心率異常等特殊情況,則及時采取剖宮產措施結束分娩。
觀察組則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針對持續性枕橫位、枕后位產婦采用徒手旋轉方式,指導產婦及時排空膀胱,行截石位,在對產婦孕周、身體情況、胎兒頭位、羊水等情況進行詳細地掌握后,進行徒手旋轉法。為產婦講解胎兒頭位不正的危險性及徒手旋轉法的優勢,從而減少產婦的負性情緒,以更加積極的情緒狀態接受護理[4]。醫護人員嚴格遵守無菌操作,于宮縮間歇期,操作者單手插入陰道,以食、中二指置于胎兒枕骨處,在確定胎兒頭部指示點和母體骨盆的位置關系后將胎頭穩定,助手于母體腹壁將胎兒推至脊前方位,操作者將胎頭按照合適的角度順勢進行旋轉。針對枕左后位及枕右后位則分別按照逆時針、順時針旋轉,角度為90°,枕左橫位、枕右橫位則分別旋轉45°,直至將胎兒頭部旋轉至枕前位,在進行操作期間對胎兒的宮內情況和產婦的全身情況進行密切觀察,最多操作次數不超過3次,若操作仍然未成功則可選擇剖宮產。
(1)記錄比較兩組護理療效,順產率、剖宮產率、產傷率、感染率。
(2)記錄比較兩組新生兒Apgar評分,對新生兒采用阿氏評分表進行評判,分數標準如下,重度窒息:低于4分;輕度窒息:4~7分;正常:8~10分。
采用SPSS 19.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表示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如表1所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順產率高,剖宮產、產傷、感染率低,P<0.05。

表1 護理療效比較[n(%)]
如表2所示,觀察組Apgar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
表2 Apgar評分比較( , 分)

表2 Apgar評分比較( , 分)
組別 n Apgar評分觀察組 39 9.72±0.27對照組 39 7.75±0.27 t 21.220 P 0.000
頭位難產是臨床上發生率較高的癥狀之一,具有較高的危險性[5]。頭位難產不僅與產婦的羊水較少、宮縮乏力、骨盆形態有關,而且與胎兒的體重過大也有密切的關系,胎先露位置異常會延長產程時間,造成產婦軟產道壓迫受損,易致胎兒宮內窘迫,同時也會使產婦產生較大的負面情緒。而胎兒的大小、產婦的骨盆形態無法改變,因此需要采用更加有效的方式對胎兒頭位進行糾正[6]。
臨床上常采用的頭位助產方式包括胎頭吸引術、產鉗術,而這些侵入性操作,可能稍有不慎會對產婦的軟產道及胎兒造成傷害,安全性較低。而采用徒手旋轉的方式主要是利用手進行操作,更容易進行力度掌控,對胎兒和產道所造成的影響較小,將其頭部旋轉至最佳的位置有利于順利分娩[7]。但是如果產道較為緊張,手法操作可能難以糾正胎頭位置,因此在進行此操作時,需要提前向產婦進行知識講解,對產婦及胎兒的實際情況全面掌握,并且在操作過程中為產婦進行心理疏導,讓產婦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狀態,操作人員應以專業審慎的態度贏得產婦的積極配合。如果密切觀察下連續操作3次也未成功,則可能需要改變分娩方式選擇剖宮產,盡可能地減少難產的風險[8]。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順產率高,剖宮產、產傷、感染率低,Apgar評分高(P<0.05),說明采用徒手旋轉方式進行干預,有利于提高產婦自然分娩幾率,降低不良因素的產生,同時還能降低胎兒宮內窘迫和新生兒窒息的發生幾率。
綜上,針對頭位難產產婦進行助產護理時,由經驗豐富的助產人員及時采取徒手旋轉的方式,安全性較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