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中國醫藥導報》主筆 潘 鋒
新冠肺炎疫情加速放大了公眾對互聯網醫療服務的需求,7 月15 日國家發改委等13 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意見指出要積極發展互聯網醫療,以互聯網優化就醫體驗,打造健康消費新生態。由中國醫師協會智慧醫療專委會等主辦的“‘晴系健康,智聯未來’2020 智慧醫療發展論壇”,10 月30 日在北京舉行,來自國家衛健委、中國醫學科學院等方面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和展望了“互聯網+醫療健康”融合的創新模式和發展藍圖。
2016 年10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全面建成統一權威、互聯互通的健康信息平臺,規范和推動“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創新互聯網醫療服務模式,持續推進覆蓋全生命周期的預防、治療、康復和自主健康管理一體化的國民健康信息服務。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師協會智慧醫療專委會主任委員、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院長董家鴻教授說,“‘健康中國’提出把醫療衛生的工作重心從‘治病’轉變成‘健康’,著力建設一個覆蓋全維度、全生命周期的健康醫療服務體系,這其中的每個環節數字醫療都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

毛群安司長
董家鴻院士說,互聯網醫療具有無接觸、響應快、突破地理空間限制等特征,互聯網醫療的優勢在疫情時期更是表現得尤為突出。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極大地改變了傳統的醫療健康服務模式,由于患者線下就診受阻,互聯網醫療成為很多醫院和醫生為患者提供醫療服務的第二戰場。疫情期間移動APP、微信公眾號、醫藥電商等各種在線義診活動蓬勃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數據顯示,在新冠肺炎疫情最為嚴峻的2 月份,全國參加在線義診的醫生達到12 775 人,累計提供了約60 萬人次的咨詢。通過互聯網醫療患者居家就可以方便地得到問診和購藥等一系列服務,這在過去是無法想像的。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下線上互聯網診療也將逐步成為常態化,特別是慢性病患者在線下完成首診后,以后的復診和隨訪都可以在線上完成,互聯網醫療是未來發展的大趨勢。
針對疫情期間社會公眾對互聯網醫療服務需求激增的情況,今年3 月2 日出臺的《關于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開展 “互聯網+”醫保服務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對符合要求的互聯網醫療機構為參保人提供的常見病、慢性病線上復診服務,各地可依規納入醫保基金支付范圍。7 月15 日,國家發改委、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等13 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意見指出要積極發展互聯網醫療,以互聯網優化就醫體驗,打造健康消費新生態;進一步加強智慧醫院建設,推進線上預約檢查檢驗;探索檢查結果、線上處方信息等互認制度,探索建立健全患者主導的醫療數據共享方式和制度。
董家鴻院士說,互聯網醫療將中心城市大醫院的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到基層,有利于進一步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通過線上線下結合,數字化工具可以幫助醫生便捷規范地對慢病患者進行線上全程管理,為患者提供連續性系統化的優質醫療服務。大醫院可以通過線上對手術患者進行全程管理,保證醫療服務品質的最優化。互聯網醫療為醫生和患者的溝通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渠道,為醫生創造了極大的提升空間,醫生能夠利用碎片化時間創造更大的價值,優秀的醫生能夠吸引用戶留在互聯網醫療平臺,加快互聯網與醫療的融合將幫助醫生更規范化地管理患者。未來隨著“互聯網+醫療健康”生態體系的不斷完善和升級,互聯網醫療將為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注入強大的動力和活力。
董家鴻院士同時指出,目前互聯網醫療還存在一定局限性,如能夠提供互聯網醫療服務的多集中覆蓋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領域,還有很多其他疾病患者無法從互聯網醫療中獲益,今后“互聯網+醫療健康”需要繼續不斷拓展醫療服務領域,加大各個不同專科診療覆蓋面以滿足更多患者的需求。
2018 年4 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意見提出要從服務體系、支撐體系和監管保障等三個方面促進 “互聯網+醫療健康”新業態發展。在醫改不斷深化和“互聯網+”雙重推動下,我國數字化醫療服務范疇不斷擴大,加速了“醫療”“醫藥”“醫保”在線上的“三醫聯動”。2018 年以來我國互聯網醫療政策密集發布,從總的指導性政策到規范管理辦法,再到具體板塊的指導意見,層層遞進推助力互聯網醫療步入健康發展快車道。
國家衛健委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司長、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毛群安說,按照國務院辦公廳的意見要求,2018 年以來國家衛健委同有關部門強化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大力推動《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的落地實施,協調聯動有關部門先后制訂出臺了互聯網醫療規范管理,定價支付、個人信息保護等十余項配套政策。國家衛健委加強信息基礎支撐,發揮區域平臺樞紐作用,致力打通信息孤島,先后發布227 項衛生健康信息化標準,包括《醫院信息平臺應用功能指引》《醫院信息化建設應用技術指引》《全國醫院信息化建設標準與規范(試行)》《醫院信息化建設應用技術指引》《全國醫院數據上報管理方案》等。
毛群安強調,互聯網醫療必須堅守安全監管底線,目前全國30 個省份都已建立了互聯網醫療服務平臺,90%以上的三級公立醫院實現了院內信息互通共享。國家衛健委鼓勵和支持用新手段監管新業態,通過組織實施全行業網絡安全檢查,開展重要數據和個人信息保護專項整治,強化隱私管理等,確保醫療質量和數據安全。通過多方的共同努力 “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政策效應日益顯現,截至目前全國已經有900 多家互聯網醫院,遠程醫療協作網覆蓋了所有地級市,5500 多家二級以上的醫院可提供線上服務,人民群眾獲得感顯著提升。
毛群安說,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各地依托“互聯網+醫療健康”為群眾提供了防疫科普、在線咨詢、心理疏導、遠程會診、慢病復診、藥品配送等一系列服務,降低了線下聚集的感染風險,保障了群眾醫療需求。據統計在疫情防控關鍵時期,國家衛健委所屬醫院互聯網診療量比2019 年同期增加了17 倍,一些第三方平臺的互聯網診療咨詢增長了20 多倍,處方量增長了10 倍多。
毛群安介紹,國家衛健委正在總結近年來特別是此次疫情以來“互聯網+醫療健康”的成功經驗,會同相關部門研究并擬出臺進一步加強“互聯網+醫療健康”的文件。國家衛健委與寧夏等11 個省份共建“互聯網+醫療健康”示范省(市、區),近期推出了100 個典型案例,向全國推廣示范經驗。下一步國家衛健委將持續推動信息技術與衛生健康領域的深度融合發展,進一步發揮 “互聯網+”優勢,為疫情防控常態化下診療提供支撐。國家衛健委將總結經驗,完善機制,深化應用,深入推動“互聯網+醫療健康” 便民惠民服務,提升群眾的滿意度,在落實健康中國戰略行動中充分發揮好 “互聯網+”在慢病管理、健康管理、健康干預等方面的獨特作用。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副院校長、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家委員會成員李青教授指出,互聯網醫療發展面臨三大機遇和三大挑戰。第一大機遇是“互聯網+”給醫學服務模式、醫療管理方式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改變,就如同互聯網給人們生活方式所帶來的巨大改變一樣;第二大機遇是“互聯網+”、人工智能是提升醫生能力的好助手,醫生因此有了更好的智慧診療工具;第三大機遇是“互聯網+” 給醫學科技創新帶來了前所未有機遇,大數據為真實世界研究提供了強大的數據資源支撐,如果能將所有患者的診療大數據全部結構化,無疑將極大地促進和加深人類對生命奧秘和醫學規律的認知,為臨床提供更加科學合理有效的診療方案。
李青教授說,互聯網醫療發展面臨的第一大挑戰是,盡管“互聯網+”給醫療服務和醫療手段帶來前所未有的變革,但“互聯網+”無法替代醫學本身。醫學不僅是技術和科學,還有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醫學是一個復雜的體系,除了醫學技術外更多的是人文關懷和人文照護,人文關懷是“互聯網+”無法替代的。第二大挑戰是如何在蓬勃發展的互聯網醫療中更好地助力醫療市場的發展,創造更有效的商業模式,讓投資者獲得更好的回報。第三大挑戰是大數據依托的是廣泛的數據共享,但由于人們逐漸認識到數據就是有價值的資源,因此在實際工作中目前還較難實現數據的自由分享,出現數據孤島數據煙筒。但數據如果不進行分享是換不來知識和能力,因此數據只有在換取知識后才能真正體現出其價值。李青教授最后強調,醫學健康數據是每個人的隱私,如何保證醫學健康數據安全、符合倫理要求將是“互聯網+”發展中必須面對的問題。
國家衛健委醫政管理局醫療資源處處長王毅介紹了國家衛健委關于“互聯網+醫療健康”的相關政策和工作安排。
王毅介紹說,為了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國家衛健委先后發布了《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試行)》《遠程醫療服務管理規范(試行)》三個文件,這三個文件是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 的綱領性文件,對于進一步規范互聯網醫療行為,發揮遠程醫療服務的積極作用,提高醫療服務水平,指導各地建立“互聯網+醫療健康”監管平臺,開展互聯網醫院準入和互聯網醫療工作,保證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王毅說,互聯網平臺和智能化服務為患者提供了更為優質便捷的醫療服務,截至2019 年底全國已有近千家醫院申報互聯網醫院。疫情期間許多醫院利用遠程醫療為新冠肺炎重癥患者提供會診和指導醫療救治,利用互聯網醫療為發熱患者提供預檢分診,為普通患者提供復診,極大地減少了患者到線下實體醫院的就醫頻次和數量,節約了醫療資源。疫情期間,國家衛健委會同國家醫保局聯合印發了《關于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開展“互聯網+”醫保服務的指導意見》,意見規定在疫情防控期間凡符合要求的互聯網醫療服務都可納入醫保報銷,方便了患者,促進了互聯網醫療的發展。
王毅介紹,2015 年開始國家衛健委提出推進智慧醫院建設,今年又進一步加強了關于預約診療工作的要求和智慧醫院建設的要求,并且將智慧醫院分為智慧服務、智慧管理和智慧醫療三部分。其中,智慧服務主要是針對患者,通過互聯網平臺為患者提供更為便捷和優質的醫療服務,包括預約診療、檢查檢驗結果查詢,從而進一步提升和改善患者就醫體驗。智慧管理主要是通過電子病歷、應用分級和一些信息化手段幫助醫生更好地長期管理患者。智慧管理以信息化手段為支撐,為醫院管理者提供決策和政策依據,智慧醫院建設將是今后一段時間的工作重點。國家衛健委還將進一步推動互聯網醫院、互聯網診療工作的規范和貫徹落實,在全國遴選互聯網醫院建設規范、服務運行模式好的醫院作為互聯網醫院區域中心,發揮典型示范引領的作用,共同推進全國互聯網醫療、互聯網醫院的規范健康發展。
國家衛健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傅衛說,新一代信息技術對于推動我國衛生健康事業快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撐和引領作用,“互聯網+” 在優化診療流程,改善患者就醫體驗,開展慢病管理和家庭醫生服務,以及傳播健康知識等方面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互聯網醫療極大地緩解了群眾看病難問題,提升了群眾就醫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傅衛認為,未來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方向是,首先要更多地補足院外服務的缺口,利用互聯網技術為患者提供從在線咨詢、上門護理、術后隨訪、陪診服務等全周期的連續性的服務,從而實現對疾病的全程管理;同時更多地拓展面向家庭服務場景的醫療服務,以家庭醫生整合線上線下醫療資源,最大化利用好有限的醫療資源。
第二,互聯網醫療要更好地助力醫聯體和醫共體建設,通過建設基于分級診療和互聯網技術的信息平臺,更好地實現醫療機構之間檢查檢驗結果互認,電子病例、遠程查房等信息共享和臨床業務的協同;通過建立新型智慧健康醫療平臺更好地有效引導優質資源下沉,助力實現縣鄉村一體化管理,做好鄉村醫生簽約服務。
第三,互聯網醫療要更好地促進全民醫療健康信息化,工作中要堅持互聯網思維和大數據思維,強化一體化管理、一體化感知、一體化采集、一體化指揮,促進一體化服務、一體化保障和一體化安全。進一步補齊短板,強化弱項,打通醫療與公共衛生間的阻隔,促進醫防融合,推進全民醫療健康信息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促進全民醫療健康信息化更好更快發展,讓互聯網醫療真正發揮出智慧和智能的力量,讓廣大人民群眾獲得更高質量的醫療健康服務,實現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
國家衛健委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大數據辦處長沈劍峰說,剛剛閉幕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5G、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是建設健康中國的巨大推動力,我國醫院信息化建設從早期的收費掛號,發展到初步建成醫院整體信息化系統,以及未來向智慧醫院發展,這其中先進的信息技術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為更好地推動醫院信息化建設發展,國家衛健委發布了全國醫院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用標準化推動信息化發展,用能力、應用、成效等客觀指標來規范和提升互聯網醫療的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國家衛健委還針對基層醫療機構、鄉村衛生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專門發布了醫療機構信息化建設標準,對基層醫院信息化建設的內容做出了明確規定。
沈劍峰認為,互聯網醫療發展的前提是規范標準,發展的抓手是數據,發展的路徑是推動新興技術的應用和融合,包括數據安全、數據管理、數據共享、技術突破、健康檔案、電子病例的共享等,未來互聯網醫療要從政策、技術創新、商業模式、人才資源,智慧能力五個方面提升水平,創新發展,助推健康中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