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玥
建立科學、有效的家校合作機制,形成教師引導、家委會助力的共育模式,有利于提升家庭和學校的教育水平,促進班級管理,幫助學生健康成長。疫情期間的居家學習既是對學生自律能力的巨大挑戰,也是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管理能力的重要機遇,更是促進家校溝通的紐帶和橋梁。運用信息技術進行班級管理中,家校合作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團隊的力量是無限的。一個班級就是一個團隊,班級的家委會就是團隊中的核心力量。只有調動家委會的力量,發揮每個成員的智慧,才能真正促進班級管理,促進學生成長。疫情期間,由于孩子們居家學習,教師無法真切地感受到孩子們在家的真實狀態,這時候,家委會就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家委會成員分批次收集孩子們居家學習存在的問題,以及家長們的想法,針對“長時間網課,眼睛要近視了”“偷偷玩手機游戲,影響學習”“自由散漫,每天日上三竿才起床”“作業完成的不及時,學習態度不端正”等問題,成員們思考了多種方法和對策,并不斷研討和實踐,以期真正解決問題,幫助孩子們適應居家學習。
一、運用信息技術進行班級常規管理
常規管理是班級教學、紀律、日常生活的基本要求,與每一個學生相關,意義重大。班主任抓好常規管理,在班級建立基本的秩序,可以為學生創造有序的學習生活環境。居家學習,班級常規管理必不可少,因為有效的班級常規管理,可以幫助學生找到學習的方向。
(一)開展線上主題活動
孩子們居家學習需要儀式感,建立了儀式感才能學得有效率,學得有樂趣。為了調動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也為了讓孩子們重視學習的儀式。筆者在家委會的助力下,設定了三方面的內容,通過開展線上的“賽一賽我的計劃”主題活動,引導孩子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學習計劃,并且把學習計劃進行分類;開展“學習的我最美”主題活動,要求每個孩子學習的時候衣著要干凈整潔,不能穿睡衣或者居家服,把自己學習時的照片發在班級微信群里進行展示;開展“我的作息表”主題活動,引導孩子們制定屬于自己的作息時間表,從思想上認識到時間的重要性,并在實踐的過程中按照作息時間表進行,合理的管理自己的時間。這些帶有儀式感的小活動,雖然是以線上為主陣地,但是孩子們積極參與,班級微信群成了孩子們展示的平臺,通過這些小活動,也讓班級的常規管理有了方向和實效。
(二)促進養成教育的形成
班級常規管理中的日常“小事”,雖然看似微小,實則意義重大。比如,每天幾點起床、準時完成作業、保持自身的整潔、不迷戀電子產品等,這些小事每天都發生,和孩子們密切相關,也是孩子們內在品質的反映。其實,班級常規管理就是在進行養成教育,因為養成教育是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教育。養成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長期地教育和訓練”,從行為訓練入手,綜合多種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質,從而達到最終的目的——形成良好的習慣。除了基本的學習、生活養成教育,疫情期間對國家、對疫情的認識也是班級常規管理的重要部分。如開展“新聞直播間”活動,每晚七點孩子們和家人一起觀看新聞聯播,了解國家大事;開展了“防疫小講座”活動,孩子們通過查閱資料,錄制有關疫情的小視頻,互相學習,加深對疫情防控的認識;開展了“我和我的祖國”的活動,孩子們在家人的陪伴下重溫歷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總之,養成教育在于一點一滴,要融入到日常的小事中。
疫情期間的班級常規管理,信息技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教師的計劃、孩子們的展示在其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二、運用信息技術開展班級創意活動
疫情期間,學生居家學習的時間更充足,精力也更充沛。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為了讓學生的居家學習更有趣味性,筆者通過家委會成員集思廣益,結合學生的意愿,利用信息技術,開展了一系列有意義、有價值的主題活動。
(一)品味書香,靜享閱讀
語文課程標準中特別提到,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關注學生通過多種媒介的閱讀,加強對課外閱讀的指導,開展各種課外閱讀活動,創造展示與交流的機會,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學校在尊重學生興趣的基礎上,致力于培養學生閱讀素養的前提下,開展了“品味書香,靜享閱讀”的活動。
為了清楚地把握學生讀書的實際情況,家委會通過線上調查問卷的形式進行了前期調查,發現存在“不知道應該讀什么樣的書”“由于電子產品的影響,讀書缺少興趣”“缺少讀書方法,讀書效率低,讀書量少”等問題,這為有效開展讀書活動指明了方向。
剛開始由教師帶領學生進行閱讀實踐活動,調動學生興趣,營造閱讀的氛圍。之后,學生根據個人需求,小組合作,自主選擇實踐內容。活動內容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語文學科延伸到各個學科,借助主題研究將這些學科的內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更有利于培養孩子的整合思維。
學校通過“樂云校”網絡平臺開展的讀書活動深受學生的歡迎,這個平臺調動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了學生間的交流。這個平臺還開展了很多線上活動。比如,開展的“書香云閱讀,經典悅分享”活動,真正發揮了閱讀的作用,把閱讀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在快樂中讀書。教師通過這個平臺可以發布自定義閱讀活動,學生通過回復的方式進行閱讀打卡和展示。再如,教師設計的“我的書評”“我是分析師”“作者的馬路消息”“我的書偶像”等活動,這些讀書活動形式新穎,內容豐富,學生通過繪制圖表的方式進行閱讀更有針對性,更有實效性,真正發揮了閱讀的重要作用。
閱讀能浸潤人心,疫情期間居家閱讀,教師通過設計不同的閱讀活動,讓學生有收獲,有成長,在書中學到了很多,并與實踐相結合。學生自主組織、創辦了班級報紙《太陽花報》,體現了閱讀的實際價值,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也被孩子們的讀書活動所吸引,和孩子們一起查找資料、品讀書籍,家庭讀書氛圍更加濃厚,家校關系也更加融洽。
(二)動手勞動,收獲成長
勞動教育是中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貫徹落實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和提高學生總體素質的基本途徑。《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學校教育不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視德育,還要加強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和社會實踐,使諸方面教育相互滲透,協調發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學校勞動教育和家庭勞動教育密不可分。不論是學校還是家庭,都應該鼓勵孩子自覺參加勞動,樹立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的榮辱觀,養成熱愛勞動的品質,增強自我生存能力。學校著力創建家校合作的雙向工作機制,建立家校雙方的互動平臺。利用“家長學校”開設勞動教育方面的宣講培訓,更新家長觀念,樹立“五育”共同發展的家庭教育新理念,為孩子創設勞動實踐的環境,把日常勞動鍛煉的機會還給孩子,把家務勞動競賽等勞動教育形式常態化、規范化。
針對疫情居家的特殊情況,我們以勞動技能為主設計勞動課程,調動學生的興趣,設計了自主勞動養成清單,列舉了具體的勞動內容。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主增減勞動內容,采用自我管理、同學評價、老師和家長評價的方式進行,真正把勞動的主動權教給孩子,讓其感受勞動的快樂。當然,在設計的過程中,孩子們對勞動也有了初步認識,這份小小的計劃清單不僅是一份勞動鍛煉,也承載著一份責任和擔當。不少家長反映,自從有了一日勞動清單以后,孩子們養成了自己整理物品的好習慣。每天晚上會主動把學習的物品整理好,積極參與家庭勞動。
培養兒童獨立自主的人格品質,需要給予機會鍛煉、積極評價,注重學習勞動技能和實踐運用相結合。例如,在洗衣、做飯、整理房間等家務實踐中引導孩子掌握勞動技能,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在社會調查和探究中促進孩子勞動技術應用能力。勞動教育只有學方法重實踐、學技能重應用,學生的勞動技能才能得以迅速提升,才會變得更勤快、更能干,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獨立自主的意識。而且,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既是培養兒童良好的勞動意識、勞動習慣、勞動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兒童獨立自主品格和責任意識的有效途徑,使兒童學會對自己的生活和行為負責。
孩子們通過勞動,體驗了其中的酸甜苦辣,才會激發對祖國、社會、家人、老師、朋友的感恩之情。鑒于此,我們開展了“讓勞動與感恩同行”的主題實踐活動,及時引導、教育孩子們知恩、感恩,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讓勞動與感恩同行活動,是勞動教育的一種升華,把具體的勞動活動與勞動體驗進行融合,對學生是一種別樣的教育。
勞動教育應該是一個連續和共同努力的過程。從學校到家庭,勞動教育的有機銜接必不可少,家長要尊重孩子的勞動參與權,做好示范,鼓勵孩子勞動的進階,適當表揚激勵。通過勞動教育,可以拉近學校和家庭的關系,拉近家校之間的距離,讓家長感受學校的用心,讓家長了解學校教育對孩子終身成長的指引作用。
三、運用信息技術完善家庭教育
過去,家庭教育通常被認為只發生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其中首先是父母)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即家長有意識地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和家庭生活實踐,對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響的社會活動。而按照現代觀念,家庭教育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員(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間相互的影響和教育。
疫情期間,家庭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線上教學使家庭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陣地,家長也成為輔助監督學生學習的主要力量。家長的言行舉止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為了更好地調動家長們的積極性,也為了給孩子們的居家學習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環境,我們開設了家長研修學院。學院每周一個主題,教師發給家長們學習的視頻,家長們根據自身情況,合理安排時間進行觀看,在觀看的過程中,有利于家長對家庭教育產生重新認識。同時,鼓勵家長帶領孩子積極參與班級活動,形成家庭特色,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做孩子的好榜樣。比如,每個家庭之間進行互動,開展了“居家小能手”“花式體育運動”“做家務大比拼”“我們是廚神”等活動,這些活動不僅讓家庭氛圍更加融洽,而且在班級群里的分享也凝聚了班級力量。最重要的是,信息技術的應用,讓家庭之間相互學習,加強溝通,一定程度上也完善了家庭教育。
總之,信息技術在課程教學方面的應用逐漸廣泛,教師可以根據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學生學習的需求創新教學方式,滿足當下學生的需要。將線上線下結合起來進行混合式教學,促進學生的學習,促進家校合作,促進班級管理。
(責任編輯:趙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