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秀民,陳 衛
腦梗死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由于腦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腦血管性疾病,病人常有言語不清、眼歪口斜、上下肢麻木無力等臨床表現[1]。近年來腦梗死研究取得了較大進步,但急性發作期仍有死亡的危險。因此,尋求新型危險標志物有助于鑒別診斷及診斷腦梗死并提供個性化治療,并為揭示腦梗死的發病機制提供理論基礎。動脈粥樣硬化是腦梗死的發病機制之一,斑塊生長過程中常伴隨新生血管生成,且新生血管具有滲透性高、脆弱等特性,炎性因子易侵襲加重斑塊炎性反應。血管細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屬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主要表達于血管內皮細胞,參與炎癥反應、免疫應答[2],推測其可能在腦梗死進程中發揮作用。有研究發現,腫瘤壞死因子受體相關因子6(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factor 6,TRAF6)在調控細胞分化、細胞功能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且TRAF6與下游分子在細胞內作用后引起核因子(NF)-κB活化進而誘導免疫與炎癥反應[3-4]。目前,關于VCAM-1、TRAF6在腦梗死中的作用報道較少,本研究分析腦梗死病人血清VCAM-1、TRAF6表達水平,探討二者對腦梗死發病的診斷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腦梗死病人94例為腦梗死組,根據卒中量表(CCS)對神經功能缺損進行評分,CCS評分0~15分為輕度組(29例),CCS評分16~30分為中度組(34例),CCS評分31~45分為重度組(31例)。參照全國第4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腦梗死診斷標準:安靜狀態下發??;多數病人無明顯嘔吐和頭痛;發病較緩慢,呈逐漸發展或階段性進行,多與腦動脈粥樣硬化有關,也可見于動脈炎、血液病等;病人在發病1~2周內意識清楚或輕度障礙;存在頸內動脈系統和椎基底動脈系統癥狀和體征;腰椎穿刺腦脊液一般不含血;CT、MRI或血管造影檢查可見腦梗死栓塞部位[5]。納入標準:確診為腦梗死病人;年齡50~80歲;病程<48 h;同意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心、肝、腎等臟器疾??;合并惡性腫瘤;合并甲狀腺功能異常;合并自身免疫性疾??;近1個月內服用過維生素、葉酸、他汀類藥物及抗癲癇類藥物。另選取同期的體檢健康者89名為對照組。本研究經醫院道德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且取得病人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字,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
1.2 主要試劑與儀器 人血管內皮細胞黏附分子1(sVCAM-1/CD106)酶聯免疫吸附(ELISA)試劑盒(貨號:EK-H11897)購自上海酶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人TRAF6 ELISA試劑盒(貨號:BH7679)購自上海博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酶標儀(型號:MODEL550)購自美國Bio-Rad公司。
1.3 研究方法
1.3.1 樣品采集及保存 采集所有研究對象晨起空腹外周靜脈血5 mL,以4 0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層血清置入EP管中,置于-20 ℃冰箱中備用。
1.3.2 血清VCAM-1、TRAF6水平 采用ELISA法檢測各組研究對象血清VCAM-1、TRAF6水平,檢測步驟嚴格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2.1 對照組和腦梗死組一般資料比較 腦梗死組與對照組性別、年齡、身高及體質指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對照組和腦梗死組一般資料比較
2.2 對照組和腦梗死組血清VCAM-1、TRAF6水平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腦梗死組血清VCAM-1、TRAF6水平均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詳見表2。
表2 對照組和腦梗死組血清VCAM-1、TRAF6水平比較(±s) 單位:μg/mL
2.3 輕度組、中度組、重度組腦梗死病人血清VCAM-1、TRAF6水平比較 重度組腦梗死病人血清VCAM-1、TRAF6水平高于中度組和輕度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度組腦梗死病人血清VCAM-1、TRAF6水平高于輕度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輕度組、中度組、重度組血清VCAM-1、TRAF6水平比較(±s) 單位:μg/mL
2.4 血清VCAM-1、TRAF6水平預測腦梗死的臨床價值 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血清VCAM-1水平預測
腦梗死臨床價值的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curve,AUC)為0.834[95%CI(0.774,0.893)],截斷值為13.439 μg/mL,靈敏度為67.0%,特異度為89.9%;血清TRAF6水平預測腦梗死臨床價值的AUC為0.862[95%CI(0.802,0.921)],截斷值為4.060 μg/mL,靈敏度為71.3%,特異度為98.9%。詳見圖1。
圖1 血清VCAM-1、TRAF6預測腦梗死的ROC曲線圖
2.5 血清VCAM-1聯合TRAF6預測腦梗死的臨床價值 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血清VCAM-1與TRAF6聯合診斷腦梗死的AUC為0.906[95%CI(0.859,0.953)],靈敏度85.1%,特異度為91.0%,聯合截斷值有待進一步研究。詳見圖2。
圖2 血清VCAM-1聯合TRAF6預測腦梗死的ROC曲線圖
腦動脈主干或皮質主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管增厚、管腔狹窄閉塞和微血栓形成,從而誘發腦梗死[6]。腦梗死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多數表現為四肢無力、頭暈、頭痛等[7]。
VCAM-1是位于細胞膜上的糖蛋白,又稱CD106,受致炎因子刺激其表達量增加,可介導淋巴細胞、單核細胞與內皮細胞黏附,在炎癥反應、細胞分化、動脈粥樣硬化等多種疾病中發揮重要作用[8]。有研究表明,VCAM-1可能通過與單核細胞、淋巴細胞等炎性細胞的配體VLA-4結合,從而介導炎性細胞黏附,引發炎癥反應,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形成[9]。王愛岳[9]研究發現,缺血性腦卒中病人外周血VCAM-1水平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VCAM-1水平與缺血性腦卒中進展密切相關。曹曉雨等[10]研究發現,缺血性腦卒中組sVCAM-1水平高于非缺血性腦卒中組,sVCAM-1單獨預測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后短期發生缺血性腦卒中的AUC為0.875,截斷值為682.7 μmol/L,靈敏度、特異度分別為84.0%、87.3%,表明缺血性腦卒中病人外周血sVCAM-1高表達,且具有較好的診斷價值。吳巖等[11]研究發現,腦梗死病人發病24 h時外周血sVCAM-1水平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本研究結果與吳巖等[11]研究結果一致,腦梗死組病人血清VCAM-1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重度組腦梗死病人血清VCAM-1水平高于中度組和輕度組,中度組腦梗死病人血清VCAM-1水平高于輕度組,表明腦梗死病人血清VCAM-1呈高表達,且疾病越嚴重其表達量越高,提示VCAM-1可能在腦梗死發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進一步分析發現,血清VCAM-1水平預測腦梗死的診斷價值AUC為0.834,截斷值為13.439 μg/mL,靈敏度、特異度分別為67.0%、89.9%,提示血清VCAM-1水平對預測腦梗死有一定的診斷價值。
TRAF6是1996年Ishida等[12]研究CD40信號轉導時發現,由530個氨基酸組成。有研究表明,TRAF6作為TNFR超家族、白細胞介素-1受體/Toll樣受體(interleukin-1 receptor/toll like receptor,IL-1R/TLR)超家族的信號通路轉導蛋白,參與多條炎癥反應和凋亡信號通路[13]。TRAF6參與多種腫瘤及惡性疾病的發生。章國良等[14]研究發現,胃癌病人血清TRAF6蛋白的相對表達量高于腹腔良性疾病病人。姜華[15]研究發現,與對照組兔相比,動脈粥樣硬化模型組兔血清TLR4、TRAF6水平升高,使用血府逐瘀湯含藥干預后可顯著抑制血清TLR4、TRAF6蛋白表達,改善損傷程度,提示抑制Toll樣受體4及TRAF6表達,可能減輕動脈粥樣硬化損傷。袁平等[16]研究發現,與假手術組大鼠相比,缺血組和缺血再灌注組TRAF6表達明顯升高,大鼠缺血再灌注損傷時TRAF6可能參與腦細胞死亡。本研究結果顯示,腦梗死組病人血清TRAF6水平較對照組升高;輕度組、中度組、重度組腦梗死病人血清TRAF6水平逐漸升高。提示腦梗死病人血清TRAF6呈高表達,與腦梗死嚴重程度有關,提示TRAF6可能參與腦梗死發生。本研究結果發現,血清TRAF6水平預測腦梗死診斷的AUC為0.862,截斷值為4.060 μg/mL,靈敏度、特異度分別為71.3%、98.9%,提示血清TRAF6水平對預測腦梗死有一定的診斷價值。本研究進一步分析發現,VCAM-1、TRAF6二者聯合對腦梗死診斷的AUC為0.906,靈敏度、特異度分別為85.1%、91.0%,提示二者聯合較單獨預測有較高的診斷價值。
綜上所述,腦梗死病人血清VCAM-1、TRAF6呈高表達,可能參與腦梗死疾病發展過程,二者聯合對腦梗死有一定的診斷價值,可能成為預測腦梗死的重要指標。由于本研究樣本量有限,今后將擴大樣本量進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