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術語是一門學科理論的核心和靈魂,是對外交流和傳播的核心要素。近二十年來,中國傳統(tǒng)學科術語外譯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應用研究都呈現(xiàn)出理論多樣化、視角個性化、方法多元化、范圍擴大化以及注重文化內(nèi)涵的深層闡釋和傳播的發(fā)展趨勢。但從研究現(xiàn)狀來看,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未來還應進一步提高翻譯本體研究的系統(tǒng)性,注重翻譯規(guī)范和翻譯方法的整合性,突破翻譯主體的局限性,從而促進我國傳統(tǒng)學科對外傳播。
關鍵詞:術語翻譯;術語學;傳統(tǒng)學科;展望
中圖分類號:H083;H159?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3-8578.2021.01.005
Stud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Terminology Translation: Review, Reflection and Prospect in China//CHEN Xue
Abstract: Terminology is the core and soul of a discipline theory and the core element of diplomatic communic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of terms from traditional disciplines in China. Both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applied research show a trend of diversification of theories, individualization of perspectives, diversification of methods, enlargement of scope, and deep interpret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cultural connotation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research.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further improve the systematicness of translation ontology research,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gration of translation norms and translation methods, break through the limitations of translation subjects, and promote the external communication of traditional disciplines in China.
Keywords: terminology translation; terminology; current situation of foreign translation; prospect
收稿日期:2020-03-01
基金項目: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十三五”科研規(guī)劃2019年度科研項目“中國傳統(tǒng)文化術語俄譯研究”(YB2019019)階段性成果
引言
“翻譯行業(yè)的發(fā)展見證了國家的發(fā)展,2011年之前,我國的翻譯以外譯漢即譯入為主;自2011年開始逐漸過渡到以漢譯外即譯出為主。這與我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深入以及‘中國文化走出去‘一帶一路倡議等國家戰(zhàn)略的開啟與推進密切相關”[1]。在我國加強對外國際傳播能力和“一帶一路”建設以來,我國傳統(tǒng)學科典籍、著作和文學文化作品在對外傳播方面取得了可觀的成績,翻譯則是這其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術語的翻譯是文化傳播中的關鍵工作”[2]。在這一背景下,漢語術語外譯成為我國學術界的研究熱點。術語外譯是我國對外話語體系建設和典籍外譯等工作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許多學者從多理論、多學科、多角度對我國漢語術語外譯問題進行了有價值的研究和探討。因此有必要對近二十年來我國術語外譯研究的狀況進行回顧和反思,總結取得的成績、反思存在的問題,以期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鑒和參考。術語是一門學科的核心關鍵詞,是知識的節(jié)點。一個學科的全部術語應能表達和體現(xiàn)該學科的理論基礎和知識網(wǎng)絡。術語表達和使用的準確與否直接影響著專業(yè)知識交流和學科的傳播與發(fā)展。本文所指的傳統(tǒng)學科是指負載我國千百年來積累的知識體系和文化的包括語言學、文學、史學、哲學等在內(nèi)的相關學科知識體系。
本研究選取2019—2020年南京大學CSSCI來源期刊目錄內(nèi)語言學及擴展版期刊中外語類期刊①作為語料來源,剔除較少涉及本研究內(nèi)容的期刊后剩下23種期刊,采用高級檢索方式,設定文獻來源為上述各期刊名,分別以術語翻譯、外譯、文化對外傳播為關鍵詞,檢索了2000—2019年發(fā)表的論文,在檢索結果中剔除術語外譯漢文章及其他不相關論文后,共獲得論文170篇。我們以這些論文為依據(jù),從研究維度、研究方法、問題取向三個方面對檢索結果做一個全面的梳理和分析,探討術語外譯的研究現(xiàn)狀、存在的問題及發(fā)展趨勢。
1 我國傳統(tǒng)學科術語外譯研究的焦點問題
中國翻譯史上的翻譯實踐活動最早是以外譯漢為主,標志性的三次翻譯高潮為:佛經(jīng)翻譯、明清時期的科技翻譯和近代五四時期的翻譯。近年來在我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和“建設對外傳播話語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等政策導向下產(chǎn)生的中國人文學術國際化浪潮,掀起了我國漢語術語大規(guī)模外譯,隨之帶來的就是中國傳統(tǒng)學科的話語體系建設及翻譯規(guī)范化研究,這被稱為第四次翻譯高潮。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的大國,傳統(tǒng)學科學術話語體系建構和外譯是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內(nèi)容。而術語翻譯是學科對外傳播的重中之重。“據(jù)1987年的統(tǒng)計,用于翻譯全部時間的75%是花在術語翻譯上”[3]。中國知網(wǎng)上關于傳統(tǒng)學科對外話語體系建設和典籍翻譯的研究成果迅速增多。筆者以所收集論文為依據(jù),歸納總結目前此類翻譯研究所呈現(xiàn)出的幾個研究路徑。
3.2 注重翻譯規(guī)范和翻譯方法的整合性
當前國家政策導向下的學科話語體系建設及其外譯當之無愧成為繼歷史上三大翻譯高潮之后的第四次高潮。中國文化譯介與傳播的課題每年在國家社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中都有立項。各個學科紛紛開展本學科學術話語體系建設和典籍外譯的研究工作,形成了眾多關于翻譯標準、規(guī)范和原則方法的研究成果。但問題是,因為學科融合和交叉的趨勢導致有些術語同時是多個學科體系的概念,這些術語會因為不同的譯者依據(jù)不同的學科角度采用了不同的翻譯策略而產(chǎn)生不同的譯文,造成一些術語翻譯混亂。針對這種現(xiàn)象,作為具有方法論意義的綜合性應用學科,術語學研究應當注重整合多學科的研究成果,應用術語學理論來完成術語采集、概念分析、定名和規(guī)范化、術語翻譯、術語建庫和術語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從而探索一般意義上傳統(tǒng)學科術語外譯的理想工作模式。
3.3 突破翻譯主體局限性問題
從近二十年的研究來看,譯者主體性、譯者行為和習慣作為對翻譯影響的重要因素進入學界研究的視野。隨著術語外譯研究的備受關注,目前從事典籍翻譯、術語翻譯研究及實踐工作的主要為三類人:第一類是具有學科專業(yè)背景的研究人員。他們熟知本學科理論和術語體系及發(fā)展歷史,但往往缺乏術語學、翻譯學等理論積淀,對于術語的定名和規(guī)范、術語翻譯的要求把握不準。第二類是外語專業(yè)的研究人員。這類人員是從事翻譯研究的主力軍,但其局限性在于對具體學科理論不夠熟悉,在外譯過程中對術語表達的概念內(nèi)容及其發(fā)展歷史的了解有些欠缺,容易糾纏于翻譯標準不統(tǒng)一、歸化異化之爭等具體問題。第三類是外國譯者。他們受自身文化影響太深,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術語內(nèi)涵理解會有不到位的地方。因此,最可行的方法是打通學科障礙,跨學科通力合作,但這一點往往很難實現(xiàn)。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未來我國傳統(tǒng)學科術語外譯研究在理論、方法、實踐應用等方面都將進一步向縱深發(fā)展,從而促進我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在異域文化中得到準確理解和傳播。
注釋
① 2019—2020年CSSCI來源期刊索引的語言學核心期刊共24種,除去《古漢語研究》《方言》《民族語文》和《當代修辭學》以及與本研究內(nèi)容不相符的8種期刊,本研究選取16種期刊作為本研究考察的文獻來源,包括《當代語言學》《上海翻譯》《外國語》《外語電化教學》《外語教學》《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外語教學與研究》《外語界》《外語與外語教學》《現(xiàn)代外語》《語言教學與研究》《語言科學》《語言文字應用》《中國翻譯》《中國外語》《中國語文》。再加上擴展版來源期刊語言學相關刊物共7種,本文的文獻選取來源共為23種優(yōu)秀期刊。選取時間段為2000年1月至2019年4月。
參考文獻
[1] 屈哨兵中國語言服務發(fā)展報告(2020)[M].北京:商務印書館,2020:304
[2] 周有光.文化傳播和術語翻譯[J].外語教學,1992(3):62.
[3] 鄭述譜.術語翻譯及其對策[J].外語學刊,2012(5):103.
[4] 曾劍平.人文社會科學術語譯名的規(guī)范化問題[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8):51-57.
[5] 屈文生.中國法律術語對外翻譯面臨的問題與成因反思:兼談近年來我國法律術語譯名規(guī)范化問題[J].中國翻譯,2012(6):68-75.
[6] 胡葉,魏向清.語言學術語翻譯標準新探:兼談術語翻譯的系統(tǒng)經(jīng)濟律[J].中國翻譯,2014(4):16-20.
[7] 魏向清.從“中華思想文化術語”英譯看文化術語翻譯的實踐理性及其有效性原則[J].外語研究,2018(3):66-71.
[8] 劉潤澤,魏向清.“中國夢”英譯研究再思考:兼論政治術語翻譯的概念史研究方法[J].中國外語,2015(6):99-106.
[9] 姜雅明.中央文獻詞語文化特色的俄譯問題[J].中國俄語教學,2016(2):63-67.
[10] 馮志杰.科學發(fā)展觀英譯商榷兼論重大政治理論術語翻譯的原則和標準[J].上海翻譯,2012(2):70-72.
[11] 卿學民.政治文獻重要術語外譯的理論邏輯分析:以“人民當家作主”的日譯為例[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8(2):8-14.
[12] 屈文生,丁沁晨.裁判類法律術語英譯研究[J].中國翻譯,2017(6):92-99.
[13] 黃櫻. 全球化背景下財經(jīng)報道的翻譯技巧與方法[J].上海翻譯,2013(2):34-37.
[14] 戴衛(wèi)平.語言學同一術語多種譯名:成因與對策[J].語言與翻譯,2011(2):41-46.
[15] 汪慶華.傳播學視域下中國文化走出去與翻譯策略選擇:以《紅樓夢》英譯為例[J].外語教學,2015(3):100-104.
[16] 張琳琳.從“青衣”等京劇術語的英譯看文化翻譯的歸化和異化[J].上海翻譯,2013(4):41-43.
[17] 趙彥春,呂麗榮.國學經(jīng)典英譯的時代要求:基于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英韻: 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千字文》[J].外語教學,2016(4):96-99.
[18] 陳海燕.淺析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翻譯中的難點[J].中國翻譯,2015(5):13-17.
[19] 孫鳳蘭.識解理論視角下的《黃帝內(nèi)經(jīng)》醫(yī)學術語翻譯[J].外語學刊,2016(3):107-111.
[20] 黃鑫宇,董曉娜.“中國特色話語對外翻譯標準化術語庫”數(shù)據(jù)加工標準研制[J].中國翻譯,2019(1):98-103.
[21] 苗菊,寧海霖.翻譯技術的知識體系化演進:以雙語術語知識庫建設與應用為例[J].中國翻譯,2016(6):60-64.
[22] 陽瓊.翻譯技術產(chǎn)業(yè)新動向:術語庫商品化[J].上海翻譯,2018(6):26-29.
[23] 王汐.實例化、實現(xiàn)化與個體化三維翻譯視角:以《道德經(jīng)》英譯為個案[J].外語教學,2018(2):86-90.
[24] 張西平.傳教士漢學家的中國經(jīng)典外譯研究[J].中國翻譯,2015(1):29-34.
[25] 魏向清.論大眾翻譯時代譯者的術語意識與素養(yǎng):從莫言諾貝爾文學獎評語中的術語翻譯談起[J].外語學刊,2016(1):150-153.
[26] 仇蓓玲.論術語翻譯中“譯者主體性”的重要性及其運作模式[J].外語教學,2015(5):110.
[27] 袁宜平.科技術語譯名的接受問題[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4):83-86.
[28] 陳小慰.文化外譯受眾意識的樣本分析:以《中國文化讀本》英譯為例[J].中國翻譯,2015(4):76-82.
[29] 陳梅,文軍.中國典籍英譯國外閱讀市場研究及啟示:亞馬遜(Amazon)圖書網(wǎng)上中國典籍英譯本的調(diào)查[J].外語教學,2011(4):96-100.
[30] 田傳茂.基于網(wǎng)上數(shù)據(jù)庫定量定性分析的術語翻譯[J].上海翻譯,2010(1):50-53.
[31] 胡開寶.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術語英譯在英美印等國的傳播與接受研究:以“一帶一路”英譯為例[J].外語電化教學,2018(2):43-50.
[32] 李廣偉,戈玲玲.基于漢英平行語料庫的《論語》中本源概念英譯策略研究[J].外語教學,2018(1):87-90.
[33] 傅恒.銀行業(yè)務名稱漢英翻譯規(guī)范化探析[J].中國翻譯,2013(3):110-114.
作者簡介:
陳雪(1980—),女,博士。黑龍江大學俄羅斯語言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編輯。長期從事認知語言學和術語學研究,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認知術語學理論與實踐、傳統(tǒng)文化術語外譯及外來術語本土化等方面,發(fā)表相關論文20余篇,主持并參與了國家社科、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黑龍江省社科等各類基金項目13項,科研成果獲得省級和廳級獎項6項。通信方式:luckyvsc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