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超群,張 軍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種臨床的常見疾病,臨床治療中,雖然各種抗心力衰竭藥物與輔助藥物均能緩解臨床癥狀,但病人5年內存活率仍不理想。呋塞米與螺內酯是臨床常用的治療藥物,現階段治療中關于兩者臨床療效較多,而涉及兩種藥物用藥比例研究較少[1]。本研究選取200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觀察呋塞米與螺內酯不同用藥比例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7月于我院就診的病人。對照組100例,男55例,女45例,年齡45~82(57.62±4.47)歲;研究組100例,男65例,女35例,年齡46~83(58.15±5.29)歲。兩組年齡、性別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病人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研究方法 兩組入院后均給予常規抗心力衰竭治療,同時給予病人依那普利每日10 mg口服,或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厄貝沙坦每日150 mg口服,并維持機體水電解質平衡。兩組均采用呋塞米聯合螺內酯治療,對照組用藥比例為1∶1,給予病人口服每日20 mg呋塞米與螺內酯;研究組用藥比例為1∶2,給予病人口服每日20 mg呋塞米與每日40 mg螺內酯。兩組均持續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 兩組臨床療效;兩組治療前后左室射血分數(LVEF)、左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血漿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血漿腦鈉肽(BNP)及各時間血鉀水平[2]。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2.2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心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LVEF、LVEDD及LVESD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1)。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s)
2.3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BNP與GSH-Px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BNP與GSH-Px水平均優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指標水平比較(±s)
2.4 兩組不同時間血鉀水平比較 治療前與治療3 d后,兩組血鉀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周后、2周后及4周后,研究組血鉀水平優于對照組(P<0.01)。詳見表4。
表4 兩組不同時間血鉀水平比較(±s) 單位:mmol/L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臟疾病的終末階段,長時間過度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與交感神經功能紊亂導致病人發生慢性心力衰竭,血管緊張素Ⅱ與醛固酮促使病人發生心肌間質纖維化、心肌細胞肥大及心肌細胞凋亡,進而加速心室重構[3]。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臨床治療中,主要目的是抑制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與交感神經活性,因此,多使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或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β-受體阻滯劑治療,雖然能有效抑制血管緊張素Ⅱ生成,但其抑制醛固酮的作用是暫時的[4]。因此,呋塞米與螺內酯較多用于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治療。兩種藥物治療過程中的比例是人們關注的問題。李倩等[5]研究顯示,單純采用螺內酯治療,能有效避免病人出現電解質紊亂,但這種治療方法療程較長,對病人心室重構的抑制作用較差。
本研究研究組病人采用呋塞米聯合螺內酯1∶2用藥比例治療后,臨床總有效率高于用藥比例為1∶1的對照組病人(P<0.05);治療后,研究組LVEF、LVEDD、LVESD、BNP及GSH-Px水平均優于對照組(P<0.05);治療前與治療3 d后,兩組血鉀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周后、2周后、4周后,對照組血鉀水平降低,研究組優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是采用1∶2用藥比例的呋塞米與螺內酯,病人腎功能與血鉀水平正常條件下,能有效降低對病人血鉀的影響[6]。BNP作為評價心功能的重要指標,病人心功能受損時,BNP水平提高,1∶2用藥比例可有效保護病人心功能,提高臨床療效。楊文等[7]研究表明,1∶2呋塞米聯合螺內酯用藥比例能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抑制心室重構。
綜上所述,相較于呋塞米與螺內酯1∶1用藥比例,1∶2用藥比例能進一步提高病人臨床療效,改善各項臨床指標,并減少對病人血鉀水平的影響,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療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