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靜
(遼寧省營口經濟技術開發區中心醫院(營口市第六人民醫院)腫瘤一科,遼寧 營口 115007)
近年來,肺癌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呈現升高趨勢,隨現代醫療技術進步,化療、放療、手術治療等方案被應用于肺癌治療中,其中三維適形放療因可提高肺癌的局部控制率和患者生存率被臨床廣泛應用,但由于放射劑量較高,導致正常肺組織損傷,引發放射性肺炎,嚴重者可出現肺臟廣泛纖維化,引起呼吸衰竭,不但影響放療效果,還可引發患者死亡[1-2]。因此,臨床致力于尋找發生放射性肺炎的相關因素,以在開展三維適形放療時對患者肺部正常組織進行最大限度保護,降低放射性肺炎的發病率[3]。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三維適形放療肺癌患者發生放射性肺炎的相關因素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64 例肺癌行三維適形放療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42例,女22例;年齡48~78歲,平均年齡(58.32±7.24)歲;病理分型:鱗癌41例,腺癌16例,腺鱗癌4例,大細胞癌3例;臨床分期:ⅢA 期30 例,ⅢB 期25 例,Ⅳ期9 例;將15 例發生放射性肺炎患者作為觀察組,49 例未發生放射性肺炎患者作為對照組。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經影像學和病理檢查確診為原發性肺癌;②未發生遠處轉移;③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三維適形放療禁忌證者;②既往存在胸部放療史;③肺功能嚴重損傷者。
1.3 方法 根據患者是否發生放射性肺炎分為觀察組(發生放射性肺炎)和對照組(未發生放射性肺炎),收集患者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病理類型、臨床分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統計雙肺接受10、15、20、25、30、35、40 Gy 劑量照射的體積百分比(V10、V15、V20、V25、V30、V35、V40)、腫瘤體積、射野數、Dmean、Veff不同無力參數下的放射性肺炎發生率,其中V10、V15、V20、V25、V30、V35、V40、腫瘤體積、射野數、Dmean(Gy)、Veff中位值分別為35%、30%、25%、20%、18%、16%、14%、150 cm3、5個、13 Gy,17。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方法,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三維適形放療肺癌患者發生放射性肺炎的臨床資料分析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理類型、臨床分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慢性肺阻塞疾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維適形放療肺癌患者發生放射性肺炎的臨床資料分析[n(%)]
2.2 三維適形放療肺癌患者發生放射性肺炎的物理參數分析 兩組患者V30、腫瘤體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三維適形放療肺癌患者發生放射性肺炎的多因素分析 經Logistic 回歸分析,合并慢性肺阻塞疾病、V30(>18%)和腫瘤體積(>150 cm3)是放射性肺炎發生的獨立性危險因素(OR>1,P<0.05),見表3。

表2 三維適形放療肺癌患者發生放射性肺炎的物理參數分析[n(%)]

表3 三維適形放療肺癌患者發生放射性肺炎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放射性肺炎病理變化分為急性期的滲出性炎癥反應和慢性期的廣泛肺組織纖維化,其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但現代醫學認為其發生、嚴重程度與放射方法、放射劑量、放射面積、放射速度等均相關[4]。三維適形放射治療是一種高精度的放射治療,利用CT 圖像重建三維的腫瘤結構在不同方向設置不同的照射野以減少病灶周圍正常組織的受量,減少不良反應,但在肺癌放療過程中,仍有放射性肺炎發生,影響治療效果,故掌握三維適形放療患者發生放射性肺炎的危險因素顯得尤為重要[5]。
本研究結果顯示,慢性肺阻塞疾病是發生放射性肺炎的高危因素,分析原因在于慢性肺阻塞疾病導致肺部長期受炎癥細胞浸潤,引起肺功能下降,導致肺組織對放射線的耐受性降低,同時炎癥細胞因子在外界輻射刺激下會急劇增加,從而誘導放射性肺炎[6]。另本研究結果顯示,V30>18%是放射性肺炎發生的高危因素,提示放射性肺炎與照射容積相關,肺屬于并聯組織,由多個平行的功能單位組成,故部分肺組織受損后將影響整體肺部功能,當遭到破壞的肺部組織超過某一閾值時,肺功能無法代償,從而引起放射性肺炎[7]。本研究結果顯示,腫瘤體積>150 cm3是發生放射性肺炎的高危因素,分析原因在于腫瘤體積越大,放療范圍越大,對肺功能影響越大,經放療刺激后,肺部的炎癥反應越劇烈,從而導致放射性肺炎[8]。
綜上所述,合并慢性肺阻塞疾病、雙肺V30>18%以及腫瘤體積過大是肺癌患者實施三維適形放療過程中發生放射性肺炎的高危因素,故臨床需根據患者實際情況調整優化治療方案,以降低放射性肺炎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