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文淼 張希晨



關鍵詞:呂梁市 窯洞村落 老年人 戶外公共空間 行為模式
引言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末全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4949萬人,占總人口的17.9%,遠超過10%的衡量標準,且在2000-2010年間,中國農村空巢老人的比例由37.9%上升至45.6%。伴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和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山西省呂梁市農村的人口結構和勞動力數量也發生著重大變化,呂梁市農村空巢老人占總老人的70%,老齡化問題凸顯,人口老齡化程度還會加劇。由于呂梁市經濟落后,農村資源匱乏且老年人固有的傳統保守思想導致呂梁市農村的養老模式仍以家庭養老模式為主;另一方面由于國家對呂梁市農村養老保障的投入還尚未完善,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等新型養老模式還未成為呂梁市農村老人的選擇[1] 。根據本次調研數據顯示,呂梁市農村老年人在戶外活動的時間持續在兩小時以上的人數占比64.3%,并且聚集時間與地點具有規律性,活動時間頻繁且持久。但呂梁市農村受經濟要素和建設條件的制約且建設期間缺乏嚴格的鄉村規劃設計,導致農村戶外公共空間存在環境整合不足、綠化率較低、公共設施乏味無奇且功能單一等問題。現有的戶外環境與空間無法滿足老年人戶外活動的發生,更滿足不了老年群體對多樣性、安全性、可達性等的空間需求。本文力圖通過對老年人的行為特征、行為模式和村落中戶外公共空間特征進行調查分析,總結戶外公共空間的使用現狀。以老年人的行為需求和功能需求為主要依據,以戶外公共空間的適老化更新為設計途徑,為老年人創造一個宜居、宜養、宜老的戶外公共空間環境,為農村戶外公共空間適老化更新設計提供策略支持。
一、調研概要
呂梁市位于山西省中部西側,由于地形的特殊性和農村規劃,以村落圖底關系為分類依據可分為網格狀村落和帶狀村落,帶狀村落主要以半山區居多。呂梁市的窯洞村落大多屬于平地窯,依靠深厚的土層才能建造,所以這類村落往往呈自由分散式布局,多隨山就勢,沿溝分布,呈帶狀村落。由于窯洞村落地域特點突出且老齡化問題險峻,本次調查先后走訪了張家堡村、南垣寨村、陽泉村3個窯洞村落。
根據問卷統計與跟蹤記錄,得到以下調研信息:第一部分主要為老年人基本信息,包括年齡、性別、經濟來源、家庭結構、身體狀況等;第二部分主要為老年人對居住環境的滿意度調查,第三部分為老年人行為模式調查,主要調研老年人戶外行為活動的分類、空間分布、時段分布和持續時間等內容。另外,在不同時期記錄不同類型老年人行為軌跡和模式,最終得出調研結果進行分析。本次調研得到有效問卷206份,并且對7位老人的行為軌跡進行了跟蹤記錄。根據圖1、2所示,60歲以上老年人留守鄉村的人數占比92%,村落中常住人口以老年人為主,老齡化問題嚴峻。
二、呂梁市窯洞村落戶外公共空間使用現狀
根據李道增《環境行為學概論》的公共場所中0.02-0.4人/㎡作為空間內人群疏密的界定標準為依據[2] ,對窯洞村落中戶外空間布局與人群密集性進行分析,如圖3;老年人對于戶外公共空間的滿意程度調研結果如圖4。
如圖5,對影響老年人戶外活動空間選擇的因素調研,離家近是老年人選擇戶外空間活動的主要原因,空間因素與交往因素是影響老年人對于空間選擇的主要因素。
(一)空間因素
1.可達性:根據調研數據得知,可達性是影響老年群體進行戶外活動的首要因素。共有173人,占比84.1%的老年人表示可達性決定其可活動范圍,身體素質機能決定其可達性。所以根據老年人身體機能逐漸衰弱的狀況,戶外活動空間應保障可輻射的范圍增大,滿足不同類型老年人的社會活動及休閑娛樂需求,宅前小尺度空間布局豐富且可滿足老年群體的可達性。
2.多樣性:空間內可進行活動的多樣性也成為影響老年人進行戶外公共活動的重要因素[3] 。共有107人,占比52.1%的老年人表示空間被賦予的功能性越豐富,空間使用率越高,該場地被老年人選擇且使用的可能性就越高。空間內可承載多樣的活動行為將有利于老年人聚集。
3.聚集性:根據調研數據得知,商鋪空間及臨街空間成為呂梁市農村老年熱進行戶外活動的首選。由于農村老年人的性格及生活習慣導致老年人喜歡在商鋪空間及臨街空間等人口流動較大,且人口較密集的地方停留[4] 。僅有27位,占比13.1%的老年人會選擇人流量較少、空間較安靜的場地進行活動。但在人口流動性及密集型較大的場地空間內需保障老年人的安全性和舒適性。
4.便利性:根據調研數據得出,共有156人,占比75.7%的老年人表示在戶外公共空間中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決定其是否在此空間內進行活動。
5.靈活性:場地可容納活動越多并且場地可實現一場多樣可成為影響老年群體對空間場地使用率的影響因素之一。
(二)交往因素
1.社交性:對于農村這種熟人社區來說,社交性是其進行社會活動的影響因素之一。共有43人,占比21.1%的老年人表示,進行戶外活動的主要原因是為了見見老友,就猶如打卡一樣,每日的戶外活動成為身體健康的標志之一,閑聊、觀看其他老年人進行娛樂休閑活動也成為老年人日常消遣的方式。
2.習慣性:對于長期生活在呂梁市農村老年人來說,該村落承載著他們那一代人生產生活的記憶。共有142人,占比69.1%的老年人表示古樹空間、古井空間、戲臺空間等有歷史意義和文化意義的具有標志性的場所是其生活及記憶的重要部分。所以標志性公共空間的品質和場所精神成為呂梁市窯洞村落內老年群體進行戶外公共活動的影響要素之一。
三、行為模式研究
如圖6,為方便分析總結呂梁市窯洞村落內老年人的行為模式,將老年人戶外活動行為分為四大類型,即交往行為、娛樂行為、健身運動行為及生產生活行為;內包含16種具體活動。
(一)基于活動時間對老年人行為模式分析
根據對老年人行為進行跟蹤記錄,對活動時間、持續時間與行為類型進行分析總結,如圖7得出呂梁市窯洞村落中老年人在不同時間段的行為模式選擇。不同類型的行為模式在16:00-18:00為活動最高峰,天氣影響、時間空閑成為其活動時間選擇的主要因素。
(二)基于不同類型老年人的行為模式分析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二條規定得知“我國60周歲以上公民稱其為老年人[5] ”。《老年人建筑設計規范》中依據自理程度可將老年人細分為自理老人、介助老人、介護老人三種類型[6] 。由于不同類型老年人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及身體機能存在差異,老年人在戶外活動中的行為模式、活動持續時間、在戶外活動中對空間的需求等方面也會有所不同。圖8針對呂梁市窯洞村落中不同類型老年人的特征及對戶外空間需求進行分析總結。
如圖9,縱軸0-6表示參與性高低。由于自理老人身體機能較好,各類行為的參與度都很高;介助老人在健身運動行為與生產生活行為的參與度較低;介護老人在各類行為中的參與度都很低。將老年人自家的宅前屋后空間界定為點狀小尺度空間,根據呂梁市農戶宅基地標準面積為依據,點狀小尺度空間的不行距離小于50m,其便捷性和可達性的優勢,成為介助老人和介護老人在戶外公共空間中進行活動的首選,且空間內單獨或成組老年人居多。由調研數據得知,此類老人在點狀小尺度空間的使用人群中共有22人,占比10.6%。介助老年人根據其身體機能的不同,會選擇自行車、電動車、輪椅等不同的交通工具輔助其到達不同類型及尺度的空間內進行戶外活動。自理老人由于其自身身體機能較好,自主能力較強,可選擇范圍較大,點線面空間內承載的戶外活動都可成為此類老年群體的選擇。
空間尺度在一定方面決定著空間的功能[7] 。根據調研數據得知,呂梁市窯洞村落戶外公共空間中,宅前屋后的點狀小尺度空間承載著單個或成組老年的閑聊、聽收音機、手工活等戶外活動;臨街的線狀空間承載著成組老年人的閑聊休憩、打牌、下象棋等娛樂活動;面狀空間承載著成群老年人的社會性活動、健身操、跳舞、看晉劇等戶外活動。
(三)基于不同空間類型對老年人行為模式研究
將不同空間類型內老年人的行為模式分析總結,如圖10。根據空間內承載活動及空間尺度的不同,為方便歸納總結,將呂梁市窯洞村落中戶外公共空間分為:小尺度空間、臨街商鋪空間、娛樂休閑空間、文化標志空間及體育健身空間。臨街商鋪空間內承載活動類型、行為模式和老年人數量最多,小尺度空間承載能力最小。
1.小尺度空間:在呂梁市窯洞村落內,小尺度空間包括宅前屋后的點狀空間。由于空間的便捷性和可達性較高,身體機能較差的介助老人與介護老人對此類空間的使用率較高[8] 。調研樣本中,共有22名,占比10.6%的老年人會在此活動,但空間內功能界定模糊,活動形式單一,空間較枯燥乏味。
2.商鋪臨街空間:根據對特定老年人進行的跟隨路徑及調研數據得知,商鋪前的空間內承載的戶外活動類型及老年人數量最多,共82人,占比39.5%,活動類型以交往行為及娛樂行為為主,老人自帶撲克、象棋、麻將等娛樂工具和小座椅進行娛樂活動和交談,形式多樣,且以群組活動為主,社交性較強。
3.娛樂休閑空間:娛樂休閑空間主要為村域規劃的老年活動活動中心,根據調研數據得知,該空間類型中包含交往行為、娛樂行為及生產生活行為。但布局多位于隱蔽且全圍合的場所,對于呂梁市農村老年人愛熱鬧、喜在臨街空間進行活動的特征前提下,使用人數為34人,占比16.4%。且此類空間尺度較大,場地較空曠,老年人在心理上對場地缺少軟硬景的界定,無法營造空間安全感,導致該場域的使用率較低。
4.文化標志空間:古樹、古井、廟宇、戲臺空間等具有文化標志的場所也是窯洞村落老年人戶外活動的主要場地。空間內主要包含交往行為、娛樂行為、生產生活行為,但由于管理與后期維護問題,此類空間基礎設施不完善,功能與活動形式單一,導致空間內活動的持續時間較短且人群聚集性較少,空間使用率較低。保留帶有記憶點的古樹空間將有利于農村文化性的表現,突出窯洞村落的地域性特點。
5.體育健身空間:根據調研得知,呂梁市窯洞村落體育健身空間內基礎設施僅包括活動器材且無人問津,場地內主要活動包括交往行為、娛樂行為和健身運動行為,場地使用總人數45人,占比21.8%,包括散步、健身操、跳舞、騎自行車等活動。自行車作為呂梁市農村老年人使用時間最長的交通工具,現也成為其運動健身的工具。老年人聚集后會繞村甚至跨村進行騎自行車活動,目的是去隔壁村看場戲或去走親訪友或運動健身。劃分活動區域,豐富場地可活動類型,將有利于吸引不同年齡層次人群對場地的使用,真正做到適老化設計。
四、結論及建議
根據上述調研數據與內容得知,呂梁市窯洞村落戶外公共空間在可達性、活動多樣性、便利性等方面仍存在適老化問題。老年人身體機能的程度會影響空間可達性及行為模式的選擇,場地可達性主要根據老年人身心素質決定,空間可輻射范圍越大,空間內可自發形成的活動類型越多樣,場地使用率越高。空間內承載活動的多樣性會形成老年人自發性活動及自然集聚行為,空間使用率越高,吸引人群越多,人流量越大,從而導致活動的多樣性與人流密集性形成正相關關系,而且是強正相關。具體結論如下:
(一)交往行為
根據調研得知,不同尺度與類型的空間都會包含交往行為,且不同類型老年人都會參與交往性活動。介助老人、介護老人因為身體機能較差,行動不便捷,從而對可達性較高的房前屋后的點狀小尺度空間使用率較高且主要為交往行為。對于商鋪臨街空間來說,其使用率最高且承載人群最大,身體機能較好的自理、介助老人根據其對社交性、多樣性的需求,形成人與場所、人與人的相互聯系與滲透。甚至對于老年人來講,到達戶外不僅僅是為了進行活動,更多的是為了看人,人流密集性高,也會為交往行為創造條件。
(二)娛樂行為
娛樂行為是成組或成群老年人主要的行為模式,對于身體機能較好,行為活動較便捷的自理老人與介助老人來說,不同類型的空間都會成為其進行戶外活動的場所,但對娛樂休閑空間的使用率最高。根據空間類型來看,商鋪臨街空間和娛樂休閑空間使用人群最多,且娛樂行為是主要的行為模式。而娛樂休閑空間由于其空間尺度較大、場地較空曠等原因,導致其現承載戶外健身操、廣場舞等單一活動形式,且女性老年人對此類空間的使用率高。對大尺度場地進行空間界定有利于提升老年人對于場地的安全性和舒適性認知。臨街商鋪空間由于人車不分流,車流量較大,老年人的安全性應得到保障。文化標志空間由于其場地功能單一且空間尺度較小的緣故,導致空間使用率較低,但此類空間中所包含的古樹空間、古井空間等文化含義較深的元素成為村落中文化性、地域性的特殊性表達,發揮此類空間中的場所精神及記憶感,有利于提升老年人的自豪感與價值認知。
(三)健身運動行為
由于行為方式的不同,老年人進行健身運動的空間包括體育健身空間、環村主干道甚至跨村街道。老年人的運動行為包括常規的健身操、廣場舞等活動,騎自行車活動是呂梁市窯洞村落老年人具有地域特點的行為方式。由于老年人身體機能衰退,感知系統弱化,所以設置有識別性與指向性的運動空間,會提升老年人的參與感。
(四)生產生活行為
對于呂梁市窯洞村落老年人來說,生產生活行為主要包括打掃衛生、做手工活與祭拜等活動。在古樹、古井空間等具有文化標志性的活動場所進行祭拜也成為當地具有地域特點的行為活動,但此類空間的功能屬性不清晰,空間承載活動類型較少。保留場所記憶及精神往往是村落中文化性地域性的強烈表達,古樹空間、古井空間、戲臺空間等場地的內涵性與豐富性表達會激發活動的發生。
空間的可達性是影響空間使用率的重要因素,空間的便利性和空間功能的靈活性也會吸引老年人選擇并進行活動。所以老年人與空間之間相互影響與滲透,空間內老年人越聚集,空間使用率越高,產生行為模式越多樣。
根據以上結論及圖11中老年人認為戶外公共空間需改善方面的調研總結,對呂梁市窯洞村落戶外公共空間適老化更新設計提出以下建議,希望對老年人創造宜居、宜養、宜老的戶外空間環境提供借鑒意義:
(一)確保功能多樣性:在保證老年人現有活動順利進行的前提下,根據其對活動多樣性、增加基礎設施的需求,進一步對休息座椅、戶外照明等設施進行完善,在滿足物質條件的基礎上根據老年人對安全性、邊界性的需求,對較大尺度空間進行功能界定,在空間內進行軟硬景布置和空間場地的分割,引導老年人更多行為類型的發生。
(二)確保場地便捷性:在無障礙板塊中殘坡、廊道等設計;適老化板塊中更加關注老年人身心健康及攜孫老年群體的綜合性休閑空間;生活便利板塊包括蔬菜水果收發室、醫藥一鍵式服務、可活動空間可達性等;智慧科技板塊包含夜間感應燈、直飲水等服務。這四大服務關懷板塊的完善有利于老年群體對戶外公共空間的使用率,從而導致空間內聚集性行為的產生。
(三)確保空間可達性:引導介助老人、介護老人拓展活動范圍,并對房前屋后的點狀小尺度空間進行豐富,休息廊架等設施的完善,豐富戶外活動場景,擴大空間可輻射范圍,形成個人、成組、成群老年人發生有目的性的行為。
(四)文化標志空間場所精神的表達:關注老年人的精神價值歸屬與文化導向,充分發揮鄉村文化性與地域性特色,保留鄉村內古樹、古井、戲臺等文化性空間場所,既可以保留村域內標志性景觀,又可成為文化性的體現。
結語
通過對呂梁市窯洞村落老年人在戶外公共空間內的行為模式研究,總結老年人的行為方式、活動特點及空間使用現狀。根據對老年人行為模式進行成因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改善意見,將有利于在滿足老年人行為模式與空間需求的基礎上進行呂梁市窯洞村落戶外公共空間適老化更新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