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寶瑞 馮丹 王一鳴
1.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 2.中國人民銀行承德市中心支行
環境問題不僅關系到當代人的切身利益,更深刻影響著一個國家和社會能否實現長遠發展??沙掷m發展思想的指導下,保護和改善環境已經成為當今社會普遍關注和重點解決的關鍵問題。稅收作為國家重要的經濟調節手段,隨著“綠色稅收”思想的提出,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利用稅收手段對經濟行為進行引導和調節,為環境開發保護籌備資金,實現資源可持續發展目標。
自20世紀70年代起,縱觀各國綠色稅收體系的建立過程,大部分國家經歷了由“被動保護環境”到“促進環境保護[1],提高公共財政收入,進而促進稅收增長”的正循環過程。這一過程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發達國家受綠色稅收理論和社會發展因素的推動,綠色稅收體系搭建較早,并逐步發展完善,大多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系,覆蓋主體廣,多種稅收手段配合使用,在不增加個人稅負的情況下,將稅收用途多樣化,除了改善環境外,還可以用于增加就業崗位、保障社會保險??偨Y概括如下:

表2 典型綠色稅收體系總結表

美國 20世紀90年代 開采稅、燃油稅、氯氟烴稅由州政府主導,因地制宜的開展實施;搭建稅收優惠體系,對符合要求的征稅對象予以補貼。
為了更好的分析綠色稅收對我國經濟增長、人民就業、固定投資等方面的影響,需要明確稅收體系中體現“綠色效應”的稅種,并對其效應進行實證分析。針對稅收體系內各稅種種類較多、相互之間依賴性較大的特點,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從稅種的內部依賴關系出發,將錯綜復雜的變量轉化為幾個單獨變量,即公共變量的研究方法。本文使用的數據主要來自于國家統計局統計年鑒、國家稅務年鑒等。①
本文選取2018年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不含港澳臺地區數據)的營業稅、企業所得稅、資源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車船稅、耕地使用稅、環境保護稅9項稅收收入,建立因子分析模型,得到結果如下:
首先,對于該稅收體系進行了KMO和Bartlett檢驗,從表中得知,KMO和Bartlett的檢驗統計量值為0.832,顯著性遠低于0.05,證明該數據滿足進行因子分析的條件。
根據公因子對指標變量總方差的解釋,可以得出該模型提取了2個公因子,對所有稅收指標變量解釋程度為74.042%,其中公因子1解釋度為44.851%,公因子2的解釋度為29.191%,符合分析要求。
為了增加成分因子的解釋能力,對因子進行旋轉,并得出旋轉后的成分矩陣??梢钥闯?,第一公因子在城市維護建設稅、土地增值稅、企業所得稅上有較大的載荷系數,可定義為“經濟因子”,即經濟效益相關稅類;第二公因子在車船稅、環境保護稅、城鎮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資源稅上有較大載荷系數,可定義為“綠色因子”,即綠色效益相關稅類。根據成分得分系數矩陣,我們將31個省市自治區的稅收綜合得分計算如下:

表3 稅收綜合得分表
在本文得出的綠色稅收體系下,經濟因子排名前五的省份分別為:山東、江蘇、山西、廣東、內蒙古;綠色因子排名前五的省份為:江蘇、廣東、山東、河南、河北。綜合得分排名前五的省份為:江蘇、山東、廣東、河北、河南。其中江蘇、山東、廣東、河北等省份綠色稅收體系效應較好,體現了以上省份資源稅類貢獻較大,且經濟發展較為穩定。
“經濟因子”和“綠色因子”將復雜的稅收體系簡化為兩個更直觀、更具概括性的稅類變量,不但體現了不同稅種之間的關聯性,也依據效益對其進行差異化分。綠色因子排名高會對綜合排名有正向促進作用,而各省份之間綜合得分呈明顯兩極分化,體現了其在綠色稅收體系建設、實施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通過對公因子的不同權重進行量化,可以對不同地區現行的綠色稅收征收情況進行綜合評價,有助于我國綠色稅收改革平穩推進。
從經濟學角度出發,經濟增長主要取決于生產要素的投入及社會化的勞動分工體系。在生產要素一定的情況下,社會化勞動分工體系的優劣直接影響著生產要素產出的效率。因此,我們可以將生產函數模型引入綠色稅收體系效應評價中。同時,因為資源稅、環境保護稅等與能源消耗息息相關,我們可以將生產函數改并兩邊取對數,可得:
LnG=α1X1Lnk+α2X2Lnk+α3X3Lnk+α4X4Lnk+β1X1LnL+β2X2Ln L+β3X3LnL+β4X4LnL+γ1X1LnE+γ2X2LnE+γ3X3LnE+γ4X4LnE
其中,G代表各省市生產總值,K代表各省市固定資產投資,L代表各省市城鎮在崗職工人數,E代表各省市能源(電力)消費量,X1為流轉稅類(營業稅總額),X2為資源稅類(耕地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環保稅總額),X3為所得稅類(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總額),X4為行為稅類(城市維護建設費總額),其他變量為待估參數。使用SPSS軟件對未知參數進行估計,得到的模型擬合結果如下,在綜合以上四大類稅收的情況下,擬合優度符合分析要求,對該模型的解釋度較高,表示綠色稅收體系下,四類稅種對經濟增長中資本、勞動、能源三大要素,存在較為顯著的關系。

表4 模型匯總
通過SPSS軟件,可得出生產函數模型參數估計結果表(如下)。由該結果可以看出,在參數顯著性檢驗方面,除了流轉稅類、行為稅類對資本、勞動、能源等生產要素產出的彈性參數估計值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以外,其他資源稅類、所得稅類對各要素產出彈性的影響均顯著。詳見下表。

表5 生產函數模型系數a
流轉稅類稅收份額的增加,會提高經濟生產的資本要素、勞動要素及能源要素的產出彈性。但是這種影響不具備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性。資源稅類每增加1%份額,會使資本要素提高0.667%,勞動要素產出彈性提高0.868%,能源要素產出彈性降低0.468%。所得稅類的增加1%的份額,會使資本要素產出彈性提高0.379%,勞動要素產出彈性降低0.146%,能源要素產出彈性提高0.001%。行為類稅收份額的增加,會使資本要素產出彈性降低,勞動要素和能源要素產出彈性提升,但是這種影響不具備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性。
基于以上對不同稅類的征稅特征、經濟增長以及主要生產要素之間的關系可以看出,綠色稅收體系應是四類稅收的綜合體現。同時,因為綠色稅收體系具有指標繁多、指標間聯系緊密不可分割的特點,結合因子分析法,可以對各省份綠色稅收征收情況進行個性化分析。
本文通過對國內外綠色稅收體系建立、發展、實踐的理論分析,并結合我國相應經濟、稅收數據,對綠色稅收體系構建進行了試探性研究,對現行的征收情況進行了評價,重點分析了對我國經濟增長、人民就業、固定投資等方面的影響,并通過改進的生產函數模型,分析了不同稅種與經濟增長、資本要素、勞動要素、能源要素之間的彈性關系。
針對本文得出的結論,現提出關于綠色稅收體系改進完善方面的幾點建議:
提高中國稅制的綠色程度,完善相關稅制建設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是擴大相應稅種的征稅范圍。擴大資源稅征稅范圍、環保稅等直接性綠色稅征稅范圍,除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固體廢物、噪音污染物等,將二氧化碳及揮發性有機物納入收費試點??紤]到企業技術改進等情況,可以以較低的稅率起步,并盡快明晰揮發性有機物、二氧化碳等放量、計量和檢測手段。二是加強相關稅種的征管工作,以稅代管,約束非綠色行為。如耕地占用稅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提高稅額,根據人均耕地進行進行有差別的調整,尤其是針對人均耕地不足0.5畝的地區,可以進行適量漲幅,避免濫用、占用耕地。
在綠色稅收政策制定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區域經濟發展和實際生產要素間存在的不均衡問題??紤]到因子分析中,在經濟效益相關稅類排名靠前的省市,在資源稅類排名中可能排名相對靠后。針對這一特點,可以實行差異化、分級化的征收策略。避免不同區域因為稅收帶來的資源分配差距,進而充分發揮稅收在資源分配上的調節作用。
《環境保護稅法》中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稅務機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相關單位分工協作工作機制,加強環境保護稅征收管理,保障稅款及時足額入庫”。然而對于該類稅收納入財政預算后,是否可實現??顚S?,法律中并沒有實施明確規定。在符合預算法的前提下,可以參考西方國家將該類稅收納入社會環保基金之內,實現??顚S谩M瑫r,收入的專用不應局限于環境污染的治理,而應專用于提高環境質量。又因綠色稅收體系是流轉稅類、資源稅類、所得稅類、行為稅類的綜合體現,可嘗試建立環保資金“蓄水池”,擴展資金來源。
利用投資額減免、即征即退、差別征稅、稅收返還等形式,鼓勵企業開發新型環保技術進行污染防治,使用低能耗、低污染的新能源,或循環利用資源。一方面利用增值稅改革發揮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資源能源的綠色功能。目前我國增值稅征收范圍較為廣泛,但對農藥、化肥、農膜等仍征收低稅率。這要求我們在深化改革的過程中,需要將綠色稅收體系融合進增值稅之中,對于非綠色產品和綠色產品分別計稅,對綠色產品給予較低的稅率。同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綠色稅收條款,加強企業環保設備的投資,并生產無污染的綠色產品。另一方面利用企業所得稅實現改善生態、節能減排的綠色功能。目前,我國小微企業即使存在一定高污染的情況,仍可以得到企業所得稅優惠方案。這些對自然資源產生污染的行為,應取消其享受的的稅收優惠。
研究發現,我國綠色稅收體系的建立初有成效,這表明我國將逐步轉向綠色發展模式,促進可持續發展。綠色稅收體系是流轉稅、資源稅、所得稅、行為稅的綜合體現,結合我國國情與國際經驗,本文在綠色稅制建設、區域均衡考量、明確資金用途、發揮激勵作用四方面提出建議,為“十四五時期”繼續推進生態環境財政制度改革、深化綠色價格稅費機制創新做鋪墊。
注釋:
①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統計年鑒、國家稅務年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