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
摘要:從黨的十八大將“立德樹人”確立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之后,業內外專家學者、一線教師圍繞其展開了深入研究和積極探索。本文在闡釋弘揚傳統文化的必要性和打造文化課堂意義的基礎上,分析化學文化課堂在德育中的優勢及其實踐內容。
正文: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道德是樹人的根本”,強調德育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正所謂才為德之資,德為才之帥,樹人為本,立德為先。
一.弘揚傳統文化、踐行立德樹人的必要性
1.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長期發展過程中的歷史積淀,是中華民族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精神動力。在青少年學生中宣傳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導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從而推動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話語體系的建設。
2.立德樹人是基礎教育的根本要求
“立德”出自《左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理解“德”,要將目標提升到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一戰略高度,立德就是要在堅定理想信念、塑造高潔品質、提升青少年法治素養等方面深下功夫。
“樹人”出自于《管子》,即“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樹人說到底就是培養人,但是“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者需要思考并解決的根本問題。
3.堅守德育陣地是新時代背景下的政治任務
隨著信息技術迅猛發展,西方思想通過文學、影視、動漫、游戲等方式擴散至全球。青少年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尚未形成,對信息分辨揀選能力較差,易受沖擊。在傳統說教式德育已不能滿足新時期教育情境的困境下,本著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原則,將課堂作為德育教育的前沿陣地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
二、打造文化課堂的意義
1.挖掘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和外延
高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旨在教育人、培養人、塑造人。有別于以往的唯分數論,“教育3.0 時代”的人才培養更應著眼于素質提升和全面發展。其中“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一點要求學生在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精神指導下,了解化學對社會發展的重大貢獻,準確評價傳統文化中的化學元素對近現代化學發展起到的基礎作用,從而增強文化自信。
2.改變傳統德育模式,提高學生共情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學生接納的信息量遠超以往,學生自主價值觀的形成大幅提前,加上青春期的叛逆心理,說教式德育已經落伍。課堂教學是最直接最高效最自然的德育陣地,通過課堂教學中傳統文化中的化學元素、化學名人軼事、科研院所研發過程和進展等方面的介紹,均可以拉近師生距離,提高學生共情,潤物細無聲。
3.提高教師專業素質和理論水平
教學工作枯燥而繁瑣,教師對于自身理論水平的提高,主觀上缺少重視和熱情,客觀上缺乏時間和精力?;瘜W文化課堂的構建,要求教師查閱傳統文化資料,找尋其中的化學元素,關聯課程標準中相關知識點,并且要求教師關切科學前沿課題及研究進展,以便應用于課程導入和習題背景中。這一過程在無形中提高了教師的專業素質,深刻領會立德樹人的深刻內涵,提高理論水平,將書本上的一行字變成鮮活的實例。
三、化學課堂在德育教育中的優勢
1.我國傳統化學發展歷史悠久
中國化學史上又眾多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比如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煉鐵技術,燃料、陶瓷、釀酒技術,近代的“侯氏制堿法”和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等同樣享譽海內外。這些傳統文化為高中化學教材提供了豐富的愛國主義素材,值得教師充分挖掘,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社會責任感。
2.化學學科分支較多,涉獵廣泛
化學學科有很多分支,包括有機、無機、分析、物化、高分子等等,并且在學科間有廣泛應用,例如醫學、藥學、生物學、材料學、農學等均有涉獵,這不僅為教學提供了種類豐富的素材,也為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奠定基礎。
3.化學學科貼近生活體驗
現代青少年學生缺乏生活體驗,同時又對生活充滿好奇。從每天晨起的牛奶咖啡,到出門穿戴的校服鞋帽,到上學途中使用的交通工具,化學貫穿每個人的每一天;此外,新能源汽車的投產,芯片技術的開發,新冠疫苗的研制無一不蘊含著化學原理和應用。化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逐漸成為課堂教學中新的興趣增長點。
四、打造化學文化課堂的內容
1.愛國主義教育
我國的近代化學史是一部中華民族艱苦奮斗史,其中印刻著近代化學家的錚錚鐵骨和愛國情懷。他們放棄國外優渥的生活條件和先進的科研條件,報效祖國。比如“侯氏制堿法”創始人侯德榜,中國高分子材料奠基人徐喜,“化學中的莫扎特”李遠哲等。
青少年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其世界觀價值觀趨于形成并且可塑性較強,易受侵蝕,這個階段的德育尤其是愛國主義教育地位突顯??芍^立德樹人,德育為先。
2.辯證唯物主義和批判思維
唯物辯證法是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要方法論之一,而化學作為自然科學基礎學科之一,與唯物辯證法有著天然聯系,在化學學習過程中要始終遵從這一方法論。例如在學習原子結構及化學鍵相關知識時,著重樹立微粒觀和變化觀等科學世界觀;在介紹物質規律發展歷程的過程中,著重培養學生求真意識、實證意識和創新意識等科學精神。
3.創新思維
習近平主席強調:“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中國如果不走創新驅動道路,新舊動能不能順利轉換,是不可能真正強大起來的,只能是大而不強?!蓖ㄟ^化學文化課堂的構建,學生可以了解科研學者攻堅克難的過程,領略科學探究的魅力,從干枯的文字中跳脫出來,感受科技發展的鮮活生命力,從而樹立遠大理想,投入科技強國。
五、結語
高中教師通過提升自身立德樹人思想意識,改革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完善評價方式等措施,帶領學生在知識領域開拓進取,同時注重提升思想道德修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任務,更好的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為高校輸送更多“德才兼備”的全面人才。
參考文獻
1.楊兆華. 立德樹人, 打造化學文化課堂--論德育教育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滲透[J]. 課程教育研究, 2018(52):174.
2.張躍偉, 于雪. 立德樹人思想教育在有機化學教學中的探討與實踐[J]. 吉林化工學院學報, 2019,8(36):28-30.
3.劉甜甜. 基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簡單的有機化合物及其應用”教學研究[D]. 濟南, 山東師范大學, 2019.
4.朱學輝. 基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物質結構基礎與化學反應規律”教學研究[D]. 濟南, 山東師范大學,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