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對幼兒教學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從生活出發構建教學活動就是以幼兒的成長經驗和需求為中心,引導其在各種體驗活動中增長知識、豐富情感、積累生活經驗,幫助他們強化自己的感受和認知,同時也提升其綜合素養。文章在分析了體驗式教學的特征之后,主要從集體教學活動、生活活動、社會實踐以及節日活動中探索了體驗式教學的開展途徑,以此不斷優化幼兒園教學活動。
關鍵詞:幼兒教育;生活教育;體驗式教學;開展途徑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49-0076-03
作者簡介:楊倩(1985.9—),女,江蘇省泰興市育紅幼兒園,幼兒園二級教師,本科學歷。
引 言
新時期,幼兒教育工作在不斷優化和改革。而以生活教育、知行合一等新的教學理念為中心衍生出來的各種新型教育模式和活動也在更新和發展。在進行幼兒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展開了以關注幼兒生活經驗和體驗感受為基礎的體驗式教學的構思,并展開了一系列實踐[1]。
一、體驗式教學的特點及實施原則
(一)保證幼兒親身經歷學習過程
生活教育要求所有的教學活動都從幼兒的生活出發,并回歸幼兒的生活。生活最重要的就是體驗,體驗式教學法要保證幼兒的學習過程就像在體驗生活,這樣才能增強幼兒的學習感受,強化學習的效果。同時,保證幼兒親身經歷學習的過程也有利于突出幼兒的主體地位。
比如,在教數字的過程中,很多教師都是讓幼兒觀察和想象卡片上的數字像什么。運用體驗式教學法時,教師不再直接給出卡片,而是讓幼兒根據教師的教學,結合自己在生活中經常見到的物品,通過比較和想象,說出這些數字像生活中的什么。教師也可以組織幼兒在教室里尋找一些像數字的物體,這樣幼兒既經歷了學習過程,又從生活中學習到知識,加深了對數字的理解,促進了想象力和學習能力的發展[2]。
(二)保證師生良好互動
在體驗式教學活動實施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發生了較大變化,很多教師都以朋友的身份開展教學活動,這樣便于與學生進行更好的溝通。從生活教育的角度來看,體驗式教學主要是從生活體驗出發來開展教學活動,教師只有以朋友的身份才能融入學生的生活,看到他們的閃光點。這樣學生才能感受到教師的親和力,從而激發與教師交流的熱情。
從體驗式教學活動的目的角度來看,教師需要觀察和了解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習情況,優化活動方式,引導學生在體驗式的活動中增強學習感受,挖掘他們的潛力,發展他們的天賦。因此,在體驗式教學過程中,只有保證師生間的有效溝通,才能提升教學水平,改進教學方案。
(三)保證情境的聯想性
構建課堂情境是體驗式教學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情境與實際生活關聯能夠促進幼兒將自己的生活經驗運用到學習中,提升其聯想能力,進而強化教學效果。要保證情境的聯想性,情境中的體驗元素必須符合幼兒的生活特點。這種方式能讓幼兒的注意力集中到學習活動中,以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創建情境,更有利于活動的開展。
二、體驗式教學在幼兒園教學中的開展途徑
(一)構建體驗式集體教學活動,提高幼兒學習能力
在幼兒教學活動中,集體教學是常用的方式。教師通常會運用集體講解、傳授的方式幫助幼兒了解不同的學科知識,而學生也主要以聽和看的形式來學習。在生活教育的理念下,教師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感受,讓他們在親身經歷的過程中去認識生活、學習知識,以此推動學生主動做、主動學。對于不同知識類型的教學,教師要突出不同的特點。教師要結合學生自身的經驗和興趣去設計活動,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下文主要從數學方面舉例[3]。
在數學活動“桌椅大行動”中,教師主要是引導學生學習群數的方法,發現群數可以更快速地數出物品的數量。而教師運用實物代替桌椅,讓學生嘗試用自己的方法將桌椅按組均分,進行均分物品的訓練。活動環節:第一,用點數的方式記錄桌椅的數量,幼兒用自己的方法快速點數,用紙和筆記錄結果。然后交流數數的方法,互相學習。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發現不同的方式,例如,兩個或五個數等數法會比一個一個數更快。接著嘗試讓幼兒用這種更快的方式來數數,學習群數的方式。第二,引導學生練習平均分,教師先讓學生按小組分工擦桌椅,然后提出問題“怎么分才能讓每個組擦得數量一樣?”給幼兒提供和桌椅數量相同的串珠和雪花片代表桌子和椅子,然后引導幼兒以小組為單位,嘗試平均分的方法,并記錄在白紙上。在鼓勵幼兒交流自己用的方式和結果時,教師也要適當地幫助幼兒總結均分的方法。在數學學習體驗活動中,學生全程參與了對知識的探索,在嘗試和總結中不斷接受新的知識。教師利用了學生生活中的物品以及生活情境,讓幼兒更容易理解。
(二)構建體驗式生活活動,增強幼兒生活技能
幼兒教學活動能夠引導幼兒學會生活、增強生活技能,這是各階段最基本的內容和目標,也是最符合生活教育的教學途徑[4]。除了知識的傳授,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去了解生活、學會基本的生活技能,例如穿衣、吃飯、上廁所、自主睡覺等,以提升幼兒的自主生活能力。在生活技能的教學中,安全是貫穿整個活動環節的,包括正確的睡姿、安全常識等。通過參與體驗式生活活動,學生可以在不同類型的活動中學習基本的生活技能,了解基本的生活常識,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理解一些基本的生活規則。以下案例能夠引導孩子在情景體驗中學會自主生活,養成愛清潔、講衛生的良好習慣。
活動一:教師組織幼兒看《小動物感冒了》的情景表演錄像,并提問:“你們看電視里的小動物怎么了?”許多學生都發現小動物流鼻涕感冒了。“流鼻涕了怎么辦?有什么好辦法?”這些問題能夠引導幼兒回憶自己的生活經驗,在幼兒講述后教師出示手帕、餐巾紙等。接著,教師要引導幼兒思考怎么使用手帕來擦鼻涕,并鼓勵幼兒進行演示。接著,教師引導幼兒嘗試擦鼻涕,并出示流鼻涕的娃娃。學生幫助娃娃擦鼻涕,教師拍下其擦鼻涕的方法。最后,在觀看錄像之后,教師讓學生講講小朋友們是如何擦鼻涕的,哪個方法更好,為什么,以此幫助幼兒積累經驗。在活動之后,教師引導小朋友總結擦鼻涕的方法并將其編成兒歌。運用游戲的方式引導幼兒正確擦鼻涕,使其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同時也能夠幫助其養成良好衛生習慣。
活動二:準備筷子、幻燈片、紙、筆、背景環境等,教師先引導學生觀察筷子、認識筷子、觸摸筷子以及嘗試使用筷子,組織學生在討論中考慮筷子可以拿來做什么,筷子是用什么做的,并嘗試用筆來畫筷子,了解筷子的特點。接著,教師指導學生使用筷子,通過體驗來了解筷子的使用規則。教師可以播放一些幻燈片或者視頻,讓學生觀察人們在用餐過程中是如何使用筷子的,例如,筷子怎么放?夾菜時要注意什么?并以小組為單位組織學生模擬家庭吃飯的情境,讓他們按照自己的生活經驗自主準備筷子、餐具和模擬的菜品。學生要跟著教師的指令去使用筷子。教師要讓學生在觀察中相互學習,并及時對孩子進行指導。本次活動從生活出發,構建了以生活為主題背景的體驗活動,學生了解了筷子,掌握了使用筷子的方法。
(三)構建體驗式社會實踐,提升幼兒實踐能力
社會實踐是學生接觸社會的重要途徑。教師對學生進行社會教育既能幫助其認識社會、接觸自然,為其提供自由成長的場所和環境,又能釋放學生的天性,促使其在自我發現、自我實踐以及自我體驗中強化實踐精神,增強實踐能力。社會實踐活動的類型是多種多樣的,也是最能夠突出體驗式教學活動原則的。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科學實踐探究、農場種植體驗、大自然游戲體驗等,讓學生從社會和自然中尋找學習資源,發現更多的科學奧秘,發散思維,真正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以下列舉了親近自然和清潔城市的活動案例。
活動一:主題為“親近自然,感受美景,感受生活”,參與者是幼兒、家長和教師。教師可以選擇一個郊區的農莊作為活動的場所,家長和幼兒提前準備好春游的物品。幼兒園要準備好安全護具,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在農莊游玩的過程中,家長和教師引導幼兒注意安全,同時,仔細觀察農莊里面不同的植物。例如,在進行參觀活動時,做到井然有序,教師要教育幼兒不擁擠、不追跑、不嬉鬧、不大聲喧嘩。在游玩時,以家庭為單位進行活動,教師需要求家長照看孩子,不能破壞公物。班主任還可以利用每次的集合時間引導學生講述剛才在農莊看到了什么、學到了什么,或者為學生發布一些游玩任務。例如,發現一種你沒有看到過的植物,記錄下它的樣子,或者用繪畫的方式畫下來,與爸爸媽媽一起去了解這個植物。觀察農莊中最多的樹木是什么?記錄下你在農莊中看到的蔬菜或者瓜果等。這樣學生也能夠有目的地去觀察自然,親近自然,增強他們的生活體驗。
活動二:園長帶領幼兒分批次走上街道,在十字路口紅綠燈等待處,向幼兒講解交通規則,讓他們觀察街道不同道路上車輛和行人的行駛特點,思考交通規則的重要性。園長可以帶領幼兒到幼兒園周邊觀察,了解幼兒園附近的標志性建筑,豐富孩子的基本知識。在沿街道行走的過程中,園長引導幼兒注意自己腳下和附近的垃圾,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將垃圾丟到垃圾桶,然后組織幼兒到附近天然的游玩場所,比如廣場、草地等,進行“城市清潔”的活動。以小組為單位,園長引導學生動手清理廣場或者草地上的生活垃圾,做好垃圾分類,為構建整潔的城市貢獻自己的力量。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用提前準備好的紙板、筆等,在合適的地方制作標語,提醒大家保持清潔,不要亂丟垃圾。在這種社會體驗中,學生可以感受到自己與社會的親密關系,意識到自己也是社會的一員,有責任去愛護社會、遵守社會規則。
(四)構建體驗式節日活動,強化幼兒情感認知
豐富的節日是幼兒園教學的重要資源。節日的趣味性既增強了體驗活動的吸引力,又能夠給學生創造自由愉悅的學習氛圍。同時,教師通過節日也可以向學生普及更多的傳統節日知識和習俗,從小培養他們的民族意識[5]。許多節日都能拉近孩子與父母的距離,教師可以讓孩子在體驗節日的過程中加強親子交流,引導孩子去了解父母、關心父母,提升其情感體驗。在節日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情感認知上收獲新的感受、新的發現,深入了解節日對社會、生活以及家庭的重要性,落實生活中的德育教育目標。如國慶節讓學生感受普天同慶的氛圍,在參加國慶活動的過程中感受祖國的強大。在父親節、母親節,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自主為父母做一件事,感受父母的辛苦,使其學會關心家人。以下列舉了中秋節做月餅的活動案例。
教師引導學生一起唱歌曲《爺爺為我打月餅》,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思考哪個節日有吃月餅的習俗,向學生普及更多有關中秋節的知識。接著教師讓學生思考他們吃過什么口味的月餅,最喜歡哪種味道的月餅,并且向學生展示一些不同造型的月餅,從而激發學生想要做月餅的熱情。教師邊講解邊示范月餅的做法:將面揉好,用手團、壓、然后包餡,一手托皮,一手沿皮的邊緣包上、捏緊,將包好的面團放入模型,摁一下,然后磕出來,再將做好的月餅放入廚房內的蒸籠里蒸熟。示范之后,教師鼓勵學生自己嘗試制作,并對他們進行指導,鼓勵學生做出不同形狀、不同花紋的月餅,同時帶領幼兒唱打月餅的歌曲,讓蒸月餅的過程變得有趣。
在等待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一起做游戲,以中秋節為背景,以小組為單位,了解中秋節的更多習俗。通過觀看中秋節的介紹視頻,學生可以了解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感受古人在中秋節一邊賞月一邊作詩的風雅。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一起朗誦有關中秋節的古詩詞,不斷豐富學生的知識。接著教師組織幼兒完成一起吃月餅的活動,在吃月餅的過程中感受與伙伴分享的快樂,回憶在與家人團圓過節時是什么心情。學生可以一起交流互動,在快樂團結的氛圍中感受中秋節帶來的溫暖。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說一說在本次的活動中自己對中秋節有了什么不一樣的看法,明年的中秋節想跟誰一起過?以此激發孩子對自己親人的感情,增強其情感認知。
最后,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用彩泥做月餅表達自己的中秋心愿,例如璀璨的月色、明亮的月亮以及團圓的家人等,互相分享,感受傳統文化和風俗,以此加強對學生文化和美德的教育。
結 語
綜上所述,幼兒生活教育是當下比較重要的教學理念,而體驗式活動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既能夠豐富教學的內容和形式,又能夠提升活動吸引力。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融入生活化的內容和形式,積極利用有效的生活資源,促進幼兒參與不同的體驗活動。同時教師要提高活動的生活性和趣味性,在不同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中融合體驗式教學方法,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促使其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郭秀芬.先進教育理念下的家園共育:“體驗式”家園共育[J].當代家庭教育,2021(29):27-28.
[2]何紫霞.幼兒園體驗式角色游戲的實施研究[J].新課程研究,2021(27):103-104.
[3]李春波.建構生活體驗式課程 培養幼兒音樂意識[J].名師在線,2021(26):93-94.
[4]汪顏青.小幼“體驗式”活動銜接研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1(23):3-4.
[5]王碩.幼兒園情景體驗式教學實踐[J].幸福家庭,2021(10):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