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飛揚 上海市市北中學
引言:自2008年3月以來,貿易戰一直是中美問題的焦點。美國政府先后對華為在內的高端制造業產品增加關稅,中國政府也進行了回應。觀察美國對中國征稅的清單,不難發現產品集中在醫療器械、高鐵設備、生物醫藥、新材料、農機裝備、工業機器人、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以及航空設備,基本來自“中國制造2025”產業范圍。由此看來,美國發動貿易戰,對中國的高端制造產品征收高關稅,不僅僅是簡單的貿易問題,更多的是美國希望通過貿易的手段對中國的技術進行打壓,從而維護其全球霸主的地位。
中國制造2025是國家在2015年提出的強國戰略。中國已成為全球唯一一個在制造業領域跨越高中低端的工業大國,據世界銀行數據,早在2013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已世界排名第一,占比達到20.8%。不過,中國雖然是制造業大國,卻并非制造業強國。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人口紅利的消失,中國的勞動力成本與數十年前已無法相比,跨國公司的低端制造業也在慢慢向東南亞等更低成本的國家轉移。同時,在國家強調環境保護的大政策下,低端高污染的制造業也無法在國內發展。更重要的原因是,從2010年以后,如德國、美國等傳統制造業強國也相繼出臺了更新的技術升級政策,例如德國工業4.0和美國的“再工業化”戰略,其目標也是想在全球技術高速發展的環境下保持科技領先地位。中國也意識到科技創新是建立國際競爭力的核心,也是經濟高速發展的基礎,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分“三步走”建設制造強國: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2035年我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我國制造業大國地位更加鞏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
這一戰略的提出,以及中國近幾年在航空航天,5G通信,芯片制造等高端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都讓美國產生了危機感,這也是中美貿易戰的深層次原因。
中美貿易戰的爭端主要在于:中國的優勢在于出口,完全屬于市場行為;美國也有具有出口優勢的產品,如高端制造產品,但是卻對中國處于封鎖狀態,但是其他產品又無出口優勢。這就使得中美貿易產生了巨大的貿易逆差,成為了中美貿易戰的導火索。
美國發動貿易戰的直接原因是中美雙方貿易長期處于不平衡狀態,且存在著巨大的貿易差。而究其根源則是因為美國國內不同階層的分配不均問題進一步導致內部矛盾激化,而中國的快速崛起嚴重威脅到了美國的國家核心利益。
以下為中美貿易戰前期的發展歷程:
2018年7月6日美國對從中國進口的大約340億美元的進口商品征收25%的關稅,其中包括汽車,硬盤和飛機零件。中國采取報復措施,對來自美國的545種商品征收25%的關稅,價值340億美元,包括農產品,汽車和水產品。華盛頓對另外16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征25%的關稅,其中包括鋼鐵產品,電機,鐵路產品,儀器和設備。作為回應,中國對價值16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征收25%的關稅,其中包括哈雷戴維森摩托車,波旁威士忌和橙汁2018年9月24日 美國對2,0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征收10%的稅。作為回應,中國對6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加征關稅2018年12月1日 美國將對原定于1月1日生效的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征關稅,稅率從10%降至25%。2018年12月14日 中國從1月1日起暫停對美國制造的汽車和汽車零件的關稅,為期三個月,并且還恢復了對美國大豆的購買2018年8月23日
在2020年9月7日的這一天,日本的《日經亞洲評論》發出了這樣一篇報道,報道的標題為《隨著貿易戰和疫情威脅供應,中國正在囤積資源》,該文章報道了,由于新冠肺炎、全球氣候變暖和對美國關系緊張的這些因素,中國為了不讓自己處于被動狀態和不影響中國獲取外來供應物資,中國正在迅速地增大糧食物資的儲備和戰略物資的儲備。而中國這樣做的原因,是為了以確保在戰略儲備中處于一個有利的地位。
根據數據來看,在中美貿易中,中國在全球出口市場中的份額增加了近半個百分點。在根據9月7日中國海關署發布的消息來看,中美貿易總價值為2.42萬億元,下降了0.4%,占中國外貿總值的12.1%。其中,中國對美國出口1.87萬億元,下降了0.5%,從美國進口5493.2億元,增長0.2%,對美貿易順差1.32萬億元,減少0.8%。
“中國制造2025”的目標是將中國的觀念從低端制造商轉變為高端制造商。 該計劃旨在開發創新驅動的技術。
中國希望借此機會找到新的增長來源,希望提高制造能力,使其與其他工業化國家保持一致。通過提高國家的技術能力,中國將不再如此依賴其他國家提供先進技術,并將能夠以與其總體目標相稱的方式改善其發展軌跡,并將自身定位為全球增值來源[1]。
為了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目標,政府鼓勵這些以創新為導向的技術領域的發展,包括清潔能源,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
第一,裝備制造業整體規模穩步擴大
2019年上半年,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4%。其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增長10.0%;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9.6%,明顯高于同期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通用設備制造業增長5.1%;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增長4.8%。
第二,裝備制造業經濟效益運行壓力加大
2018年,我國裝備制造業實現營業收入33.68萬億,同比增長6.82%,增速較2017年下降4.37%,增速分別低于工業、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1.68%、1.58%。汽車制造業則下降1.4%,低于同期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
第三,裝備制造業進出口貿易恢復增長
在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貿易摩擦升級的背景下,我國裝備制造產品的對外貿易表現出了一定的韌性。據海關統計,2018年我國機電產品進出口總額為24262.80億美元,同比增長11.50%,增速較2017年上升1.67%。我國機電產品進出口貿易順差4951億美元,較2017年擴大281.90億美元[2]。
2019年10月,中國制造業連續第六個月放緩,增幅超過預期,原因是與美國的針鋒相對的貿易戰和疲弱的消費者需求抑制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經濟活動。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工業生產是中國經濟的主要引擎,其10月的年增長率為4.7%,低于前一個月的5.8%。
中國的GDP增速從第二季度的6.2%降至第三季度的6%,為30年來最低水平。固定資產投資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從一月到十月增長了5.2%,而預期的增長是5.4%,是自1996年有記錄以來的最低增長速度。
前10個月,基礎設施投資增長4.2%,增幅低于1月至9月的4.5%,而10月零售額同比增長7.2%,未達7.9%的預期增長。十月份,中國的鋼鐵產量降至七個月低位,而水泥產量則是一年多以來的首次收縮[3]。
制造業放緩(紅色代表利潤增長,藍色代表固定資產投資增長)
特朗普此次挑起中美貿易戰,直接目的在于以中美貿易嚴重失衡迫使中國進一步對美開放市場。但是中美貿易嚴重失衡存在很多原因,很多是美國自身原因造成的,例如,美國統計的貨物貿易逆差數據存在水分,美國的貿易逆差統計沒有考慮服務貿易等。
但是,其更深層次目的在于美國陷入“修昔底德陷阱”,視中國為戰略對手,想通過貿易戰的手段對中國的技術發展進行打壓。
中國的應對選項包括:拓展新的貿易伙伴。我國不會因貿易戰而停滯對外開放的步伐,反而會更加積極地擴大對外開放。美國奉行的單邊主義、霸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不得人心,我國不應重蹈覆轍,應該強化多邊合作,與信用度高并且愿意合作的“非美”力量建立新型商貿關系,形成新的合作生態。
大力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自我國于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引起越來越多國家的熱烈響應。“一帶一路”不僅有利于我國挖掘新興市場,加速國內產業轉型升級從而抵消美國市場收縮造成的負面效應,還有利于分散未來我國的對外貿易風險,有利于經濟發展與穩定。
貿易戰本身對我們的經濟發展是有阻力的,比如由于我們在全球范圍內采購零部件,貿易戰會導致我們的采購成本開始加大,另外,不少外資會考慮轉移在中國的計劃投資。近些年,我國人力成本優勢逐漸流失,由于貿易戰,中國的貨品出口到美國,需要增加關稅,這對我們的對外貿易會有一定影響。另一方面,科研和政府單位目前還是愿意使用國外的產品,因為部分國外儀器的核心技術我們現在還沒能完全掌握,在一些科研領域上,我們仍依賴于國外儀器,貿易戰會增加我們購買器材的難度和成本[4]。
目前貿易戰關稅清單上涵蓋1300個單獨關稅項目,價值約為500億美元(3144億人民幣),目標鎖定重點新興和高科技產業,包括航空航天、信息和通訊技術、機械、能源、智能汽車、藥物醫療等行業,LED、PCB、激光設備、半導體設備、電阻電容、晶閘二極管、TV終端及部分零部件等電子產業鏈相關產品均在列。
如果該征稅清單最終得以執行,那么,對國內高新企業也會有相當大的影響:
首先,高新企業需要通過產品的銷售來獲得利潤,從而進一步投入自己的研發。在高關稅的情況下,高新企業產品的市場受得了比較大的影響,限制了其進一步的快速發展。
另外,目前美國的高新產品不僅僅是征稅,更多的是技術的封鎖和所謂貿易的打壓,這也使得國內高新企業在全球的交流受挫,不利于自身的發展。
但是,中美貿易戰從另一方面也讓企業和政府明白了自身的弱點以及技術的不足,從而能夠更加堅定信心,不斷創新,實現核心技術的突破,將話語權掌握在自己手中[5]。
貿易戰必然會對中國制造業帶來沖擊,尤其是在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關鍵時期。所以,我們也需要提前進行準備,采取措施避免貿易戰給中國帶來影響:
首先,政府應該鼓勵科技創新,加大對基礎科研的投資力度。科技在大國博弈中的作用會越來越重要。因此,我國應該更加鼓勵科技創新,倡導全民創新,引導全社會形成創新的良好氛圍。可以出臺更多的面向民營高技術企業的扶持和優惠政策,充分發揮民營企業的作用,調動民營企業進行科技創新的積極性。
其次,尋找世界范圍內的高技術人才。美國的科學技術水平之所以能夠領先全球,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于它能吸引全球范圍內的高端優秀人才為其服務。這一點值得我國學習,有了人才才會有科技創新,才會有國家未來發展的不竭動力。我們也應該網羅世界高技術人才,充實國家的人才儲備庫,提高高技術人才的工資、福利和政策待遇。
最后,企業自身也應該像華為等高科技企業借鑒學習經驗,增強自身的技術能力,解決卡脖子的技術,這樣在貿易戰中才能獲得更多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