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趾波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教育部對于學生的體育綜合素養要求不斷提高。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如何提升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主動性,培養學生體育綜合素養是值得當前體育教師思考等問題。本文將淺談初中體育教學提升學生主動參與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體育教學;學生主動參與;策略
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任務重,學習壓力大,很少有時間進行體育鍛煉。在體育課堂上,學生對體育運動提不起興趣,缺少主動性。體育鍛煉的缺失會導致學生的身體素質越來越差,影響學生正常的生活與學習。對此,體育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改善教學方式,優化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積極探索提升學生主動參與體育運動的有效策略。
一、激發學習興趣
體育課堂不能僅僅局限于操場和體育館中,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到微機教室中學習一些體育理論知識。教師帶領學生到微機教室中學習,可以為學生播放一些高水平賽事和體育紀錄片,讓學生感受到體育運動的魅力,激發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增強課堂主動性。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觀看一些體育新聞并對這些新聞發表合理的評價。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瀏覽一些體育健康網站,自主學習一些體育健康知識并將這些體育健康知識合理地應用到平時的生活中。學生通過瀏覽體育健康網站還能學習到一些心理健康知識,解決近期的心理小問題。教師改變課堂教學地點,不再“重實踐輕理論”,讓學生感受到體育學科的魅力。學生也不再認為體育就是單調地進行戶外運動,而是包含著人文知識、科學知識、歷史文化知識的一個綜合性學科。教師改變教學場地,促進學生對體育學科的深入了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課堂學習主動性。[1]
二、豐富體育教學的內容
在傳統的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通常帶領學生進行熱身運動,教授本課教學內容后,就讓學生解散進行自由活動。學生在進行自由活動時能夠進行的體育項目也較為單一,無法根據自身興趣,充分利用自由活動的時間進行體育鍛煉。課堂教學內容單一,導致學生在體育課堂上提不起興趣,進行體育運動時敷衍了事,達不到強身健體的目的。因此,教師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應該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增強學生的課堂體驗,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例如,初中階段的學生年紀較小,對游戲充滿興趣,教師應尊重學生愛玩的天性,為學生設計一些體育小游戲,如:老鷹捉小雞、丟手絹、運球回家等等。學生在游戲中不僅僅可以愉悅身心,強身健體還能夠激發對體育運動的興趣。教師還可以在體育課堂中開展拔河比賽,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優良品質;接力比賽,鍛煉學生的反應能力與跑步速度;跳大繩比賽,增強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等等。學生在各項比賽中能夠提高自身的各項能力,從而培養體育核心素養。在新課標改革下,初中體育教學內容發生重大改變,各種球類運動、體操項目、冰雪運動等被加入到體育課程中。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項體育運動,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激發潛能。學生在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能夠體會到進行體育運動的快樂,從而激發體育課堂主動性。[2]
三、實施多元評價體系
在傳統的體育課堂教學評價體系中,“重結果輕過程”的評價方式,讓一些學生喪失進行體育運動的興趣。教師往往只關注于學生最終的體育成績而忽略了學生的學習態度與進行體育運動時所付出的努力。一些學生學習態度認真,努力進行體育鍛煉卻因個人身體素質沒有在體育課堂中取得好成績,這會打擊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積極性,最終使學生喪失學習主動性。學生受個體差異的影響,在不同的體育項目中會有不同的表現。教師往往對全班學生選取特定的體育項目進行考查,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一些學生在進行自己不擅長的運動時會取得較差的成績,導致學生逐漸喪失進行體育運動的信心。因此,教師應該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運動。教師首先可以讓學生根據自身興趣選擇自己擅長的體育項目進行考核。教師還可以在評價體系當中設置“學習態度”“進步程度”“身體素質”等評價體系,對學生的體育課堂學習情況進行綜合性考核。教師還可以在評價體系中設置“生生互評”環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難以觀察到全班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對每一個學生進行客觀評價。同學之間較為熟悉,對于上課表現情況也十分了解,評價時也會更加公正、客觀。“生生互評”還可促進學生在體育課互相監督,嚴格要求自己,提高課堂學習效果。教師建立綜合性的課堂評價體系,有利于端正學生學習態度,促進學生課堂積極性的提高。[3]
綜上所述,“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學生有一個好的身體才能正常地生活與學習。因此,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創新教學方法,豐富體育課堂教學內容,實施多元評價體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課堂主動性,促進學生的體育綜合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李虹曄.初中體育教學提升學生主動參與的策略分析[J].學周刊,2021(33):161-162.
[2]蔡文森.初中體育教學提升學生主動參與度的策略研究[J].學周刊,2021(31):151-152.
[3]汪記紅.初中體育教學中提升學生主動參與度的策略[J].試題與研究,2021(28):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