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素質教育思想的引導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改革不停強化。學生核心素養在逐漸培養與提升,是目前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改進的重點之處。培育學生核心素養,要充分融合歷史課程的自身特征。教師要將學科作為根據,充分發揮本學科的特征與優點,將學生的綜合素養展開有規劃的培育和提高。教師要明確中心素養的基礎創建,并且在此基本上,著重于促進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改進工作。
關鍵詞:高中歷史;核心素養;課堂教學;《偉大的抗日戰爭》
引言
歷史課程要將培育與提升學生的歷史課程核心素養當做主要任務,使學生經過歷史課程學習逐漸構成含有歷史學科特點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質以及關鍵能力。基于此本文對當下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必須彰顯出對學生的歷史課程核心素養能力的培育,故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也就需要圍繞高中歷史課程五個核心素養來開展。下述就是將歷史課《偉大的抗日戰爭》作為案例來探討分析核心素養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以此為日后的歷史教學給予有效的參考作用價值。
一、培育學生核心素養概念
最近幾年,在素質教育不斷強化的環境下,怎樣培育學生的全面素養是眾多教育行業十分注重的共同問題。高中歷史這門科目要根據自身的優點,落實做好素質教育相關工作。在進行此項工作時候,不僅需要認識到這項工作的必要性與重要作用,也需要看到學生核心素養的缺少會為教育教學工作與學生日后的發展帶來何種影響[1]。《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反復重視:“教師需要在真實講課過程中,將高中生的歷史素養培育當做教學關鍵點。”這也表示,主動積極對高中學生展開核心素養培育是一件重要的事情。經過教學實踐過程,教師需要融合此門課程的自身特征,也要參加高考題目過程中對學生所提出的基礎條件,科學合理地將學生的核心素養培育工作堅實的進行下去。在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時候,我們也需要認識到,提高課堂的教學成效與質量也是一種非常主要的任務,所以,在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過程中,教學質量是無法降低的,換句話說,就需要多層兼顧。高中歷史是一種集成性的文科學科,在重視人文性的基本上,持續探尋歷史性和實用性價值[2]。簡而言之,說的是將高中生的實際生活作為出發點,高效結合歷史、政治、文化以及地理等知識,助于學生從整體方面掌握歷史知識,從而高效培育學生的歷史思維,持續深化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二、突出核心素養,做好教學規劃
第一,需要按照課程標準展開備課,做好預設
(一)利用唯物史觀研究日本侵華的因素,提升學生辯證地思考與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促使學生理解日本帝國主義所開展的戰爭是不正義的侵略戰爭,中華民族展開的是正義的反法西斯侵略的戰爭;利用唯物史觀分析評測,史論融合,使用實際、直接的史料,發揚民族精神,培育愛國主義的情感,造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與社會責任感;理解“團結就是力量”這一道理,培育堅強的意志與團結合作的精神,加強經受挫折、順應生存環境的能力;珍愛和平,珍惜現在;培育學生愛國主義的精神,培育學生將以往歷史引以為戒的歷史意識[3]。
(二)依照時空厘清從局部擴張到綜合抗戰的歷程;懂得借用多種史料,利用合力論、動機以及后果的范疇;感悟中共以民族大義為主的政治智慧以及中華民族的精神氣節和家國情懷;經過時空定位,知道抗日戰爭從局部到綜合的時空演變。
(三)經過史料展現和探討,清楚日本軍國主義的暴行,掌握研究史料的措施,創建明確的戰爭責任意識;了解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組成過程,講解中共全民族團結一致抗戰的核心,促使學生學會融合史料研究問題的措施;利用抗戰地圖、疏通正面戰場與敵后戰場的貢獻和情況,獲取有效的數據信息,研究抗日戰爭勝利的因素,探究其意義,將培育學生搜集信息與解決信息的能力;指導學生多層面思考問題,學會歸納與闡述問題的措施,培育學生一同合作的意識。
(四)經過學習抗日戰爭,使學生知道中華民族十四年抗戰,是一個民族在困難中抗爭,最后勝利的歷程,是一個個生命勇于奮斗、舍家為國的過程,是中華民族走上復興路的開始。體驗到抗日英雄勇于犧牲自我和抵抗外敵的精神是一個民族獲得發展的重要動力,并且領悟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精神,豐富學生的家國情懷。
第二,根據學情,做好學生的學習目標、教師的教學任務的預設。根據學生相關抗日戰爭的知識儲備,并且根據歷史學科要素、高一學生的心理要素,挑選可以彰顯抗日戰爭歷史發展過程、含有實際教育意義的歷史主題組織教學,重在培育學生的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與家國情懷這五項核心素養能力。由此預設學生的學習目標、教學任務:彰顯日軍侵略中國各種暴行;認識中國軍民的血性抗爭;體會以國共合作為根本的各民族以及各個黨派團結是作為戰勝日本軍國主義決定性要素;正確分析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的位置和效用。
三、重視教學反思,領悟核心素養
首先,經過眾多實事來使學生認識了解到抗日戰爭的三個層面:第一,抗日英雄的敢于犧牲為抗日戰爭勝利給予了前提;國共兩黨合作抗日、達到全民族的抗戰,是作為抗日戰爭勝利的外界條件等;第二,國民政府的抗戰,發動了多次大規模的會戰,中共倡導并且創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略以及較強的敵后抗戰,加快了日本法西斯的滅亡,進而體驗到仁人志士救亡圖存的忘我情懷,因此培育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能力,激勵學生的家國情懷;第三是抗日戰爭的影響,以此培育學生的史料論證與唯物史觀的能力[4]。
其次,根據歷史課程標準對《偉大的抗日戰爭》的標準,結合《偉大的抗日戰爭》整體目標對教學內容科學合理的揚棄,有意識地將有利于《偉大的抗日戰爭》教學的知識、思維以及情感等納入自己的教學目標當中,使每一項教學內容都清晰且整體地展現與服務在《偉大的抗日戰爭》,形成“形散而神不散”。將《偉大的抗日戰爭》區分為“九一八事變爆發的歷史背景”、“全民族抗戰”以及“日軍罪行”等等幾個部分展開講解,使得學生掌握好其發展過程,之后按照學生人數分為多個學習小組,對此種問題展開自主學習與合作分析[5]。
最后,按照教材內容與學生特征來規劃教學任務,對影響教學部分的各個因素都具有比較精致的探討,遵循了教學設計思路當中的目標、教學以及評價相同性原則。因為本次內容較為復雜,一些理論內容知識較強,學生很難接受,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在現有的基本上經過給予一些史料展開強化與開拓,歸納歷史發展的特征與規律,使感性認知升華到理性認知,實現培育學生的時空觀念、史料論證、唯物史觀與以及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的培育。
結語
綜上所述,培育與發展學生的歷史課程核心素養不是立馬見效的事情,歷史教師需要經過高質量水平的閱讀,拓寬學術視野,充沛教學智慧,自覺提升自身的史學素養,并且將其深入到歷史教育教學當中,敢于探索和操作,學生歷史課程核心素養的培育才可以貫徹落實,真實地完成歷史教育教學的任務。
參考文獻:
[1]孫宗霞.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高中教學探討[J].文學教育(上),2020(11):174-175.
[2]陳偉民.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20,6(10):76-77.
[3]張丹.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應然追求與實踐樣態[J].教學研究,2020,43(02):87-92.
[4]朱國娟.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剪紙藝術校本課程建設[J].華夏教師,2020(08):5-6.
[5]胡偉琪.論高中歷史教學從三維目標走向學科核心素養路徑[J].華夏教師,2019(33):31-32.
作者簡介:格茸品初,性別:男,學歷:大學本科,工作單位:迪慶州藏文中學,研究方向:核心素養視閾下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