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荷娟
(江蘇省昆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江蘇 昆山)
隨著我國社會發(fā)展的進步,人們的飲食營養(yǎng)結構已提高,但不規(guī)范飲食結構,會造成過多的攝入高脂肪食物,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動脈硬化發(fā)生的可能性,而此類疾病是一種老年人的常見疾病,臨床表現(xiàn)為下肢麻木、疼痛、趾部潰瘍或壞死、發(fā)冷等癥狀,并且此病對患者危害大,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1]。因此本次研究提出了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采取對應的干預措施,定量運動護理,緩解患者疼痛癥狀等癥狀,提高患者功能康復以及生活質量,現(xiàn)分析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接受診治的下肢動脈支架植入手術患者36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分組法將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18例,男性10例,女性8例,平均年齡(67.91±9.58)歲,采取常規(guī)護理方法;觀察組18例,男性11例,女性7例,平均年齡(69.86±10.62)歲,在常規(guī)護理模式的基礎上給予定量運動護理(如抗阻力運動、Buerger運動、站立及行走訓練等),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均自愿參加本次研究,我院倫理委員會對研究完全知曉,并批準此次研究。
納入標準:①確診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患者;②積極配合臨床護理者;③意識清晰且有一定認知能力的患者;④住院時間>12 d的患者。
排除標準:①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②身體極為虛弱者;③患有重大疾病者;④下肢皮膚潰瘍、壞疽者;⑤患有精神疾病者[2]。
兩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需在術后服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藥物,對所有患者均護理2周,在對患者實施護理前,對所有患者進行宣傳教育。在護理期間,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方法,觀察組采取在常規(guī)護理模式的基礎上實施定量運動護理,如抗阻運動、Buerger運動、站立及行走訓練等,具體方法如下。
1.2.1 常規(guī)護理
給予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護理方法,即對患者進行護理時,詳細觀察患者的情緒并進行一定的心理疏導,具體如下。
(1)健康教育:進行常規(guī)護理前,護理人員可為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準備工作,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為患者進行疾病宣教,并告知患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疾病的基礎知識以及相關的診治措施、在手術治療過程中相關注意事項的防范。
(2)情緒護理:進行常規(guī)護理時,需注意患者的情緒變化,并進行及時的疏導。
(3)心理護理:對每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醫(yī)護人員積極與患者交流,讓患者情緒呈放松狀態(tài),減輕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術后指導患者進行合理的休息以及膳食均衡等注意事項。
1.2.2 定量運動護理
觀察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與定量運動護理,具體方案如下。
(1)定量運動宣教:由于大部分患者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病情的了解不夠透徹,因此對所有患者進行該病情的普及,術后與之講解并進行康復宣教,了解本病的發(fā)病原因、治療方法與效果、康復運動等,使患者積極配合此次護理。
(2)運動方案:在護理人員指導下進行定量運動,根據(jù)不同的患者病情狀況不同,制定對應的運動量,并固定其運動時間,掌握運動具體的方法如下:①抗等長阻力運動。患者在準備抗等長阻力運動前,進行準備運動,舒展肢體。讓患者采取仰臥位,下肢抬高并與地面呈30°左右,該動作保持6~10 s,然后下肢進行交替運動,重復6~12次/d。②抗?jié)u進阻力運動。患者在進行抗?jié)u進阻力運動前,讓患者股四頭肌呈緊張收縮時的狀態(tài),并測量患者所能承受的負荷量,根據(jù)其負荷量采取針對性的訓練。訓練時所用的阻力負荷從低到高,由1/2、3/4、1個10ROM進行訓練,每次做3組,每做完1組休息1 min。護理人員需在患者進行訓練時,每周測量10ROM的數(shù)據(jù),并根據(jù)其數(shù)據(jù)的增減訓練患者的實際負荷量,使患者的肌力有所增加。③Buerger運動。指導患者平臥,將患者的下肢抬高45°,維持1~2 s后讓雙足緩慢下垂至床旁2~5 min,同時活動患者兩足及足趾,然后再放平肢體進行休息,1次 /4~7 min,5次 /組,5組 /d。④站立及行走訓練。患者在實施站立及行走訓練時,及時糾正患者步行不正確的姿勢,每天上下樓進行訓練,持續(xù)30 min。待患者逐步適應步行運動后,提高其運動量,注意將其心率控制在90~100次/min。⑤養(yǎng)成運動訓練習慣。患者在出院2次/周來院進行運動訓練,促使養(yǎng)成良好的運動習慣,科室4次/d,不同時間段播放音樂提醒患者進行鍛煉。患者需定期進行復查,出院后保持運動習慣,根據(jù)患者的病情程度來適量增加其運動量,定量運動護理12個月[3-5]。

表1 兩組患者功能康復情況進行對比[n(%)]
(1)功能康復。顯效:患者下肢發(fā)冷麻木、間接性跛行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有效:患者下肢發(fā)冷麻木、間接性跛行等臨床癥狀得到了有效改善;無效 :患者下肢發(fā)冷麻木、間接性跛行等臨床癥狀沒有改善或者改善不明顯。
(2)日常生活能力。觀察兩組患者經(jīng)護理2周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并進行評分,評分越高,生活能力越強,反之亦然。
將數(shù)據(jù)納入SPSS 16.0軟件中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并以(±s)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并以(%)表示,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通過護理干預2周后,觀察組的康復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觀察組的康復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 1。
兩組患者通過不同的護理方式,護理2周后,對照組生活能力評分情況低于觀察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能力對比(±s, 分)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能力對比(±s, 分)
組別 例數(shù)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 18 45.35±8.65 53.62±6.06觀察組 18 48.63±7.49 66.22±12.35 t 1.216 3.886 P 0.232 0.001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是由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所引發(fā)的,該疾病發(fā)病率逐年增長,下肢缺血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典型的癥狀,不及時治療可能會造成患者截肢或下肢感染的情況,給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是一種老年人常見疾病,疾病病程長且危害較大,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6]。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治療周期較長,長時間的治療會導致患者依從性、配合度降低,使其產(chǎn)生身心上的排斥心理,因此對于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患者實施護理是極為重要的,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依從性,而定量運動可以讓患者維持運動鍛煉習慣,改善患者下肢供血的癥狀,提高治療有效率,減少疼痛感。通過常規(guī)護理無法得以理想效果,無法改善患者功能恢復情況,因此本研究中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提出定量運動護理方法。
定量運動是在醫(yī)護人員的指導幫助下進行的定量運動訓練,根據(jù)患者的自身情況調整運動量、訓練強度以及訓練速度等,固定患者的訓練時間,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定時定量運動習慣。對于患有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患者實施定量運動訓練,訓練強度可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逐漸增大,有效增加無痛行走距離,通過建立側枝動脈對缺血組織進行供血,促進血管新生,以改善患者下肢缺血的癥狀,從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對患有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ASO)的患者實施定量運動護理可以有效提高臨床治療的效果,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促進其功能康復,值得臨床應用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