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強
【摘要】如今,英語課程改革越來越多樣化。但是,英語的學習依舊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挑戰。近些年來,很多教師在英語教育教學上不斷摸索、創新、實踐、反思。其中,英語前置作業的相關設計引起了教育學者的廣泛討論、思考,而怎樣把初中英語的前置性作業設計得更合理,更好地提升學生課堂體驗感,是對每一位初中英語教師能力的考驗。
【關鍵詞】體驗式教學;前置性作業;有效性
英語課程是一種由教師利用各種教育教學理念、手段等進行教學,學生通過自身努力不斷學習組成的教學活動。《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英語教學的特點之一是讓學生從各個角度、各個方面去學習英語,然后再努力嘗試感知、體驗與運用語言。在實際教學中,老師通過帶領學生進行前置性的學習,同時完成前置性作業,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提高課堂學習效率與學習能力。這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其目的是讓學生在課前做好課堂上學習的相關準備,減輕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壓力,改善他們的學習效果,并以此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課堂體驗式教學的含義
在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學生是課堂的參與者,同時,學生也是課堂的承擔者,這兩者角色相結合,構成了教學的內涵。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師要讓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發揮主體作用,使學生不斷學習新的知識、積累新的經驗、鍛造新的能力,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促進個性發展。要鼓勵學生通過經驗、實踐、討論、合作和探索來培養和發展良好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在英語教學的具體實踐中,教師應該盡可能地將體驗式課堂融入自身的教學活動中,并發揮其主體作用。要讓學生通過各種渠道和形式去感受、學習和使用語言,從而加深對學習的記憶和理解,這樣能夠讓學生的英語學習不僅僅是停留在死記硬背上,而是真正能夠體驗英語學習的過程,完成我們教學的目的。
二、前置性作業的含義
前置性作業是指在教授新的教學內容之前,教師讓學生結合自身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等方面進行自主性的學習,其基本理念是先學生自學、后師生共學。同時,教學應遵循“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倡導讓學生自主學習,從而達到“老師不教,學生就會”的效果。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人類有機體有一種自我主動學習的天然傾向。”所以他主張“人的學習應以自主學習的潛能發揮為基礎。”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建構自己認知結構的過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先驅讓·皮亞杰把兒童看成一個“獨立的變量”,反對傳統上把兒童看成是一個依賴的變量,一再強調認識是一種主動積極而不斷建構的活動,兒童并不只是受教育于成人,他們自己也能獨立進行學習。美國的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出“發現學習”的模式,即教師不把知識直接呈現在學生面前,而是讓學生自己通過一系列的主動行為去發現并獲得所需要掌握的學習內容。也就是說,前置性作業為課堂教學做了充足的準備,它保證了教師能夠有效地進入課堂進行教學,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培養自學能力的機會。在實際教學中,如果學生能夠有效地完成前置性學習,勢必能夠很好地提高課堂的教學實效。所以,在生本教育理念中,前置性作業的合理設計就是非常關鍵的,在初中英語的教學中更是如此。
三、前置性作業對體驗式課堂教學的作用
(一)讓學生在思想上和知識上有所準備
如果學生認真完成了每節課的前置性作業,其實不知不覺地就已經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而且通過前置性作業的完成,學生會對接下來的學習內容有更充分的準備,之后就可以帶著放松開心的心情走進第二天的課堂。在課堂上,他們對課上將要學習的內容也不會存在陌生感,進而能夠更加集中自己的精力投入學習。同時,學生完成了前置性作業,消除了他們對課堂所學內容的障礙,這將會提高上課的效果,還可以復習和鞏固所學的知識。
(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
通過前置性作業的完成,學生在上課前掃除了新知識的盲點,也對自己即將要學習的新內容做到心中有數,知道自己哪些知識點能夠弄懂,哪些內容還需要再認真學習,從而在課堂上能夠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學自己想學習的內容。在很大程度上,他們的積極性就會被充分調動起來,聽課的時候也就會感到放松,并且能夠集中精力去思考和理解新的或者更難的知識。學生快樂學習,教師講授也變得輕松,因此聽課效率也自然會有所提高。
(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相關內容和要求,教育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前置性作業的設置與完成就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這一能力。因為前置性作業是學生在學習新知識前,自己獨立完成的一項內容。很多時候,他們在完成前置性作業的進程中,要獨立地閱讀、思考,并且用他們自己的方式方法去發現、處理、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就得到了鍛煉。這種學習方法如能長期堅持,學生就會慢慢減少對老師的依賴,增強了自身的獨立性;還能夠扭轉被動學習的局面,知道應該如何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并在課堂上主動學習。如果學生能夠堅持這種方法,那么相信他們的自學能力一定會不斷提高,從而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預習可以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
學生在獨立自主完成前置性作業時,會情不自禁地對許多問題進行思考,而當他們碰到不理解或不會做的問題時,他們也會想著進一步摸索,漸漸地他們就在無形之中開發了自身的思維能力。從心理學角度說,在預習過程中,發現疑難點,就會在大腦皮層上引起一個興奮中心,即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狀態,這種注意狀態會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并指引著學生的思維活動轉向對疑難問題的解決,從而提高了學習效果。這種切實可行的思維模式也正可以通過前置性作業這種形式加以鍛煉,所以說前置性作業能夠很好地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如何利用前置性作業提高英語體驗式堂課的有效性
(一)根據學生個體確定不同層次的前置性學習目標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很多不同之處,自然也有不同的適應性與不同的學習效果。比如,在教授譯林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冊“Unit2 School life ”的 Reading部分時,筆者就設計了如下的前置性學習目標:采取“選紙條”的方式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的紙條。具體要求如下:藍色的是必選,里面的要求是抄寫本課的新詞匯。接著,學生可以自選粉紅色、金黃色、紅色紙條當中的任意一個,里面的內容分別是:1.完成書本“Reading”后的練習題;2.想想自己生活當中所積累的有關英美文化差異的相關知識,并能夠用英語表達出來;3.熟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
這樣的前置性作業的設定不僅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作業不再有困難,還激發了學生完成作業的樂趣,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既感到輕松愉快,也提前為課堂做足了準備。如此,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無疑提高了很多,課堂效果自然也是水高船漲。
(二)結合教學主題布置新穎有趣的前置性學習內容
在以往的教學中,筆者會經常讓學生提前做好前置性作業,但是受限于時間、方式等因素,往往學生的預習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很多的同學把預習工作當作一種家庭作業,當作任務去完成,而筆者很多時候也無法有效地進行檢查。因此,教師在布置前置性作業的時候要考慮前置性作業的新穎程度,通過利用新穎的前置性作業提高學生對新課的興趣,從而使得學生在課堂中能夠更加樂于參與到各個環節中去,提升課堂的體驗感。
以譯林版八年級下冊英語第七單元“Unit7 Inter-
national charities”的第二課時Reading為例,這一節課生詞較多,難度偏大,我布置了以下3項前置性學習任務:
1.單詞跟讀:推送單詞音頻給學生,指導其跟讀并初步認識。
2.課文跟讀:推送課文音頻,讓學生先自己跟讀,為課堂教學做準備。
3.設置問題:在讀完文章、對文章大概內容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自讀的感受提出幾個關于本篇文章主要內容的問題。
學生完成了這些前置性作業之后,在課堂上對于此話題有更多的意愿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因為他們提前對文章內容有了解,在課堂上的參與感更強了,整堂課下來效率提升了很多。
(三)布置前置性作業的注意事項
1.把握好“度”,避免增加學生和家長的負擔
前置性作業提倡的是多樣化以及足夠新穎,利用作業本身的趣味性與多樣性讓學生自愿地去完成,培養好的英語預習的習慣,從而進一步增進課堂體驗感。但是學生的課后時間是有限的,還需要完成一些鞏固性家庭作業,所以有時候部分學生因為時間問題而不能高效地完成前置性作業,從而無法體現出該作業的有效性,更別談對第二天課堂上的學習帶來幫助。個別自覺性不夠好的同學,有時候還需要家長的陪伴來完成,也給家長帶來了一些困擾。所以教師在布置前置性作業的時候一定要充分考慮時間問題,有效地設計出合理的前置性作業,不增加負擔,同時也讓其發揮出相應的作用。
2.前置性作業的成果可以根據學生層次的不同而展現出不同的效果
前置性作業是依靠學生的獨立自主性,同時有些時候需要依賴于家長、網絡共同配合完成的。學生是不同的個體,所處的環境也不盡相同,部分學生不能很好地完成相關的任務,進而影響到對知識的掌握。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可以根據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學習動機、興趣、習慣、接受能力與學習成績等方面的情況,將學生劃分為A、B、C三個層次。當然,這三個層次的學生的劃分,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實施動態管理,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的變化,適時地對學生的分組進行調整。久而久之,學生就不會出現“吃不飽”或者“吃不了”的情況,大部分學生的求知欲也能夠得到滿足,體驗到前置性作業帶來的成功的喜悅。
3.前置性作業要能夠為體驗式的課堂教學環節做準備
教師在布置前置性作業時,必須要考慮為接下來的體驗式教學課堂中的教學環節做準備。有句古話是這樣說的:“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作為教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要事先有充分的準備。因此,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合適的探究性題目,亦可以采取不同的完成方式,如小組合作等。這樣能夠方便教師直接在課堂中完成相應的課堂教學環節。
布置前置性作業是一項系統、長期的任務,體驗式的英語教學課堂是一種教學追求。這二者對教師的課程編排能力、教學的設計能力、英語教學技能技巧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因此需要老師更多地以學生為中心,從上課前就開始整體考量整個教學課堂,改善自身教學觀念,并將自身教學方法進行改良,從而提高課堂的效率,提升學生的課堂體驗感,讓學生的英語水平更上一個臺階。
【參考文獻】
韋宏蕓. 淺談小學高年級英語前置性作業的有效性[J]. 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17(Z2):57-60.
布魯納. 教育過程[M].邵瑞珍,譯.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賴盛華. 羅杰斯關于教育的論述及啟示[J]. 西部學刊,2021(01):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