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程旭,賀俊峰,張啟杰,鄢高亮
冠心病是威脅人類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疾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發生率、病死率明顯升高,且近年來呈年輕化趨勢[1-2]。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有利于提高病人生活質量與生存質量。冠狀動脈造影(CAG)是診斷冠狀動脈病變的“金標準”,但該方法屬于有創檢查,存在一定的風險,且臨床檢查費用較高。隨著影像學技術不斷發展,256層CT在冠狀動脈病變檢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不論是造影劑使用劑量、照射劑量、檢查時間、重復性、創傷性,還是檢查費用方面均有較大優勢[3-4]。256層CT掃描速度較快、分辨率較高,有利于提高冠狀動脈病變檢查準確率。本研究分析冠狀動脈狹窄病人介入術前篩查中應用低劑量冠狀動脈CT血管造影(CTA)的效果及準確性。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疑似冠心病病人106例。納入標準:病人各項臨床資料完整;凝血功能正常;所有病人均知曉且同意本研究。排除標準:存在出血性疾病;嚴重肺部疾病或肝、腎功能衰竭;合并惡性腫瘤;中度、重度心力衰竭病人;藥物難以控制的非竇性心律或快速性心律失常;甲狀腺功能異常病人;存在造影劑過敏的病人。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
1.2 方法
1.2.1 檢查方法 使用飛利浦(Brilliance,256層)CT機對病人進行檢查,采用心電門控掃描方法。檢查前對心率太快(>75次/min)病人,囑病人口服美托洛爾(50~75 mg),靜息狀態下等待30~60 min后心率<75次/min進行再次檢查。每位檢查人員均進行嚴格訓練,保證呼吸、屏氣時間。準備后囑病人仰臥位,對心電導聯儀進行連接,觀察心電圖情況,將靜脈留置針與高壓注射器連接。掃描時囑病人屏氣,首先確定檢查范圍,之后進行常規感興趣區掃描。使用雙筒高壓注射器以5.0 mL/s速率注入碘佛醇60~70 mL,之后采用相同速率注入生理鹽水40 mL,使用對比劑跟蹤觸發技術,觸發閾值120 HU,達到閾值后自動掃描。每次掃描時間為4~6 s。掃描參數:管電流為1 000 mAs,管電壓為100 kV,旋轉速度為0.27 s,掃描長度為88~133 mm;探測器、準直器為0.625×128,矩陣為512×512,螺距為0.18,間距為0.45 mm,層厚為0.9 mm。
1.2.2 圖像分析 將所有病人掃描圖像傳輸到EBW處理工作站進行處理,使用心臟標準算法對圖像重建,對最佳圖像進行篩選處理。處理方法主要包括容積再現(VR)、曲面重組(CPR)、多平面重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使用心血管分析軟件對動脈狹窄情況進行判斷與測量。
1.2.3 狹窄評定標準 正常為管徑無變化;輕度狹窄為管徑減小<50%;中度狹窄為管徑減小50%~74%;重度狹窄為管徑減小>74%。將CAG作為金標準對冠狀動脈CTA診斷的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特異度、靈敏度進行評估[5]。
1.3 觀察指標 分析最終篩查結果,冠狀動脈狹窄情況、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特異度、靈敏度。分析最終檢查結果滿意程度以及檢查結果準確性,滿意(>80%)、基本滿意(50%~80%)、不滿意(<50%)。

2.1 最終篩查結果分析 所有病人中前降支心肌橋形成8例(7.5%),見圖1;重度狹窄,見圖2;冠狀動脈開口起源異常2例(1.9%),見圖3;左旋支缺如2例(1.9%),見圖4。

圖1 MPR圖示LAD中段管腔走行于心肌淺表

圖2 LAD近段冠狀動脈重度狹窄(狹窄度77%)

圖3 VR圖像(冠狀動脈為右側優勢型,右冠狀動脈自左冠狀動脈竇右側壁發出)

圖4 左旋支圖像缺如(全段顯示不清)
2.2 冠狀動脈狹窄情況分析 冠狀動脈CTA檢查結果與CAG檢查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冠狀動脈CTA檢查與CAG檢查結果相符。詳見表1。
2.3 冠狀動脈CTA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特異度、靈敏度分析 冠狀動脈CTA檢查對正常狹窄、重度狹窄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特異度、靈敏度較高,對輕度、中度狹窄陽性預測值、靈敏度較低。詳見表2。

表2 冠狀動脈CTA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特異度、靈敏度分析 單位:%
2.4 檢查結果滿意度分析 106例病人中,滿意86例(81.1%)、基本滿意15例(14.1%)、不滿意5例(4.8%)。
2.5 檢查結果準確性分析 冠狀動脈CTA檢查準確性與CAG檢查準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檢查結果準確性分析
冠心病是臨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冠狀動脈功能性病變或器質性病變導致的心肌損傷疾病。及時診斷與治療冠心病對改善病人預后非常重要[6]。CAG是臨床診斷冠狀動脈病變的“金標準”,但該方法屬于有創檢查,且檢查費用較高,對臨床設備與技術的要求嚴格。
多數病人進行CAG檢查后無須進行冠狀動脈血運重建治療,因此,尋找安全、可行的無創檢查方法對降低病人負擔,合理利用臨床資源十分重要。隨著影像學技術不斷進步,螺旋CT得到廣泛應用,多排螺旋CT可提供冠狀動脈血流情況,明確心肌損傷情況,為臨床篩查冠心病提供科學依據[7]。
多層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是一種無創檢查方法,在冠心病、冠狀動脈斑塊診斷、介入治療方面具有較好的作用[8]。無創檢查中,冠狀動脈CTA診斷冠心病更加安全、可行。本研究結果顯示,所有病人中,冠狀動脈開口起源異常2例(1.9%),左旋支缺如2例(1.9%),前降支心肌橋形成8例(7.5%),說明冠心病檢查中使用低劑量冠狀動脈CTA檢查結果較準確。本研究結果發現,冠狀動脈CTA檢查對正常、重度狹窄病變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特異度、靈敏度較高,對輕度、中度狹窄病變陽性預測值、靈敏度較低,提示冠狀動脈重度狹窄介入術前篩查中,低劑量冠狀動脈CTA篩查結果較準確,尤其在診斷冠狀動脈重度狹窄時。低劑量冠狀動脈CTA為臨床診斷冠狀動脈重度狹窄提供科學依據。CAG雖然是金標準,但屬于有創檢查,且費用較高,病人較難接受[9]。
低劑量冠狀動脈CTA優點:成像質量更佳,有效提高圖像清晰程度,防止偽影的發生;可有效減少X線曝光時間,進行低劑量掃描可明顯減少掃描期間受到的輻射;評估病變程度準確性較高,診斷冠狀動脈狹窄方面優于常規方法[10]。
導致冠心病發生的原因主要與冠狀動脈閉塞、狹窄有關,因此,改善冠心病病人預后需進行早期診斷與治療。CAG是臨床診斷冠心病的有效方法,但該方法對病人身體損傷較大,且費用較高,較難在臨床推廣使用[11]。低劑量冠狀動脈CTA可清晰顯示冠狀動脈解剖結構,從而準確注射對比劑劑量,充分利用對比劑追蹤技術可有效提高圖像質量,操作方法簡單,對人體造成的損傷較小。低劑量冠狀動脈CTA可使醫生清楚、準確觀察病人冠狀動脈走向、數量,同時充分了解冠狀動脈狹窄、擴張、發育情況[12]。
相關報道顯示,低劑量冠狀動脈CTA可對心臟深層組織進行掃描,診斷冠心病特異度、靈敏度較高[13]。從多角度對冠狀動脈進行拉直解剖,顯著提高冠狀動脈重度狹窄診斷準確率。低劑量冠狀動脈CTA掃描速度較快,空間分辨率較高,檢查費用更低,臨床應用效果較好,病人對低劑量冠狀動脈CTA檢查方法滿意度較高[14]。本研究結果顯示,106例病人中,滿意86例(81.1%),基本滿意15例(14.1%),不滿意5例(4.8%),冠狀動脈CTA檢查準確性與CAG檢查準確性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提示冠狀動脈重度狹窄介入術前篩查中,低劑量冠狀動脈CTA篩查準確率和病人滿意度均可。低劑量冠狀動脈CTA安全無創,后處理技術先進,不但可清晰顯示冠狀動脈圖像,還可準確評估病變處血管狹窄程度,是臨床診斷冠心病的有效方法,可為病人術前、術后提供科學依據[15],有效提高病人生活質量。
本研究結果顯示,冠狀動脈CTA檢查結果與CAG檢查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冠狀動脈CTA檢查與CAG檢查結果一致性較高,冠狀動脈重度狹窄介入術前篩查中,低劑量冠狀動脈CTA可靠、準確。低劑量冠狀動脈CTA可清晰顯示冠狀動脈各節段及各節段病變程度,低劑量冠狀動脈CTA與CAG一致性較高,對冠狀動脈重度狹窄介入術前篩查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
綜上所述,冠狀動脈狹窄介入術前篩查中使用低劑量冠狀動脈CTA篩查結果準確、可靠,且操作方法簡單,可將低劑量冠狀動脈CTA作為冠狀動脈狹窄介入術前篩查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