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妍
摘要:新時代背景下,良好的教育生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合力共育,學校要培養學生學習的熱情,家庭要提供學生幸福的棲身之所,社會要創造學生對遠方向往的氛圍。各方綜合發力,才能讓學生身體健康、靈魂自由,向著更加平衡、更加和諧、更加有序的樣態發展,與祖國一起追逐詩和遠方。鑒于此,本文對初中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協同育人策略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初中;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協同育人策略
一、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的意義
1、有利于貫徹全面育人
初中學生的成長發展深受家庭、學校、社會多個層面的教育影響,為了促進初中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迫切需要三者協同合作展開教育。首先,對初中學生開展教育工作要尊重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家庭教育要根據學生的具體特點,加強對學生主體的深入研究和了解,以便更好地應對學生發展的新形勢,為學生自我成長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其次,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在初中學生教育中,初中教師應發揮主要的教育職能,引導學生提升核心素養,指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從學生的角度去了解學生的真正需求,支持學生健康成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然后,家校合力育人,初中學生在學校主要進行學習和實踐活動,家庭著重于學生的思想和習慣培養,構建良好的家校合作的平臺,對于了解學生成長的特點和需要都有著積極作用。家校協同能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和專業技能的提升,助力于學生加強自我認同感和生命意義。
2、有利于更好地適應社會環境
初中學生在校期間,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主要由教師負責,這個階段的學生,心里具有動蕩性、閉鎖性、過渡性,有一定的生活閱歷、經驗、主見等,學校、家長、社會在教育時要著重關注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況,及時關注這個階段的心理變化,幫助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塑造積極向上的心態。加強家校社協同育人合作,有利于青少年從小到大的健康成長,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變化的環境、角色的轉換、心理的變化等,在學生的教育中有效地普及生活學習的知識,便于他們以后能夠在初中時期有意識的規劃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日后面對社會各種環境帶來的考驗能夠更好地解決,為今后的生活和人生道路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3、有利于更好地面對艱難險阻
家校社緊扣育人體系,有利于幫助初中學生開辟創新思維,加強教育內容的建設,強化學生教育的育人實效,從而實施全面推動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隨著學生的成長、知識的吸收、眼界的開闊、閱歷的積累,使得初中學生在生活學習上更具自主性。深化家校社育人合作的意義,通過適時的組織育人教育活動,搭建生活實踐平臺,營造激發學生積極探索的教育環境,鼓勵學生進行多方面的探索和研究,讓學生了解到生活的不易,讓學生將來能夠更好地戰勝種種困難,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
二、初中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協同育人策略
1、統一育人價值
價值取向是實踐主體在行為選擇上的判斷標準,家校社協同育人只有圍繞正確價值取向進行才能確保其最佳育人效果。
(1)育人為本,立德樹人
作為培養人的活動,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豐富人性、培育德性、發展理性,實現個體作為人的社會、文化和精神本質,育人是教育的首要價值。基于黨的教育方針和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家校社協同育人致力于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努力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必然要堅守這份育人的初心,將育人成效作為根本標準,將實現人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綜合素養提升和獲得終身幸福作為不變的目標和核心價值追求。
(2)五育并舉,終身教育
要改變“唯分數論”造成的家校社功能和價值的錯位,就要堅持“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科學成才觀,五育并舉,在家校社協同育人同等重要的地位。而終身教育堅持整體建構和綜合發展,體現長程思維,突出整體思維,強調融通思維,追求人的全面發展,促進教育的不斷完善,助力社會的不斷進步,作為一種已經被當今社會普遍認可的教育理念,也是家校社協同育人所要堅持的價值取向。
2、平衡育人主體
在新時代的家校社協同育人中,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各自扮演的角色、承擔的責任和發揮的作用展現出新的特征。
(1)新型伙伴
在我國的教育實踐當中,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分屬三個不同的場域,因為有共同作用對象——學生——而產生相互聯系。三者自成一體,但在協同育人中又不是平面化的并列關系。在個體成長過程中,它們都不是旁觀者或機械的參與者,其影響也不限于本身的場域之內,而是彼此交互、疊加影響,形成有機、整體、生態、共生共成的新型伙伴關系,也有研究者稱之為“家校社共同體”。
(2)平衡主體
不平衡主體表現為缺位、越位或一方占據主宰地位,壓抑了其他主體作用的發揮。處于不平衡狀態時,家校社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或責任完全缺失,或是在合作過程中出現權利僭越現象。學校教育“一軌獨大”就是不平衡主體的表現。家校社作為平衡主體,首先會明確各方的責任邊界,各就其位、各盡其力、各負其責。其次會堅持平等原則,三者的地位和權利平等,沒有哪一方絕對優先而要求其他各方服從或者隸屬于自己,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三者的教育影響無先后次序之分。它們以個體發展為作用基點,影響力有共時性,只是因為個體的心理和年齡特點不同而影響力不同而已。第二,三者平等且獨立,不存在控制和服從關系。它們合作時會“去權威化”,相互尊重,互信互賴,協商對話,相互支持。第三,主體廣泛參與。例如重視社會教育,強化其地位,使機構、社區和傳媒等都能參與協同育人;通過家庭教育指導課程、培訓或講座等為家庭提供教育服務與支持,引導所有家庭參與協同育人。
3、協商合作互動
既然是平衡主體,那只有通過協商合作,才能產生最優的協同效應。圍繞共同關注的教育問題互動共進,才能使家校社協同育人實現最佳效果,走上良性循環、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建立平等協商的互動關系意味著在家校社協同育人實踐中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不是誰“強勢”誰說了算,允許三方都表達各自的訴求;第二,建立良好的議事制度和有主題的協商制度,圍繞主題進行有準備、有組織的協商溝通,以便更好地統一思想、達成共識;第三,在政府或社會專業組織、機構的協調引領下,建立合作機制。
三、結語
總之,家校社協同育人,能夠更好地促進初中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發展。家庭教育在三者中主要起輔助作用,學校教育在三者中占主導地位,學校是讓學生進入社會的過渡帶,家校社共同承擔著學生各個階段的教育責任,合理有效地融合家校社可以充分地發揮它們各自的優勢并進行劣勢互補,從而取得整體上的教育成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參考文獻:
[1]王玉娟.淺談家校社協同育人新模式[J].科教導刊-電子版(中旬),2019(4):43.
[2]劉曉英.新常態下學校、社會、家庭、個人四位一體協同育人[J].文淵(小學版),2019(4):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