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華,朱慶強,王 軍,陳 娟
急性腦梗死、腦炎是臨床常見的神經內科疾病,發病急,病情危重,且變化快,對病人健康和生命造成極大威脅。兩者治療方法不同,因此,早期診斷極為重要。目前,臨床主要應用MRI常規序列、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DWI)等檢查診斷,但發病早期兩種疾病臨床癥狀無特異性,早期診斷難度大,易出現誤診、漏診[1]。近年來,隨著臨床影像學技術創新和發展,磁共振三維動脈自旋標記(3D-ASL)技術在臨床逐步應用,應用螺旋K空間采集及偽連續式標記信號讀取法進行診斷,可量化評價顱腦組織再灌注情況,制定臨床治療方案。
本研究主要對蘇北人民醫院收治的50例急性腦梗死和腦炎病人影像學診斷進行分析,探討磁共振3D-ASL灌注成像的臨床診斷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蘇北人民醫院診治的50例神經內科病人,通過臨床病理學、影像學等檢查確診,符合相關診斷標準。急性腦梗死27例,男16例,女11例;年齡45~68(51.6±3.7)歲;發病到入院時間5~26(9.2±1.4)h;臨床表現:四肢無力23例,頭暈17例,頭痛10例,肢體偏癱10例,失語5例。腦炎23例,男14例,女9例;年齡28~61(48.3±3.0)歲;發病到入院時間8~30(10.3±2.0)h;臨床表現:頭暈15例,頭痛11例,發熱4例,肢體功能障礙9例,意識障礙6例。急性腦梗死組與腦炎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得到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標準。
1.2 病例選擇標準
1.2.1 納入標準 所有病人均為首次發病,病程<48 h;病變主要累及頸動脈供血的顱腦灰質區;臨床資料完整;病人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1.2.2 排除標準 復發性急性腦梗死;先天性心臟病及肝腎功能不全;臨床資料不全;存在MR檢查禁忌證,如佩戴假牙、人工關節等金屬異物無法去除;難以配合檢查。
1.3 方法
1.3.1 影像學檢查 應用美國GE公司生產的MR750型3.0T超導磁共振成像儀及配套頭相專用控陣線圈。掃描序列:MRI、T2WI參數TR、TE分別為4 200 ms、104 ms;T1W1參數TR、TE分別為3 010 ms、25 ms;DWI參數TR設定為3 000 ms,TE設定為65 ms,行仰臥體位,自顱低到顱頂,設定20層,層厚、層間距分別為5.0 mm、1.0 mm;矩陣為320×256,FOV設定為240 mm,信號采集1次以上。3D-ASL參數TR設定為4 844 ms,TE設定為11 ms,層厚、層間距分別為4.0 mm、0 mm,NEX為4,矩陣為512×8。
1.3.2 圖像處理 應用儀器工作站的自帶軟件對原始圖像進行處理,獲取到腦血流圖。通過偽彩色圖選擇感興趣區(ROI)后,測定局部腦血流量(rCBF)。對ROI區選病灶最大層面中心位及rCBF圖灌注均勻處,并有效避開腦室,ROI為1.0 cm2,共測定3次,取平均值。灌注不均病灶,取不同灌注區值計算平均值。由兩名專業影像學醫師操作,行雙盲獨立讀片、分析,并分別記錄病人顱腦影像學表現。若出現不同意見,需協商達成一致。
1.4 觀察指標 測定并計算兩組腦皮層白質、灰質、基底節、丘腦、海馬及島葉部位rCBF,并測定病灶區、對照區rCBF。測定兩組磁共振3D-ASL灌注成像檢出率。
2.1 急性腦梗死和腦炎影像學表現 腦炎常規MRI影像表現為病灶單發或多發,病灶邊界模糊,片狀或斑片狀稍長T1、T2信號,DWI呈等信號或稍高信號,但整體較均勻,詳見圖1。急性腦梗死常規MRI表現為長T1、T2異常信號,邊緣清楚,累及灰白質;DWI為高信號,詳見圖2。腦炎病人3D-ASL灌注成像均為等高灌注;急性腦梗死病人25例3D-ASL灌注成像為低灌注,2例無灌注異常。
圖1 腦炎3D-ASL灌注成像圖(右側顳頂葉皮層高信號,腦回明顯增粗,DWI呈等信號,確診為腦炎)
圖2 急性腦梗死3D-ASL灌注成像圖(左基底節區急性腦梗死,3D-ASL顯示灌注明顯減少)
2.2 不同腦組織部位rCBF比較 急性腦梗死組顱腦皮層灰質、海馬、島葉部位rCBF均低于腦炎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詳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腦組織部位rCBF比較(±s) 單位:mL/min
2.3 病灶區和對照區rCBF比較 急性腦梗死病人病灶區、對照區rCBF均明顯低于腦炎病人(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病灶區和對照區rCBF比較(±s) 單位:mL/min
腦炎是一種由病毒、細菌及螺旋體等感染原侵襲腦實質引起炎性疾病的總稱[2-3]。急性腦梗死是常見的急性腦血管疾病,又稱為缺血性腦卒中,是以中老年人為主要發病人群,主要是由多種因素引起腦局部血供障礙,導致局部組織缺血、缺氧壞死[4]。腦缺血發病早期通過肉眼較難觀察,發病數小時后病灶中心開始腫脹變軟,腦皮層灰白質分界模糊,可清晰地觀察到神經細胞壞變,且局部毛細血管明顯擴張。一般發病后4~5 d內腦水腫達到最高值,7~14 d壞死區域組織液化表現為蜂窩狀囊腔,且神經元基本消失,產生大量吞噬細胞、星形細胞[5-6]。既往MRI腦灌注研究,多數采用動態磁敏感增強對比成像技術(DSC),但該法應用的是外源性含釓對比劑,可能加重腎功能負擔,且少數病人出現過敏反應。3D-ASL是基于血液內水分子作為內源性對比劑,無須應用超額造影劑。有研究發現,3D-ASL診斷范圍大于DSC技術要求[7]。
本研究中3D-ASL灌注法是采用3D螺旋K空間信號采集及偽連續式標記信號讀取方法,實際是脈沖式與(或)連續式有機結合,相較于既往ASL技術磁敏感偽影與運動偽影較少,且圖像信噪相對更高,在缺血性疾病診斷中有突出優勢[8-10],且該法以血液內水分子為內源性對比劑,不需應用外源性含釓對比劑。本研究結果顯示,急性腦梗死組顱腦皮層灰質、海馬、島葉部位rCBF均低于腦炎組(P<0.01)。急性腦梗死病人DWI序列均表現為高信號,2例為等信號,易漏診,若進行單一性DWI序列評估,無法診斷腦炎和急性腦梗死[11]。本研究27例急性腦梗死病人3D-ASL灌注成像表現低灌注,符合急性腦梗死病人腦組織血供不足,無灌注異常發生,這可能與梗死病灶再灌注代償,梗死病灶較深、腦血流速控制不理想等有關。27例急性腦梗死病人3D-ASL灌注成像是不均勻的高灌注,原因是細菌或病毒等病原生物侵入腦組織引起局部腦實質充血、彌漫性水腫及神經元變性壞死。急性腦梗死病人腦皮層灰質、海馬、島葉rCBF均低于腦炎組。推測原因可能是大腦皮層灰質、島葉病灶是腦組織直接侵犯的區域[14]。急性腦梗死病人病灶rCBF高于腦炎病人,原因可能是急性腦梗死后病變區域血流量降低。以血管炎癥為主要病理表現,血管擴張之后持續充血,因此,急性期有多種血液灌注[12]。白質部位病灶主要是由于病人機體免疫反應,血管炎性反應表現不顯著。受診斷技術和病人體位、病情等影響,急性腦梗死病人病灶均處于中心區,對照區rCBF明顯低于腦炎病人。原因可能是該供血動脈較細小,雖然病人發生炎癥反應早期出現血管擴張,但rCBF變化相對輕,通常不能準確、客觀地顯示病人血液灌注[13-14]。與腦炎相比,急性腦梗死病人除腦皮層灰質和島葉位置病變區域rCBF升高外,海馬病灶血液灌注增加(P<0.05)。有研究發現,急性腦梗死病人大腦皮層灰質、海馬及島葉rCBF顯著高于經鏡像區,對病灶組織再灌注進行定性定量研究[15]。
綜上所述,應用3D-ASL鑒別診斷急性腦梗死和腦炎,急性腦梗死病灶3D-ASL序列均為低灌注,腦炎表現為不均等、高灌注,3D-ASL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本研究存在的不足:樣本量有限,無病原學分析;病例局限于頸內動脈供血區病灶累及大腦灰質,不能全面評估,今后需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