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選德
一、學困生的問題成因
學困生是教師之間的永恒話題,也是教育教學常規工作中必抓的環節。提起學困生,這是令許多老師們頭疼的問題。在同樣的教學環境下,偏偏有一部分學生成績跟不上,遠未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
(一)、家庭教育方面
家是孩子最溫馨的港灣,孩子除了在學校學習之外,多數時間都在家里面渡過。一個好的家庭環境無疑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一個家庭里面爸爸媽媽文化素質的高低以及對孩子學習的重視程度不同,孩子的學習結果自然不一樣。在我們農村學校有的家長迫于生計,外出打工,把孩子丟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甚至三親六戚,長期疏于對孩子的管教,對孩子的學習情況置之不理,漠不關心;有的家長對孩子過于溺愛,把手機拿給孩子玩游戲,放任孩子長時間看電視、上網。長此以往,荒廢了學業,成績下降了;有的孩子是單親家庭,父母離異,不是缺少父愛,就是缺少母愛,導致身心不健康性格孤僻,沉默寡言,無心學習;還有的家長有不良嗜好,喜歡酗酒、賭博,夫妻雙方不是吵架,就是斗毆,對孩子管教無方,孩子也由此染上不良習慣。以上家庭中的孩子學習目的不明確。態度不端正,也不聽老師的話,上課所講的內容不聽,布置的作業任務不做,久而久之,淪為學困生。
(二)、學校和教師方面
某些學校重智育,輕德育,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捧下,衡量一個班級的好壞,學生的優劣常以分數論高低。對于學生校園內發生的抽煙喝酒、打架,異常形為等方面思想教育流于表面,不從學生的動機著手,不窺探學生的內心世界。常規手段都是請家長、記大過、勸退學、寫保證等。在不正確的教育方式下,學生的思想出現了偏差,淪為學困生。部分教師在教學中沒有一視同仁,只關心學生的成績,而忽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在教學中采用過度學習,強化訓練,大量刷題的做法,造成學生作業量過大,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體健康,在心理上產生厭學、恐學、進而逃學,這種現象只會造成學困生大面積擴大,個別教師上課不認真,懶懶散散,對教學常規工作懈怠,還去辦補習班、輔導班、培訓班等,像這樣的教師教的班級學困生不多才怪。還有的老師對于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動不動說些傷害學生自尊的話,變本加利的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讓學生慢慢地對學習喪失了信心,出現了嚴重的抵觸心理。更有甚者,學生未交作業,罰抄幾十遍,如若抄不完就讓家長到校陪抄。這樣的教學手段,差生能不“差”嗎?學困生能不“困”嗎?這是缺乏正確的教育觀,缺乏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以簡單粗暴的方式導致學困生產生的重要原因。
(三)、學生自身方面
(一)懶于學習,在學習上一塌糊涂,玩起來不知道學。上課不用心,作業上馬虎了事,甚至根本不寫,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隨著教學進度和學習任務的增加,逐漸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覺得老師讓自己學是為老師學。這是學習態度不端正的表現,缺乏知難而上的勇氣。
(二)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的自覺性很差。如:邊看電視邊寫作業,或者在寫作業時別人一叫就出去玩,做作業拖拖拉拉,該記該背的知識拖著不去完成,沒有養成“今日事今日畢”的良好習慣。
(三)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學習上不會舉一返三,只會死記硬背,沒有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顧此失彼,對知識的理解上出現了較大困難。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很多的學困生,把學習當作了苦差事被動應付。該寫的不寫,該背的不背,該記的不記,久而久之,產生了厭學情緒,喪失了學習信心,成績自然非常糟糕。
二、學困生的轉化策略
學困生的轉化是一項長抓不懈的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每一位老師,都要有足夠的耐心去幫助他們。
(一)、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困生只有對學習的內容感興趣,才會產生求知動力,才會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情景,借助聲情并茂的多媒體課件,從感官上刺激學生,使其注意力高度集中,慢慢對所學的知識有了興趣,逐步養成樂學善思的好習慣。只要每天進步一點點,長期積累下來,定能取得好成績。
(二)、幫助學困生樹立信心
自信的力量是無窮的,只有當你有信心時,你才能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只有當你有信心時,才能變“我不行”為“我能行”。幫助學困生樹立學習的信心至關重要。在教學中多鼓勵他們,讓他們多和其他同學交流學習,多讓他們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多給肯定,多給幫助、關愛。盡量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及時鼓勵,多夸獎,少批評。在作業的布置中凸顯層次,不搞“一刀切”,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布置的作業原來也沒這么難。在作業的批改中發現錯誤作出標示,不是簡單的“X”或“√”,讓他們知道錯在什么地方,是不會做還是因為馬虎造成的,并及時講解幫助。有時候老師一句溫暖的話語,一句鼓勵的語言,一個充滿愛意的眼神,一個不經意的動作就足以改變一個學生。
(三)、幫助學困生學會學習
學困生基礎薄弱,所落下的知識很多,應采取行之有效的補救措施,就需要老師有足夠的耐心加以幫助引導,堅信他們能走出學習困境。指導他們制定學習計劃,如何做讀書筆記,怎樣復習,如掌握閱讀技巧,背誦技巧。在學習的過程中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定能事半功倍。在校有老師的幫助監督,在家有家長的幫助監督,并在班上搞“一幫一”的幫扶活動,使學困生盡快轉化,取得長足進步。
(四)、對作業實行分層布置
學困生本來學習基礎就差,對所掌握的知識系統不全,老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就要分層布置。首先,盡量讓他們做一些基礎的練習,把該掌握的知識點記牢了,并能靈活運用,這樣老師在循序漸進地布置其它作業。老師不能一開始就布置一些超出他們知識點范圍的作業,這樣就會讓他們失去信心,久而久之,他們就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最后,老師在作業的量上不能太多,要讓他們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這樣他們就會獲得成就感。
(五)、家、校要形成合力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要密切結合,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長的保障,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要多作家訪,尤其對于學困生而言,更要進行家訪。要不定期地了解學困生的家庭情況,學習動態,及時和家長進行溝通交流,時刻關注學困生的成長。對于有些家長對學困生會采取粗暴野蠻的教育方式,要及時對家長批評教育,要不定期的召開家長會,老師、家長之間相互提出管理學生的意見和建議,讓學生在和諧的氛圍中健康成長。對于家長會,有些學困生的家長害怕開家長會,個別老師會在家長會上念學生成績,并有針對性的對學困生家長作批評,這讓學困生的家長很難堪,回家之后自然會對學困生發怒火。這樣召開的家長會是失敗的,毫無意義的,只會加重學困生的心理負擔,產生極強的自卑心理。一個好的家長會能使班級氣氛更和諧,人人爭先,唯恐落后。這樣形成的家校合力意義重大,對于學困生大家一起監督、管理、幫助。逐步使學困生不再懼怕學習,慢慢變好,對自己充滿希望,走向成功。
總之,在學困生的轉化工作中,多給予呵護,傾注愛心、耐心。逐漸消除學困生的厭學情緒,回歸正軌。學困生學習成績的提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要反復抓,保持足夠的耐心,循序漸進,不急功近利,不輕言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