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 杜守帥



關鍵詞:地域文化 運河 沿岸景觀 城市 設計
引言
運河有著及其重要的自然文化景觀資源。運河流經眾多的城市,在運河沿岸景觀中彰顯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從而滿足城市中人群的自豪感與歸屬感。傳播和弘揚地域文化,有助于彰顯城市獨特的人文魅力。目前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帶來風格一致的運河沿岸景觀,缺乏獨特的城市內涵。這就要求設計師必須要根據城市中獨特的地域文化,提取文化元素對運河沿岸景觀進行設計,提升城市魅力,促進城市和人類的發展與進步。
一、在運河沿岸景觀中彰顯地域文化特色的必要性
運河在人類的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義,運河是現存重要的文化景觀遺產,有著2500多年的歷史,具有時代的記憶。由于運河航運的發展,運河沿岸誕生了很多歷史文化名城,記載了豐富多樣的風土人情和地域文化,也形成了豐富的文化遺存。運河沿岸景觀設計不僅只是為了滿足市民和游客的游園、旅游活動功能以及自身的審美而設計出來的一系列的空間環境,而應該是一個集美學、旅游、市民所需功能、地域特色文化、文化意境、城市特色等多方面元素的室外景觀活動空間。弘揚歷史文化并貼合人們的生活,將人居與環境做到極大的融合與和諧發展。
二、運河沿岸景觀設計原則
(一)彰顯地域文化特色:運河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觀是大運河歷史文化的積淀,是運河沿線城市中獨具特色的景觀構成之一,寄托著人們對運河和城市的情感。[1] 每個運河流經的城市都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歷史文化環境。在運河沿岸景觀設計中彰顯地域文化特色能夠讓人產生深刻印象,增強景觀的獨特性。一個區域的存在是具有一定時間的沉淀和時代的記憶,因此,在運河沿岸景觀設計中,我們應該充分了解場地歷史現狀,了解場地的前世今生,這樣才更有利于在設計中挖掘和彰顯地域文化特色。
(二)可持續綠色發展:在整個景觀設計當中,必須尊重可持續綠色發展原則。運河早期以航運為主,隨著通航力度的加大,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系列的環境污染問題。因此必須遵循可持續綠色發展原則,在設計中注意實現以自然的自我修復系統為主,人工干預為輔,提升生態環境。并結合當地特色的植物配置,打造多樣形態的景觀,從而達到運河生態功能、景觀美學功能、地域文化特色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景觀空間。
(三)增強體驗性原則:約翰·O·西蒙茲認為在景觀設計領域“人們規劃的不是場所、不是空間、不是形體;而是一種體驗”。 [2] 在運河沿岸景觀設計中遵循的體驗性原則,即是對人的行為方式和想法進行研究。運河沿岸景觀體驗中包括對空間環境中的風貌感知、文化感知、自然氣候感知等,其實也就是置身于景觀環境中,通過自己的五感對現場的真實感受。因此設計師應該從體驗性的角度將人性化、互動參與等因素考慮進去,全面地把握整個景觀環境氛圍,提供能夠讓人有豐富的情感和行為活動的場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主題性原則:首先在設計中我們應該遵循主題性原則,主題是核心,因此在本文中的主題便是體現運河沿岸城市的地域文化,類似于文章的中心思想,整個設計都應該緊扣體現地域文化設計的主題,將主題性的原則貫穿設計之中,通過對人的情感、人的體驗、設計手法、空間構成以及材料組織等的把控,將景觀的獨特性進行表達,從而能夠讓人們獲得獨特的體驗和記憶。
2.創造獨特的場所體驗:在景觀空間設計中,應該合理規劃游覽布局。在布局中應該遵循規律性、韻律感、可識別性等讓人們獲得直觀的體驗感受。通過清晰的布局,能夠讓人產生安全感和方向感,從而吸引人們對景觀空間的探索,獲得美和認知的享受。設計師更應該注意構建一個全方位的感知空間,將五感的作用與人和景觀聯系起來,提供多樣的互動條件和參與方式。創造多樣的體驗方式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具有可持續或者帶有變化的視覺空間。二是結合自然聲音與人工造聲帶來有特殊意義的聲景觀,吸引人的駐足,帶來美妙的沉浸式體驗。也可以通過運用河水的流動、形態、韻律,使其在聽覺與視覺上展現出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可以營造河道景觀上的獨特性與差異性。[3] 三是可以創造一個可觸摸的環境,通過一些粗糙或者平滑的墻面、光線的運用、慵懶的動物促使人們停留;四也可以將結合室內室外活動進行設計,室內可以進行展覽和參觀,室外可以設置切身感受的空間,便于提供一些具有科普教育意義以及民俗文化體驗教育意義的場所,增加寓教于樂的體驗感。如在上海楊浦濱江公共空間設計了小型的濕地公園,寓教于樂的學習方式方便小孩子的體驗也能夠達到吸引人群駐足的目的,如圖1、2。
(四)滿足需求性原則: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運河沿岸景觀的設計能夠為人們提供一個展現城市生活的舞臺,因此在設計中應滿足人們互動交流、健身活動、娛樂休閑等多方面的需求,在空間上保證景觀的通透性,將運河沿岸景觀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去,將景觀注入更多的活力。從而增強人群對場所的記憶和帶來美好的感受。在運河沿岸景觀設計中,應該滿足一下幾個需求:
1.滿足人的審美需求: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已經從對物質的需求轉變為對精神和審美的需求,在運河沿岸景觀設計中,設計師應該將人的審美需求與文化需求相結合。并要求設計師必須要有先前的設計意識,能夠考慮到該場所十年甚至幾十年發展后的人的審美需求,符合時代的發展和進步。具有良好審美體驗的運河沿岸景觀能夠為空間注入活力,能夠吸引人們去感受和體驗更好的生活環境。
2.滿足場地體驗需求 :在運河沿岸景觀的設計中,設計師應該通過調研的方式對場所中使用人群的需求進行考察,要適應人們多樣化的戶外需求,提供合理的體驗活動方式,如圖3。比如運河沿岸景觀與水息息相關,因此更應該設計多樣的水互動空間,滿足人的親水性。運河沿岸景觀屬于線形的景觀空間,漫步道的設計也尤為重要,能夠讓人們放松和休閑,享受自然生態環境以及城市的人文變化,感受場所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形成豐富的人景互動空間和氛圍。
3.滿足場所的精神需求:運河沿岸景觀場所中的精神主要體現在點線面構成的連續體驗空間。在線性空間中,應該通過起承轉合創造有律動感的空間,并運用場所精神將空間進行串聯,將不同時段形成的不同地域文化集合起來,構成完整的景觀系統,形成形態多樣的空間。比如設計應將運河沿岸的遺跡進行串聯,形成完整的景觀軸線,結合民俗文化街區和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標志性景點,滿足不同場所的精神需求。可通過以下兩個方面構成,一是對運河沿岸景觀中的重要節點進行恢復和改造,將人們存留的記憶點進行保留;二是通過一些帶有地域文化特征的標志性景觀設置展現出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引起人們對景點的回憶和認識。
4.符合人性化的需求:在運河沿岸景觀設計中,人性化的設計是很重要的一個部分,設計應考慮到在景觀空間中,不同年齡特征的人群的使用需求。如上海楊浦濱江公共空間的設計中,出于對大人、老人、小孩、寵物在飲水需求的設計考慮,設計了不同高度和不同方式的飲水設施,方便人們使用且滿足了舒適度的需求,如圖4。因此,運河沿岸景觀的設計不僅僅只是滿足人們的日常需求,也應該對人群在使用中的舒適度進行考慮和分析,為人們提供一個舒適的環境。
三、運河沿岸景觀地域性設計手法
本文將在具體的設計案例分析中,對運河沿岸景觀設計中體現地域文化的設計原則進行梳理,得出有效的設計手法。通過理論結合實踐的分析,以期對運河城市的沿岸景觀的設計具有指導意義。
(一)項目概況:比利時梅赫倫(Mechelen·Belgium)是一個被Dyle(荷蘭語:Dijle)運河穿過的城市,因此也被稱為是Dyle河上的城市。城市在文藝復新時期是藝術創作中心。城市中的漁獲均來自于Dyle運河。中世紀時期在城墻外開鑿了護城河,城內也有很多小運河水路,由于20世紀蓋起的房子和廣場將河道鋪平了,所以 Dyle運河是目前城市中唯一的自然河流,運河沿岸目前也形成了河濱步道。設計場地位于運河的分叉口,長83.23m,寬32.62米,如圖5所示。
(二)現狀以及設計愿景:場地現狀為荒廢的草地,場地西北面是工廠以及居民區,南面為足球場和運動場,東南面為滑雪場和電影院等城市配套建筑,如圖6所示。場地中最具歷史特色代表的是運河上游水閘(圖7)。沿著地塊附近是自行車快行道和人行道,場地所面向的入口處是一條城鎮居民進入市中心的必經之路。設計愿景是希望能夠設計出一處具有地標性特征,且能夠讓人停留并享受自然的場所,同時又能傳達梅赫倫的歷史和文化內涵。
(三)設計方法
1.對地域文化元素的提取:設計可以從當地傳統建筑、城市標志性的文化景觀、歷史名人、詩詞歌賦、歷史典故等中提取地域文化元素。將元素進行提煉和創新并運用到景觀設計中,形成對地域文化設計的表達。對地域文化元素的提取應該充分體現現代的功能需求,并結合場地原有的歷史文化價值,設計出既能夠符合現代的功能需求,又能夠彰顯出獨特的歷史文化內涵和精神。其中,提取地域文化元素表達的形式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精神層面,在運河沿岸景觀的設計中應該提取一些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地域文化元素,倡導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健康快樂的生活方式等;二是物質層面,就是在精神層面外還應該滿足人們的使用、娛樂、觀賞、活動、康健等具體的使用功能;三是需要進行實地的調研分析,設計應符合人群的活動特征,運用地域文化元素,做一些“接地氣”的設計,體現多方面的意義和價值。
梅赫倫具有中世紀城市的特征,主城區保留了很多山墻建筑和古老的建筑物。城市中最令人印象深刻,并具有歷史記憶的是Sint-Rombouts大教堂及其高大的鐘樓(圖8),是梅赫倫城市最高的建筑。從1775年梅赫倫的地圖(圖9)可見,現代的城市地圖和歷史的地圖是及其相似的,因此我們提取梅赫倫的地圖和Sint-Rombouts大教堂作為特色的地域文化設計元素。
2.對地域文化的整合:通過對地域文化的梳理,在遵循提取原則的前提下,將有價值的地域文化元素整合到新的景觀設計中。依據不同的環境,可以整合出多種形式的文化元素。首先,舊時期的文化元素在新的時代依然具有積極意義,應該將其保留和延續;其次,在新的時代下,將舊文化元素與新時代的文化元素相結合,并結合場所的使用方式形成新的文化主題,體現時代的進步性;第三,可以按照新的時間、事件的變化,組織新的文化主題,創造新的文化,符合場所的氛圍,體現創新性。因此可概括為以下幾種方式:
(1)對地域文化進行保留:隨著時間的推移及環境的變化,場所中的文化元素也發生了改變,但是仍然有一些積極意義的文化元素值得傳承和發揚。[4] 通過對場所中的文化保留可以保留場所的精神、延續文脈,能夠使場所中的人感受到強大的歷史文化的魅力。文化保留的方式一般分為以下兩種,一種是直接將場所中遺留的歷史建筑、景觀小品等進行保留和修繕,比如歷史建筑、空間特征、構筑物等;另一種是“新舊結合”的方式,集合現代的科學技術和文化氛圍與歷史的場景和活動,確定場所新的主題和功能,運用新的形式進行表達。在具有歷史氛圍的環境中又能展現出現代文明感。在運河沿岸景觀中進行文化保留可以讓人們追憶起以前的故事,能夠喚醒以前的記憶,也能夠引起人們對地域文化的思考。
作品詮釋“城市記憶”的靈感來自于整個城市的地圖。經過歷史的發展,整個城市的道路將城市劃分成一個個小方塊,在每一個方塊當中都發生著不同的故事,道路的肌理見證了這座城市的發展過程。設計將地圖抽象、縮小成為場地的地面肌理。將城市中央穿過的運河也進行了同比例的縮小和保留,形成了設計場地中的水景。并采用點景的方式,在城市地圖上大教堂的相同位置置入一棵樹,用樹代表城市最具有歷史文化的建筑,也代表了這座城市的精神和特色。最后,與場所中設計的地標性構筑物(圖10)結合,形成了山環水抱的總體布局,集中展現了人為景觀和自然景觀的和諧,體現了城市文化的同時又與景觀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通過設計建立主題亮點,與梅赫倫城市歷史文化遺址聯系起來,文化概念擴展到運河沿岸景觀設計理念中。場地中的人通過觀看地面城市地圖,能夠很明顯地了解這座城市,并感受到強烈的城市文化氛圍。并進而激發出他們的“參與性”以及與景觀作品的“互動性”。設計過程如圖11所示。
(2)對地域文化進行提升:提升地域文化是指將景觀環境的某些特色的地域文化進行提取,進行文化元素的集中表達。[5] 在梳理場所的地域文化的過程中,一些場所特有的文化元素可以代表整個場所的文化內涵。可以將這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內涵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并賦予新的意義和內涵的同時,又不失去場所的歷史特征和記憶。文化提升可以從整個宏觀的角度進行思考,結合場所的歷史、形成的因素、自然環境、周邊環境、人群的記憶等多方面進行思考,從而提煉出具有鮮明場所特征的元素,并將其上升到整個設計環境中。[6] 場地附近是水閘,設計將場地的原用途與生態綠地進行了組合設計,能夠讓人們近距離地觀察水閘。設計并沒有對場所進行盤全的否定,而是通過新的設計與“舊的痕跡”產生對話,通過對場地的更新設計理解過去的遺跡,展現歷史的特征,喚起人們對歲月的回味。
(3)置入地域文化:置入地域文化是指將設計所需的地域文化元素,隨著場所周邊環境以及需求的變化,并在新的空間環境中進行設計表達。在運河沿岸的景觀設計中,應該分析其景觀環境、周邊環境、人群的使用需求等,在場所中合適的位置置入特定的場所元素,對其進行重新的組織和表達,能夠體現景觀的整體性和有序性。[7] 根據調研分析了解到場所中原有人群的使用方式基本為休閑休憩以及觀光為主,因此,設計通過現場調研的方式對來到場所中的人以及居民的需求進行了分析和整理,如圖12所示。結合使用需求將場所變成了一個對城市有價值的開放空間,形成了場所的平面圖,如圖13所示。場所能夠在重要的節日,比如新年、音樂會、表演會等提供場地,賦予了場所新的特色和功能,為慶祝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場所和紀念場所。并滿足了人群的親水性特征,將人群活動與水緊密聯系起來。能夠豐富市民的文化生活,增加文化歸屬感和文化凝聚力。
(4)凸顯地域文化特色:凸顯地域文化特色是將多種文化元素進行提煉,形成一些設計元素和符號,再根據場所的特征將其進行融合,產生一種新的、和諧的表達方式。這些文化元素可能是景觀空間中的一些遺留建筑或構筑物的顏色、材料、風格等。主要有兩種,一是將風格、色彩、材料差異較大的,能夠讓人產生強烈對比和沖擊感的進行表達,突出其個性,形成標志性景觀;另一種是將多種元素混合在一起,統一地進行表達,滿足景觀設計的整體性。設計師應根據不同的需求選取不同的使用方式。
設計以城市地圖的抽象為整體意向,提取出環形形狀,是由于環狀物具有包容、和諧的寓意。結合動態感的莫比烏斯環形式,并采用現代材料和營造方式構建極具特色的城市圖案。最終形成了圖14的形式,巨大的特色景觀小品成為場地的核心景觀,對激活場地活力有著重要的意義。設計并不是完全追求形,而是關注更高層面的精神,將更多體現時代發展的元素植入進去,與現代生活和建筑環境相關的部分進行對話,采用新的科技、工藝和材料,在保證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同時也體現著時代性的特征。在構筑物內部的座椅(圖15、16)以及戶外景觀座椅(圖17、18)的設計上,也結合了環狀的形式,進行元素的重復使用。用最直接的理解表達城市元素,就能將城市元素的應用發揮得更純粹,最后會給人帶來強烈的沖擊力。融入地域文化的景觀空間不僅能給人帶來互動活動,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互動培養。
設計作品成為人們對這座城市的記憶的載體,每一個人到這個場地當中都會激發出不同的感觸與記憶。中央景觀構筑物的設計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包容力。將歷史記憶融合碰撞出新的記憶,承載了運河沿岸景觀與城市記憶。景觀作品是靜止的,但是場地中的人是運動的,通過設計后的景觀作品能夠與人產生互動與交流,進行精神和文化的碰撞(圖19、20)。
結論
無論時代如何發展,地域文化都是所有設計任務的核心之一。優秀的運河沿岸景觀設計不僅是要滿足于景觀環境的外部空間功能,更重要的是能夠清晰地表達和傳播其特有的地域文化的內部價值內涵。這也是對文化遺產的合理配置和再設計利用。由于運河沿岸城市的地域文化是因運河而生,故在沿岸景觀的設計中,結合場所環境因素將設計作品與文化內涵相結合。強調對場所環境以及城市的歷史文化背景的把控力,通過梳理,將有價值的地域文化進行提取,再將其進行理解、分析、研究,從而掌握認知的規律,并加以結合現代文明進行創新,再將地域文化運用到運河沿岸景觀的設計中去。能夠體現不同城市的地域特色,對城市的沿岸景觀設計提供理論價值和參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