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穎 儲瑾 陳雯姝
南京審計大學
平衡計分卡突破了以往以財務指標及質量指標為主的評價體系的局限性,避免了傳統體系中不能對非財務指標量化評價的現象,引入非財務指標,注重影響未來發展的因素,將影響企業的內部及外部因素劃分為財務、客戶、內部流程及學習與發展四個方面,由此反映組織的整體運營情況以及戰略實施進程,實現了對公司戰略層面的關鍵事項的有效評價,使企業更準確地控制運營方向,達成企業戰略目標,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
相較于以往的指標體系,我們做出的創新主要是在成果維度加入嘗試衡量內部審計部門創造的間接價值的指標:風險評估檢查次數、對公司治理制度、內部控制制度提出改進次數。在業務流程的審計服務效率角度,為了更好地衡量內審部門后續審計的效果,我們加入了審計意見改進情況這一指標,其次,我們注意到內審外包率可以間接衡量內審部門開展審計工作的能力以及董事會、高管層對其的信任度;在業務流程改進情況維度中,第一,我們試圖通過內審部門采取的審計模式來評價其獨立性以及是否改進制度,它仍是缺乏獨立性的隸屬于高管層和隸屬于財會部門負責人的審計模式,還是可以很好實現內部審計部門獨立性的隸屬于董事會和高管層以及隸屬于監事會和高管層的審計模式,另外,開展事前、事中全過程審計能夠更好地實現過程控制,及時發現問題,大大減少公司損失。最后在學習與成長維度,我們用內審人員的人均年培訓時數指標取代了原來的培訓次數指標,認為其能更好的衡量內審人員的持續職業發展情況;加入了內審人員的平均審計工齡指標進一步衡量審計人員的勝任能力;加入了信息系統的先進程度指標來考察企業是否關注于審計技術的提高。
需要對目標層層分解,確定每一層的權重系數,最后綜合得出最終系數。這個工作已經通過第二季度的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第二季度初步建立的平衡計分卡框架已經對目標進行了分層,最終分為兩層,第一層是四個維度的重要性排序,第二層是每個維度各項指標的重要性排序。
主要依據權重問卷的結果,根據目標層次分析法的1-9標度,aij=i相對于j的相對重要性,主對角線皆為1,且aji=1/aij
判斷矩陣標度定義
標度表示兩個因素相比,具有相同重要性3表示兩個因素相比,前者比后者稍重要5表示兩個因素相比,前者比后者明顯重要7表示兩個因素相比,前者比后者強烈重要9表示兩個因素相比,前者比后者極端重要2,4,6,8 表示上述相鄰判斷的中間值倒數 若因素i與因素j的重要性之比為aij,那么因素j與因素i重要性之比為aji=1/aij含義1
采用幾何平均法,每行元素按行相乘得到一個新向量;將新向量的每個分量開n次方;將向量歸一化得到權重向量。
一致性檢驗指標CI=(λmax-n)/(n-1),隨著n的增加判斷誤差會增加,因此應考慮到n的影響,使用隨機一致性比值CR=CI/RI,其中RI為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層次總排序為CR=0.063498<0.1,通過一致性檢驗。
W1 W2 W3 W4 W5 W6 W7 λmax CI RI CR第一層次 32.6% 25.3% 18.4% 23.7% 4.2012 0.067066667 0.89 0.075355805職能業績維度 13.9% 26.1% 25.4% 34.6% 4.096 0.032 0.89 0.35955056客戶維度 10.4% 21.1% 31.4% 17.2% 19.9% 5.18303 0.0457575 1.12 0.040854911內部流程維度 15.0% 13.4% 18.5% 11.5% 14.0% 12.1% 15.5% 7.7548 0.1258 1.36 0.095學習與成長維度 21.3% 17.0% 22.2% 23.2% 16.3% 5.40515 0.1012875 1.12 0.090435268
下圖是根據調查問卷按級評分后,再乘以相應的權重系數所得的評分。
一級指標二級指標權重4.5% 74.7 3.38內審支出占公司總成本的百分比 8.5% 70.3 6.00外部審計費用的節約 8.3% 66.8 5.53內審經濟效益 11.2% 79.4 8.93風險控制職能業績維度與被審部門間的溝通 2.6% 57.8 1.52治理層與高管層對內審的職能定位 5.3% 63.3 3.38治理層和高管層的滿意度 7.9% 83.7 6.65被審部門對內審的職能定位 4.4% 38.0 1.65外部審計工作對內審工作底稿的利用程度 5.0% 69.9 3.52客戶維度內部計劃與公司戰略的契合度 2.8% 78.7 2.17實際工時與計劃工時之比 2.5% 83.2 2.05審計報告及時率 3.4% 86.8 2.96執行審計建議的比例 2.1% 83.2 1.76后續審計的及時性 2.6% 79.3 2.04經過內審工作而對內部流程進行改進的數量 2.2% 77.5 1.72計算機審計技術利用率 2.9% 90.0 2.57內部流程維度內審人員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5.0% 100.0 5.05平均審計工齡 4.0% 75.3 3.04年培訓時數 5.3% 87.7 4.61員工培訓支出增長率 5.5% 65.4 3.60員工保持率 3.9% 82.1 3.17 100.0% 75.30學習與成長維度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量化標準權重風險控制 每次審計項目中的風險評估率A60%≤X≤70% B70%≤80% C80%≤90% D90%≤100% E100% 4.5%內審支出占公司總成本的百分比 內審支出/公司總成本×100% AX<1% B1%≤X<3% C3%≤X<5% D5%≤X<10% E≥10% 8.5%職能業績維度外部審計費用的節約 采用內部審計結果節約的外審費用/預計外部審計費用×100% A0~10% B10%~25% C25~50% D50%以上 8.3%內審經濟效益 內審經濟效益主要體現在審查出的違規、資源浪費、財務舞弊等情況。占企業總收入的比例:AX<1%B1%≤X<3% C3%≤X<5% D5%≤X<10% E≥10% 11.2%與被審部門間的溝通 每年內部審計師與其他部門之間的溝通和合作的頻率 A從不溝通 B幾乎不溝通 C偶爾溝通 D常常溝通 E每次都溝通2.6%治理層與高管層對內審的職能定位 定性指標,由管理層和治理層評定,以管理層和治理層的期望與內部審計的一致性為評價標準。內部部門在企業中主要擔任怎樣的角色? A好像沒什么存在感 B好像沒什么存在感 C業務流程監督者 D風險管理咨詢師 5.3%客戶維度治理層與高管層的滿意度 治理層和高層的滿意度: A非常滿意 B比較滿意 C一般滿意 D比較不滿意 E非常不滿意 7.9%被審部門對內審的職能定位 定性指標,由其他部門評定,以其他部門的期望與內部審計的實際的一致性為評價標準,內部審計部門在企業中主要擔任怎樣的角色?A好像沒什么存在感 B好像沒什么存在感 C業務流程監督者 D風險管理咨詢師 4.4%外部審計工作對內審工作底稿的利用程度內部審計工作底稿的利用數量/外部審計工作底稿的總數×100% A0~10%B10%~25% C25~50% D50%以上5.0%內部計劃與公司戰略的契合度 內部審計計劃的制定是否以公司戰略為依據? A從不 B幾乎不C偶爾 D常常 E每次 2.8%實際工時與計劃工時之比 實際工時與計劃工時相比 A經常拖延 B偶爾拖延 C基本一致 D偶爾超前 E常常超前 2.5%審計報告及時率 通常多久向管理層反饋發現的問題 A不反饋 B七到十四天 C四到七天 D兩到四天 E發現問題后一到兩天內 3.4%內部流程維度執行審計建議的比例 企業內部審計部門提出的審計整改建議被執行的數量/所有整改建議的比率×100% A60%≤X<70%B70%≤X<80% C80%≤X<90% D90%≤X<100% E100% 2.1%后續審計的及時性 能否對整體情況進行后續審計 A從不 B幾乎不C偶爾 D經常跟進 E一直跟進 2.6%經過內審工作而對內部流程進行改進的數量 經過內審工作對內審流程進行改進的數量 A0~4個 B5~14個 C15~19個 D20~29個 E30個以上 2.2%計算機審計技術利用率 應用信息技術的內部審計業務數/內部審計業務總數×100% A60%≤X<70% B70%≤X<80% C80%≤X<90% D90%≤X<100% E100%2.9%內審人員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本科學歷及以上所占比重 AX<50% B50%≤X<60% C60%≤X<80% D80%≤X<90% EX≥90% 5.0%平均審計工齡 內審人員審計工齡/人數 AX<4 B4≤X<6 C6≤X<8 D8≤X<10 E≥10 4.0%年培訓時數 將每年參加培訓的次數劃分為如下標準:A<12 B12-24 C24-35 D35-40 E≥40 5.3%員工培訓支出增長率 (上年內部審計部門培訓支出-當年內部審計部門培訓支出)/上年內部審計部門培訓支出×100% A0%≤X<10% B10%≤X<25% C25%≤X<40% D40%≤X<50% EX≥50% 5.5%員工保持率 內審部門工作四年以上的人數/內審部門總人數×100% A0%≤X<20% B20%≤X<40% C40%≤X<60%D60%≤X<80% E80%≤X<100%學習與成長維度3.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