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鈞將一羽,輕重在平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區自然資源稟賦差別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統籌區域發展從來都是一個重大問題。這一科學論斷,深刻闡明了我國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基本依據和艱難程度。解決好區域協調發展問題,事關我國高質量發展,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根據不同歷史時期的區域實際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從理論和實踐方面對統籌區域發展作出了不斷探索,促進區域經濟布局逐步完善。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圍繞區域協調發展這篇大文章,精心謀劃、科學布局,提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共建“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一系列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推動我國在區域協調發展方面取得了歷史性成就,進一步優化了經濟發展空間格局。黨的十九大把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七大戰略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支撐體系,為未來五年區域發展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內蒙古東西狹長的區情特征決定了多樣化的區域發展條件,也造成了區域之間發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現在東中西區域經濟發展分化態勢明顯、發展動力極化現象日益突出和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發展面臨較大困難等。“十四五”時期,內蒙古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對區域協調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內蒙古要立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發揮各地比較優勢,落實好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對于形成全區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源,推動東中西區域協調發展不斷向著更加均衡、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方向闊步前行。
本刊“特別策劃”欄目的系列稿件,圍繞從解決區域融合發展“有沒有”的問題轉向解決“好不好”的問題,提出了政策建議,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