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麗
摘要:聽障兒童由于聽力損失導致了語言的發展落后,而語言發展的落后又影響著其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數學學科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抽象性,很難引起聽障兒童學習的興趣。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愛為學問之始。”。因此培養聽障兒童對數學的興趣非常重要。教師通過創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選擇豐富的玩教具,設計有趣的游戲等方式,努力優化課堂教學方式。讓聽障兒童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關鍵詞:聽障兒童;數學興趣;策略
本活動以大班《蒙氏數學》上冊的《4的分解與組成》為學習內容。根據大班聽障兒童的年齡特點和生活實際,我將數學活動與生活實際及游戲活動相結合,選擇用“巧虎去散步”為故事情景,引導聽障兒童觀察自然中的景象,發現生活中數學。另外還設計了數學小游戲,讓數學概念從抽象到直觀。聽障兒童即掌握了知識,又能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正符合新《綱要》要求科學領域的教育目標: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
一、活動目標
聽障大班“4的分解與合成”教學,是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基礎上,通過觀察和操作等活動,幫助幼兒掌握4的幾種分解方法。
目標一:讓聽障兒童在情境中感知4的組成,知道4的分合關系。
目標二:發展聽障兒童能夠初步理解總數和部份數之間的等量關系。
目標三:培養聽障兒童發現自然、親近自然、熱愛自然的優良品質。
二、活動準備
數字卡片若干、手偶、教學課件、雙面蘋果卡片、果盤
三、活動過程
(一)數字抱抱團,激發聽障兒童的興趣
復習已學的2和3的組成。教師將1—3的數字卡片分別貼在孩子的衣服上。老師敲擊小鼓,孩子們圍成圈,根據鼓聲的節奏走。老師報數字3,聽障兒童根據自己的數字。迅速組成3。接著老師報4,聽障兒童沒有迅速組成。老師提出問題:4可以分成幾和幾呢?并板書內容。
1.教學策略
在游戲中,加入鼓聲聽障兒童可以感受節奏的快慢。以游戲開始吸引了聽障兒童的興趣,在最后老師報4時,聽障兒童沒能迅速圍成,由此可以引發聽障兒童思考,自然導入主題。
2.教后反思
老師敲擊小鼓為游戲背景聲,體現了將康復訓練滲透到學科內容。將聽障兒童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中,在游戲中復習了已學的知識,對2和3的在組成分解又進行加深鞏固。在老師報4時,聽障兒童大都不知如何是好。此時就是引出主題的契機
(二)情景導入,聽障兒童自主探索
今天,巧虎要帶我們去池塘邊散步,看一看我們能不能找到答案?(用幻燈片播放池塘圖片,作為情景內容)巧虎看見有幾只小鴨子在快樂地玩耍,請小朋友們數數看這里一共有幾只鴨子?這些鴨子在做什么?聽障兒童觀察圖片,回答問題。老師一邊總結:一共有4只鴨子,1只小鴨子在水里游泳,3只小鴨子在草地上休息,一邊在黑板上寫下式,并引導聽障兒童說出“4可以分成3和1,3和1組成4”。接著,巧虎又看見河邊有蘋果樹,請小朋友數數看一共有幾個蘋果?這些蘋果是什么顏色?聽障兒童回答,教師一邊總結“一共有4個蘋果,一個蘋果是綠色的,三個蘋果是紅色的”,一邊黑板上書寫下式并引導聽障兒童說出“4可以分成1和3,1和3組成4”。(教師利用圖片金魚和荷花,讓聽障兒童學習4的另一種拆分和組合,并引導聽障兒童說出“4可以分成2和2,2和2組成4。”)
1.教學策略
選擇聽障兒童熟悉的卡通形象巧虎引入故事情景,可以激發聽障兒童探索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老師一直是作為一個引導者,引導聽障兒童去觀察圖片內容,自己找到答案。讓聽障兒童在這個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思考的成就感。在觀察每個圖后,老師做總結,給聽障兒童一個很好的示范作用。促進聽障兒童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
2.教后反思
要選擇孩子熟悉和喜歡的卡通形象。展示出手偶巧虎后,聽障兒童都表現非常高興,而且都認真聽老師的講故事。在引導聽障兒童觀察圖片中,他們很快就發現了“3只小鴨子在草地上,1只小鴨子在水里”,接著就有聽障兒童自己表達“4可以分成3和1”。聽障兒童體驗到成功的樂趣,激發了孩子探索的欲望。為了使聽障兒童表達得更完整,完善。教師在做總結,采用了同樣的句式,給聽障兒童提供了一個表達的模板。接著在出示金魚和荷花圖片后,能力較強的聽障兒童可以獨立完整的表述。教師作為引導者,在活動中要注意觀察,適時引導。對于能力較弱的聽障兒童,要更加耐心啟發。善于用語言來激發孩子,如:你來說一說,你說得很好,聲音很響亮。要讓聽障兒童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
(三)幫巧虎分蘋果
“巧虎要把蘋果分給他的好朋友琪琪和桃樂比,請小朋友們來幫他吧。”教師發給每組4個蘋果圖片、卡通形象的圖片和2個教具水果盤,并將聽障兒童分為兩組進行操作練習。“可以有幾種分法?
1.教學策略
在數學課堂中,教師利用動手操作活動的教學方式,將復雜抽象的數學概念,轉化成直觀形象的體驗。在“分”的過程中,聽障兒童體驗到了動手操作樂趣,在玩中學、學中玩,增強了聽障兒童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進行分組操作,讓聽障兒童充分的交流和討論。在討論中糾正自己的錯誤,鞏固這個的知識,同時培養了聽障兒童對新知識的運用。
2.教后反思
教師讓聽障兒童每組拿4個蘋果,讓他們分成兩部分.這樣在親自動手操作、交流討論中,促進了聽障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聽障兒童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教師引導聽障兒童總結出4的分合.在操作過程中,可以引發聽障兒童新的思考和探索。如“4分成2和2,他們一樣多”。操作活動不僅讓聽障兒童獲得了知識和技能,還發展了思維力.分組操作活動,教師要做個有心的引導者.一方面要鼓勵聽障兒童大膽操作,對于接受能力差的聽障兒童,教師要耐心啟發。如用親切的話語:你來試一試,你做得很好,我真替你更高興!讓聽障兒童在愉快的環境中探索。另一方面要組織聽障兒童交流討論。讓聽障兒童充分的討論和交流,不僅激發了聽障兒童溝通的欲望,而且聽障兒童在探索中糾正自己的錯誤認識.從而加深對知識的印象。
(四)拋擲蘋果游戲
“巧虎要和我們一起做游戲啦,拋蘋果”教師準備4個分別有綠色和紅色的雙面蘋果卡片。教師先講解游戲規則“巧虎準備4個神奇的蘋果,他們有兩種顏色。我把它們拋起來,你們看一看,會發現什么呢?”第一次拋擲時,出現2個紅色2個綠色。有的聽障兒童大聲說:2和2!教師:“對,你太棒了!你一下子就發現了。4可以分成什么?”聽障兒童:“4可以分成2和2。2和2合成4。”讓聽障兒童輪流玩拋擲的游戲。
1.教學策略
通過玩拋擲蘋果游戲,讓聽障兒童鞏固新知識。在游戲活動中,聽障兒童既能親身體驗到游戲的樂趣,又可以練習4的分解合成,鞏固和運用新知識。玩是孩子的天性,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再次從游戲出發,讓聽障兒童從內心感受到學習是快樂的。
2.教后反思
從課堂中聽障兒童的反應來看,他們都能積極主動的參與活動。這種游戲的教學方式,為聽障兒童營造出輕松自然的學習氛圍。在整個環節中,讓聽障兒童覺得只是在玩游戲,使聽障兒童擺脫傳統的做練習負擔。但是在拋擲蘋果的游戲中,可能會出現意外情況。比如:拋出4個紅色,或4個綠色的情況。有一個孩子說:4分成4和0。遇到這種情況,教師先表揚聽障兒童會大膽表達。然后為聽障兒童分析講解此時是否出現分成。然后請聽障兒童重新拋擲。
四、活動反思
本節課設計了4個教學環節,借助游戲、情景、操作等教學方式,巧妙地將教學目標滲透到有趣的活動中。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使聽障兒童獲得知識和技能,并且培養了聽障兒童主動學習的能力。
(一)由游戲中導入主題
古希臘哲學家、思想家柏拉圖認為:“愛玩游戲是孩子的天性”。開篇教師通過游戲的方式引入主題,在活動中引發聽障兒童的思考。激發了聽障兒童想要尋找答案的興趣,同時課堂氛圍很高漲。在游戲過程中,教學活動的趣味性和互動性,以及教師動作和語言的夸張性,可以吸引聽障兒童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二)在情境中滲透目標
創設故事情景,選擇聽障兒童熟悉的卡通形象,激發了聽障兒童學習的興趣,擺脫了傳統的“灌溉式”的教學模式。當教師出示巧虎手偶時,課堂的氛圍被調動起來的。他們是主動地參與活動中。在每一個場景中,選擇聽障兒童熟悉的內容,如:鴨子,樹葉,蘋果,金魚等,都是聽障兒童已經認識并能熟練表達的。情景教學方式將枯燥的數學教學內容,巧妙得轉化成更生動,更有趣味的故事情節。
(三)在操作中鞏固新知
《幼兒園教育指南》指出:幼兒園教學應貫徹和提出幼兒的主體地位,鼓勵幼兒主動學習、積極認知,促幼兒體驗學習、自主探究。該《指南》同樣適用于聽障兒童。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結合動手操作活動“分蘋果”,不僅鞏固了新知識,還培養了聽障兒童對新知識的應用能力。他們想出了不同的分法,孩子的思維能力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分組操作活動,促進了幼兒間的溝通和交流。
(四)在游戲中深化運用。
我國教育學家陳鶴琴先生曾經說過:“兒童是以游戲為生活的,他們除睡眠、生病之外,無時不在游戲。”聽障兒童的健康成長離不開游戲,游戲可以促進其語言和創造力的發展、智力的開發、美感的形成。利用游戲的教學方式,避免鞏固練習的枯燥無味,同時也深化了聽障兒童對4的分解與合成的運用。通過游戲,讓幼兒感受到了游戲中的自主權,體驗到了成就感。數學內容的靜,與拋擲游戲中的動相結合,使數學學習變得更有趣、更靈動。聽障兒童在玩中學,學中玩,感受數學的魅力。
參考文獻:
[1]馮小霞.魚和熊掌如何兼得——游戲教學在特教數學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3(59):70.
[2]張向榮.例談游戲在聽障兒童教學中的應用[J].廣西教育,2016(01):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