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若寧,魏 藝,薛文靜,楊一格,褚瑜光,吳華芹,杜 柏,胡元會
堿性磷酸酶水平升高與骨骼、肝膽系統疾病,尤其是黃疸關系密切。有研究報道,堿性磷酸酶可能是一種新型的心血管疾病潛在危險因素[1]。有研究顯示,高血壓病人血清堿性磷酸酶高于正常血壓者,堿性磷酸酶是高血壓的重要影響因素,可作為判斷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嚴重程度的重要指標[2]。人體血壓變化規律為白晝高、夜間低,正常夜間收縮壓下降率為10%~20%,屬于杓型血壓。原發性高血壓病人血壓因夜間收縮壓下降率降低呈非杓型或反杓型改變[3]。相關研究顯示,收縮壓變異性與心血管疾病器官損傷密切相關[4]。有關老老年高血壓病人夜間收縮壓下降率與堿性磷酸酶之間的關系國內尚無報道,故本研究針對此問題進行分析,以期為老老年高血壓的臨床診治提供依據,從而改善老老年高血壓病病人預后及生活質量。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2月—2019年10月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心內科住院的老老年高血壓病人240例,其中男89例,女151例,年齡80~92(83.50±2.57)歲。根據夜間收縮壓下降率將病人分為3組,反杓型組127例,其中男44例,女83例;非杓型組71例,其中男28例,女43例;杓型組42例,其中男17例,女25例。
1.1.1 納入標準 根據2018年修訂版高血壓病診斷標準[5]的規定:未服用降壓藥物情況下,收縮壓≥14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張壓≥90 mmHg為高血壓;其中收縮壓140~159 mmHg,舒張壓90~99 mmHg為1級高血壓;收縮壓160~179 mmHg,舒張壓100~109 mmHg為2級高血壓;收縮壓≥180 mmHg,舒張壓≥110 mmHg為3級高血壓;收縮壓≥140 mmHg,舒張壓<90 mmHg為單純收縮期高血壓。年齡≥80歲。
1.1.2 排除標準 繼發性高血壓、嚴重心律失常、嚴重心力衰竭、急性腦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嚴重感染、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及免疫系統疾病病人。
1.2 研究方法
1.2.1 動態血壓監測及分組方法[6]檢測儀器:動態血壓監測儀(MGY-ABPl,北京美高儀軟件技術有限公司生產)。開始時間為08:00,結束時間為次日清晨08:00,08:00~20:00每30 min測量1次,20:00至次日08:00每60 min測量1次,每次均記錄收縮壓、舒張壓、脈壓、平均動脈壓。夜間收縮壓下降率=(日間平均收縮壓-夜間平均收縮壓)/日間平均收縮壓×100%;夜間舒張壓下降率=(日間平均舒張壓-夜間平均舒張壓)/日間平均舒張壓×100%。晝夜血壓節律以夜間收縮壓下降率表示:夜間收縮壓下降率10%~20%為杓型血壓,夜間收縮壓下降率0~<10%為非杓型血壓;夜間收縮壓下降率<0為反杓型血壓;根據上述標準將病人分為3組。檢測結果有效數據必須達到80%以上,測量收縮壓有效范圍為60~260 mmHg,舒張壓為40~160 mmHg。
1.2.2 血清堿性磷酸酶及常規生化指標檢測 囑病人采血前禁食12 h,清晨空腹安靜狀態下抽取靜脈全血3~4 mL,靜置2 h,以3 000 r/min離心15 min,分離上層血清,測定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乳酸脫氫酶(LDH)、總蛋白(TP)、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載脂蛋白A1(ApoA1)、載脂蛋白B(ApoB)、總膽紅素(TBIL)、間接膽紅素(IDBIL)、直接膽紅素(DBIL)、鉀(K+)、鈉(Na+)、氯(Cl-)、游離脂肪酸(FF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糖(GLU)、肌酐(Cr)、血尿素氮(BUN)、堿性磷酸酶等生化指標,檢測儀器為日本OYMPUS AU 4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血清堿性磷酸酶檢測采用酶速率法,試劑由泰和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

2.1 3組臨床資料比較(見表1)

表1 3組臨床資料比較

(續表)
2.2 相關性分析 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老老年高血壓病人夜間收縮壓下降率與堿性磷酸酶、HDL-C呈正相關(r=0.146,P=0.022,r=0.140,P=0.029),與BUN水平呈負相關(r=0.176,P=0.022)。
2.3 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 以夜間收縮壓下降率為因變量,以堿性磷酸酶、HDL-C、BUN為自變量,行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堿性磷酸酶水平與夜間收縮壓下降率關系密切,是老老年高血壓病人夜間收縮壓下降率的影響因素。詳見表2。

表2 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
堿性磷酸酶是一種含鋅的糖蛋白,在堿性環境中水解磷酸酯產生磷酸,其在人體肝臟、骨骼、腸、腎、胎盤等部位廣泛分布,是經肝臟向膽外排出的一種酶。臨床測定堿性磷酸酶主要用于骨骼、肝膽系統疾病診斷和鑒別診斷,尤其是對黃疸的鑒別診斷。對不明原因的血清堿性磷酸酶水平升高,可測定同工酶以協助明確器官來源。近年來,堿性磷酸酶與心血管疾病關系受到越來越多關注,有研究顯示,高血壓病人較正常血壓人群血清堿性磷酸酶升高[2]。杜鵑等[2]通過分組對比分析發現,血清堿性磷酸酶可能為高血壓防治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Haarhaus等[7]建議將堿性磷酸酶作為治療心血管疾病的突破點。
血清堿性磷酸酶含量升高與心血管疾病關系緊密,故檢測堿性磷酸酶含量在老年醫學與老年病防治方面具有重要價值。劉蕾蕊等[8]將病人分為正常血壓組、正常血壓高值組和高血壓組,測定血清堿性磷酸酶、血脂和肝功能等,并根據血清堿性磷酸酶水平,使用四分位法將病人分為A組(堿性磷酸酶≤74 U/L)、B組(74 U/L<堿性磷酸酶≤89 U/L)、C組(89 U/L<堿性磷酸酶≤108 U/L)和D組(堿性磷酸酶>108 U/L),分析血清堿性磷酸酶與血壓的關系,結果發現:高血壓
組和正常血壓高值組堿性磷酸酶水平高于正常血壓組,C組和D組年齡、收縮壓、舒張壓、平均動脈壓、脈壓較A組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C組和D組收縮壓高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血清堿性磷酸酶是平均動脈壓及脈壓的獨立影響因素。劉楊等[1]通過分組對比生化項目發現,血清堿性磷酸酶預測老年冠心病病人一定時間內發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價值最高。有學者將堿性磷酸酶聯合GRACE評分預測急性冠脈綜合征病人近期預后,結果顯示,血清堿性磷酸酶水平、GRACE評分與急性冠脈綜合征病人冠狀動脈病變程度呈正相關,同時血清堿性磷酸酶水平聯合GRACE評分預測急性冠脈綜合征病人近期預后具有極高的準確性[9]。朱月清等[10]研究血清堿性磷酸酶對冠狀動脈嚴重狹窄的診斷價值,根據Gensini評分>40分將470例冠心病病人分為兩組,結果發現,引起冠狀動脈嚴重狹窄的獨立危險因素為高血壓及堿性磷酸酶水平升高,血清堿性磷酸酶診斷冠狀動脈嚴重狹窄臨界值為79 U/L,靈敏度為59.9%,特異度為64.5%。周燕等[11]通過分組對比發現,伴發腔隙性腦梗死組、伴發腎功能損害組較未伴發腔隙性腦梗死組、未伴發腎功能損害組血清堿性磷酸酶水平升高,且高于健康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原發性高血壓病人靶器官損傷與血清堿性磷酸酶水平呈正相關,故通過定期監測血清堿性磷酸酶水平可評估原發性高血壓病人疾病進展。上述研究結果表明,血清學指標堿性磷酸酶對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預后及進展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老老年原發性高血壓病人血壓可能與自主神經調節功能減弱有關,特點以單純收縮期高血壓為主,同時血壓波動大及晝夜節律減弱或消失[12]。本研究納入240例老老年原發性高血壓病人,其中杓型組42例,非杓型組71例,反杓型組127例,血清堿性磷酸酶水平與老老年高血壓病人夜間收縮壓下降率存在相關性,杓型組血清堿性磷酸酶水平高于非杓型與反杓型組,提示老老年高血壓病人各項指標與血壓節律之間關系復雜,其內在機制仍需進一步研究,以期為提高老老年原發性高血壓病人生活質量及改善心腦血管病預后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