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黎
(昆山市第二人民醫院胃腸外科,江蘇 昆山 215300)
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主要發生于老年群體,但隨著飲食結構的變化、社會壓力的增加,近幾年,胃癌逐漸呈年輕化方向發展。胃癌早期癥狀不明顯,部分患者可出現上腹不適、噯氣等癥狀,與胃炎、胃潰瘍等慢性疾病相似,容易被忽略[1]。胃癌病情發展較快,對早期胃癌患者進行手術根治治療,可有效延長患者的生存期限?,F階段,臨床上主要采用腹腔鏡及傳統開腹方式行早期胃癌根治術,兩組手術方式均可以有效控制病變局限于黏膜內的早期胃癌,但在具體臨床效果中,兩組手術方式存在一定差異性[2]。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6年5月至2019年9月于本院腫瘤科就診的早期胃癌患者80 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數字盲選法均分為兩組,每組40 例。對照組男24 例,女16 例;年齡48~79 歲,平均(63.46±8.25)歲;術后病理分型:腺癌28例,黏液腺癌10 例,基地細胞樣鱗癌2 例。觀察組男22 例,女18例;年齡52~75歲,平均(63.25±6.62)歲;術后病理分型:腺癌29 例,黏液腺癌10 例,基地細胞樣鱗癌1 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經臨床診斷及病理學檢查,均符合國際腫瘤分期系統(TNM)分期系統中Ⅰ、Ⅱ、Ⅲ級診斷標準[3];②無心、肝、肺等嚴重器官功能障礙;③認知功能正常,無精神類疾??;④無血液、淋巴等循環系統障礙。排除標準:①患者胃部腫瘤直徑較大,已超出10 cm;②參與本研究前腹部接受過手術;③重度肥胖;④手術禁忌證。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開腹手術治療:患者全麻后,行氣管插管;術者在胃部作手術切口,暴露手術視野,結合其病變部位掌握其腫瘤浸潤深度、大小、病理類型等基本情況;實施淋巴結清除程序;根據癌變位置實施切除術,如,以D1 術切除患者黏膜內微小胃癌組織、黏膜下癌組織,若腫瘤位于胃體部及以上部位時,可拓展手術切除范圍;多發癌或腫瘤大小約為2~4 cm 時,行D2 切除術。手術完成后,常規逐層縫合切口,給予抗生素以預防感染,將切除標本送至病理實驗室檢驗。
觀察組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行全身麻醉、氣管插管后;術者在作5 mm 弧形切口在早期胃癌患者機體兩側鎖骨中線肋緣下方5~6 cm處,同時,作10 mm弧形切口在左腋前方與肚臍平行肋緣下方2~3 cm處;選擇與切口大小、長度相等的套管針置入切口內;建立人工氣腹,壓力設置為12~14 mmHg;經腹腔鏡成像觀察機體腫瘤病變位置及轉移情況;在腹腔鏡技術引導下,清掃胃癌組織附近的淋巴結;切斷十二指腸懸韌帶20 cm處的系膜、空腸,沿空腸遠端置入吻合器;以常規方式縫合患者的食管腹膜與空腸漿膜層;重建消化系統;手術結束后,將引流管置入腹腔,逐層縫合切口;觀察手術切口是否出現活動性出血等癥狀,將病理切除標本送檢。
1.3 觀察指標 ①記錄兩組手術期間的各項指標,包括術中出血量、麻醉藥物追加次數、手術時間等。②術后恢復時間:包括患者首次排氣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術后首次進食時間、術后住院時間等。③并發癥:觀察比較兩組術后恢復期間吻合口痿、切口感染、小腸梗阻、切口不愈等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予以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予以χ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麻醉藥物追加次數均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術后恢復時間比較 觀察組術后各項指標恢復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s)
?
表2 兩組術后恢復時間比較(±s)

表2 兩組術后恢復時間比較(±s)
?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早期胃癌確診后及時接受手術根治治療,可有效控制病情發展,提高患者生存率。目前,臨床上對早期胃癌的根治手術主要包括開腹手術與腹腔鏡手術。傳統開腹手術對患者的機體創傷較大,雖可以有效清除癌變部位,但患者術后恢復時間長,且因手術切口較大,并發癥發生率也較高[4]。腹腔鏡技術在臨床手術中的應用具備新興特性,經腹腔鏡技術引導,患者手術期間經歷的時間較短,因切口較小的原因,患者失血量可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有利于患者術后各項功能恢復,且能明顯降低吻合口痿、感染、小腸梗阻、切口不愈等發生率[5]。但是,因胃部供應血管較多,解剖結構復雜,淋巴轉移途徑具有多樣性,吻合技術難度較高的特點,對腹腔鏡手術的應用設置障礙[6]。
臨床理論認為,胃癌根治手術需切除原發灶,徹底清除胃部周圍淋巴結,并消滅腹腔內脫落的癌細胞[7]。腹腔鏡根治手術中將切口設置為4~6 cm,符合胃癌根治術的切除標準。兩組手術方式比較,腹腔鏡手術合理規避了傳統開腹手術中創傷較大、恢復時間慢、并發癥發生率高等問題,且有利于清除患者胃癌病灶區域的淋巴結。經研究,早期胃癌患者在接受腹腔鏡手術后,與接受常規開腹手術患者比較,手術指標及術后恢復時間均具有優越性,且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術者在腹腔鏡引導下,可合理解剖及分離早期胃癌患者的胃部周圍組織,整塊切除胃癌腫瘤組織,徹底清掃胃癌周邊區域的淋巴結部位,重建消化系統,臨床應用效果良好,對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及預后具有積極意義。
綜上所述,將腹腔鏡根治手術應用于早期胃癌患者,能減少術中出血量、術中麻醉藥物追加次數,縮短手術時間及術后各項功能恢復時間,且并發癥發生率較低,與傳統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根治手術更具備臨床應用優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