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長林 楊娟武漢工程大學
2014年,習總書記首次提出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并總結出以下幾個特點。一是GDP增長方式的變化,不過分追求高增速;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并升級,消費需求逐漸成為主體;三是發展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新常態為經濟發展提供新機遇,在此背景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呈現出存量增加,流量減少的特征,說明發展過程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對外直接投資成為中國更好加強國際合作,參與國際投資、構造新時代對外開放新格局的重要途徑,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有了不同以往的發展模式及特征。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對外直接投資成為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驅動。如表1所示,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凈額在2016年創歷史新高,達到1961億美元。近幾年對外直接投資凈額有所下降,但是仍然超過當年外商直接投資金額,保持資本凈輸出態勢。2018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凈額達到1430億美元,是世界第二大對外投資國。此外,對外直接投資總存量穩定增長,2018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達1.98萬億美元,中國在同期全球對外投資中的所占比重提升,投資影響力也不斷擴大。

表1.2014-2018年中國雙向投資總額對比(億美元)分類/年份
從投資地區來看,中國政府與企業開展的對外直接投資分布廣泛,遍布全球190多個國家和地區,集中分布于亞洲、拉丁美洲和北美地區,主要包括中國香港、新加坡、開曼群島、美國等國家和地區。在亞洲投資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明顯增加,其中2018年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56.4億美元,在同期對外投資額中占比超過10%。
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行業覆蓋面廣泛,投資門類齊全。從產業分布來看,三大產業均有涉及,主要投資于服務業,其次是制造業。具體主要集中于租賃和商務服務業(508億美元)、金融業(217億美元)、制造業(191億美元)、批發和零售業(122億美元)。這意味著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涉及的行業結構愈漸優化,投資領域呈現出多元化趨勢。
雖然近幾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規模大,但是有下降趨勢,投資流量從2016年以后便有減少跡象。此外,截至2018年中國直接投資凈額與日本相比仍然有差距;直接投資總存量低于美國和荷蘭,其中與美國的差距懸殊,達到4.5萬億美元。這說明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仍然面臨著發展壓力,仍然有巨大發展空間。
從投資產業的總體來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涉及到的產業結構層次仍然較低,與發達國家相比行業競爭力偏弱。具體來看,過于集中于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中等低附加值產業中,而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中的對外投資相對較少,這不利于產業分散和升級。此外,制造業方面的投資與我國制造業大國的身份不匹配,距離制造業強國仍有差距。
近些年,我國企業在成立跨國公司、進行跨國并購時,常常受到東道國的政策和法律制約。一些國家利用貿易規則設置貿易壁壘,甚至利用政治手段非法打壓中國企業,如近些年華為和中興遭遇美國的“制裁”,這嚴重阻礙了中國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
我國政府應當推動建立涉外投資制度建設,鼓勵涉外企業開展跨境投資,設立跨國公司開展業務,鼓勵在國外設立工廠和研發中心,進一步擴大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投資規模,塑造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大國形象。
對外直接投資應當選擇具有投資前景的領域和方向,如資本及技術密集型產業;應當加強在服務業中的對外投資,如金融業、保險業和信息技術咨詢行業;鼓勵跨境投資新興戰略產業,如新能源,生物醫藥等行業,著力優化并升級對外直接投資產業結構。
企業在投資之初,理應對意向國家和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環境進行細致調研,提前做好投資預案,避免突然投資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應當加大在當地有關法律方面的研究力度,提前對東道國發生的近似投資方面的法律糾紛案例進行剖析,并做好防范措施。還必須加強企業管理,在面臨風險時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