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洪江
[摘要]課程作業對提高本科生培養質量十分重要,為充分了解本科生課程作業行為現狀,該研究通過對在校本科生課程作業的布置量、布置頻率、形態、挑戰難度,學生對課程作業的精力投入、態度、拖延與抄襲、功能作用認識,學生通過課程作業與教師的溝通交流以及課程作業評價與課程總成績的聯系等情況開展問卷調查,深入揭示本科生課程作業存在的普遍突出問題,提出本科生課程作業改進的策略和著力點。
[關鍵詞]課程作業;問卷調查;改進策略;財經類院校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1)01—0113—04
課程作業的設計、布置、完成、批改、反饋和評價是課程教學的重要環節,是課程教學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的有益延續和必要補充,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在本科人才培養中占據基礎性地位。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提出要對大學生合理“增負”,提高本科生的課程學業挑戰難度,改變目前大學生輕輕松松就能畢業的不合理現象。調查和研究目前本科生的課程作業行為,提升課程作業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對提高本科課程教學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課程作業行為調查設計
高校本科生課程作業研究目前還存在一定空白和不足,筆者希望通過對江蘇某財經類院校進行問卷調查的方式,深入總結本科生課程作業存在的普遍問題、困惑和難點,以利于進一步改進優化課程作業,提高教學質量和本科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課程作業涉及眾多不同學科專業的課程、教師、學生,課程作業的設計、布置、完成、批改、反饋和評價等環節復雜,采用問卷調查是對課程作業開展實證研究較為合適的方法。筆者選取江蘇某財經類院校在校本科生進行一次課程作業的抽樣調查,調查開展的時間是2019年6月至9月,通過面對面和網絡形式向學生發放“大學生課程作業調查問卷”,共收回有效問卷312份。調查對象中有男生100人、女生212人,涵蓋大學4個年級,覆蓋財經類院校的管理學、經濟學、法學、文學等主要專業,也包括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理學和工學等專業。
本次的調查問卷由31個題項構成,主要圍繞以下3個方面的內容來展開:一是問卷調查對象的人口統計學特征。二是課程作業的布置量、布置頻率、形態、挑戰難度,學生對課程作業的精力投入、態度、拖延與抄襲、功能作用的認識,學生通過課程作業與教師的溝通交流以及課程作業評價與課程總成績的聯系等。三是學生對課程作業改進的意見和建議。
二、課程作業行為調查結果
(一)各科課程作業的布置量和布置頻率差異較大
本次對英語公共課、思政課、數學公共課、專業課、公選課、實驗實訓課和體育課這7類課程作業布置量與布置頻率的調查結果顯示:認為專業課和數學公共課的課程作業較多、特別多的學生分別有46.1%、33.8%,認為體育課和思政課的課程作業幾乎沒有、較少的學生分別有79.1%、54.0%;不布置作業、5~6周布置1次、7~8周布置1次、9周以上布置1次課程作業的學生分別有10.1%、15.8%、5.0%、4.3%;32.4%的學生認為課程作業量有時候太多有時候太少。部分課程作業量多,試圖打造“金課”,部分課程作業量過少,未充分利用課程作業發揮人才培養功能,有“水課”的嫌疑;有的課程作業布置頻率較高,有的較低,整個學期的課程作業布置頻率差異較大,特別是接近期末時各門課程都布置大量作業,造成了學生作業完成質量不佳,或者往往通過抄襲的方式完成。
(二)部分課程作業形態缺乏創新性
本次調查只有20.9%的學生反饋課程作業需要小組(團隊)合作完成;有54.7%的學生認為布置課程作業的目的是提高對所學知識的熟練程度,15.8%的學生認為是簡單刷題。培養團隊協作能力、需要團隊協作完成的小組(團隊)作業形式過少,不利于學生團隊協作能力的養成;有利于培養創新能力或社會實踐能力的研究性作業形態較少,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熟練程度或屬于簡單刷題的作業形態較多,特別是教師為應付課程教學任務而布置作業,就會使學生感覺做課程作業對提高自己的素質或者能力的作用有限。
(三)部分課程作業的挑戰難度低
本次調查認為數學公共課和專業課課程作業難、很難的學生分別有61.2%、59.0%,認為體育課課程作業很簡單、簡單的學生分別有29.5%、26.6%;用少于30分鐘、30分鐘到1小時完成每天的課程作業的學生分別有4.3%、37.4%;從學生感受來看,只有19.4%的學生認為完成課程作業較累。部分課程作業挑戰難度低,較容易完成,這在一定程度上會降低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學習黏性,從而導致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缺乏參與度和專注力。
(四)部分學生完成課程作業的精力投入不足
對于需要個人完成的課程作業,有57.6%的學生雖然是獨立完成但完成的質量一般,有3.6%的學生完全參考同學的作業答案完成。對于需要小組(團隊)完成的課程作業,有12.2%的學生交給小組個別成員去完成。有23.8%的學生反饋在課堂上做其他課程作業的頻率較高,每周花在全部課程作業的時間占課余時間六分之一的學生有26.6%,有87.0%的學生反饋需要依賴網絡資源完成課程作業。無論是完成課程作業的參與度、完成課程作業所花費的時間,還是完成課程作業的獨立性,都表明學生投入課程作業的精力普遍不足。
(五)部分學生對待課程作業的態度不夠端正
當聽到老師布置課程作業時,有46.2%的學生的第一反應是做作業真煩心,只想應付一下了事。有36.7%的學生對于喜歡的課程作業就認真做,而對于不喜歡的就馬馬虎虎地做;有24.5%的學生認為課程作業容易的就認真做,難的作業就瞎做一通。有5.8%的學生常常會少做作業,有7.2%的學生向來都不高興做,覺得每天做作業太煩。當前不少學生對待課程作業的態度很不認真,經常敷衍了事。很多大學生在經歷了多年的中小學教育后,養成了被動完成作業的習慣和路徑依賴,沒有完全實現從被動學習到主動求知的轉變,對待大學課程作業的態度與方式沒有發生根本性轉變。
(六)部分學生完成課程作業存在時間拖延及抄襲現象
不少學生對待課程作業存在“拖交”甚至“不交”的現象,較多學生存在課程作業抄襲作假現象,一般是同學之間的抄襲或通過網絡抄襲。學生“拖交”或抄襲課程作業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關于學生不能完成課程作業的原因,有41.0%的學生反饋忘記了,有15.8%的學生反饋上課沒聽、不會寫。對于班上課程作業抄襲現象,分別有56.8%、22.3%、5.0%的學生反饋有抄襲、有很少抄襲、有很多抄襲。關于學生抄襲作業的原因,有25.2%的學生認為作業太難,有14.4%的學生認為作業太多,有49.6%的學生認為作業上交的時間緊,有10.8%的學生認為作業沒意義且不值得一做。
(七)部分學生對課程作業的功能作用存在認識模糊現象
本次調查分別有25.9%、8.6%的學生認為課程作業可有可無、對自己的學習沒有明顯的促進作用,認為課程作業對課程知識的掌握有幫助但很小、有幫助但效果一般的學生分別有15.1%、53.2%。有26.6%的學生認為完成課程作業對取得好成績至關重要,有13.0%的學生認為讀大學是靠讀書和實踐而不是靠刷題。學生認為課程作業對課程知識掌握、自身能力培養不能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特別是課程學習成績的好壞與未來就業的關聯性不大,因此對課程作業不重視,甚至有莫名的抵觸情緒。
(八)部分學生通過課程作業與任課教師的溝通交流不暢
本次調查通過設計多選題來了解學生如何處理不懂不會的課程作業,有81.3%的學生和同學或舍友討論,有22.4%的學生和老師交流討論,有88.5%的學生上網查詢,有10.1%的學生抄襲同學作業,有11.5%的學生不做作業。由于教師不及時對課程作業進行反饋、點評等多種原因,教師與學生通過課程作業實現教學互動還不夠頻繁,學生往往通過與同學溝通交流或者只是通過網絡尋求課程作業答案。
(九)部分課程作業評價與課程總成績聯系不夠緊密
本次調查分別有69.8%、15.8%的學生反饋課程作業成績占課程總成績的比重一般、比重較小。課程作業成績占課程總成績比重不大,以及存在教師對課程作業給分標準不統一、給分不透明的現象,或者教師沒能及時對課程作業進行反饋,這些情況都會導致學生認為課程作業不重要。
三、課程作業行為的改進策略
(一)完善課程作業規范化體系
由于目前對課程作業的制度規定分散在不同的文件中,而且對課程作業的規定不夠完善細化,因此建立嚴謹規范的課程作業制度至關重要。首先應該是高校做好頂層設計,制定出科學、完善的課程作業體制,重點對課程作業的內涵、功能定位、設計、形式、布置頻率、展示、評分、道德行為等進行完善細化,并指導全校師生踐行。其次是高校二級院系應根據本科生專業的性質特點,制定細化可行的課程作業規范化管理辦法,對本科專業課程作業的數量、批改、評分、輔導反饋等進行量化細化,將課程作業行為優劣與課程教學優劣、教師評優評先掛鉤,確保課程作業規章制度執行及時到位。
(二)提高課程作業設計的創新性
根據高校本科專業的特點創新課程作業設計。一是要增加課程作業設計的難度系數,適度增加課程作業的強度與難度,確定和專業課程教學大綱要求相一致的課程作業強度、難度系數,不能只為完成課程作業任務而設計作業。二是要提高課程作業設計含金量,在強調通過課程作業鞏固基礎知識訓練的同時,更多轉向大學生的能力培養、良好品質的綜合訓練上,推進課程作業改進,避免課程作業變成“水課作業”。三是要對課程作業形態進行多元化開發,除圍繞教材設置的常規性課程作業外,盡量增加實踐探究性或活動性課程作業形態,如撰寫課程小論文、設計主題活動方案、分析案例、課外閱讀期刊論文、開展實踐調查等,實現課程作業形態的多樣化、多元化。四是要不斷提高課程作業設計質量。注重課程知識理論性與實踐性、基礎性與前沿性的有機結合,實現課程作業以質取勝,增加培養合作、溝通和協調等能力的小組式或團隊式課程作業模式,推行以學生為中心的啟發式、參與式和研討式課程作業方式,加強引導學生以研究的態度來對待課程知識的學習。五是要增強課程作業設計的趣味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鼓勵教師設計具有合適的新奇性、創造性、開放性的課程作業,激發學生完成課程作業的積極性,讓學生更多地體會到完成課程作業的收獲感,使之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或想法。
(三)實現課程作業的科學布置
教師要根據專業、學期、課時、課程內容合理設置課程作業頻次,在課程作業的完成時間、內容、難度以及方式的布置上更科學。從宏觀上把握每個專業、每個學期、每門課程的課程作業布置強度,在時間安排上做到松弛有度,要讓學生有足夠的課余時間完成重要的課程作業,同時盡量不要把所有課程作業都留到期末再布置,以免學生因匆忙趕作業而影響其完成質量。合理確定每門課程的閱讀作業、口頭作業、書面作業和實踐作業的配置比例,合理確定知識性作業、實踐性作業、問題導向性作業和跨學科作業的配置比例,充分實現課程知識、經驗體驗、跨學科知識的有機融合,實現復合型高素質人才的培養。
(四)優化課程作業成績評價和溝通反饋
只有課程作業成績評價和相關信息溝通反饋得到有效開展才能充分釋放課程作業所蘊含的巨大的教育價值潛力。首先要做到課程作業評價的及時、嚴格、公開透明。要將明確具體的課程作業評價標準提前告知學生,同時對課程作業進行及時批改評價與反饋。在評價課程作業時,可以適當減少任課教師獨自完成全部課程作業評價的現象,同時科學引導學生參與課程作業評價。學生可以對自己的課程作業做自我評價,也可以對其他同學的課程作業做評價。任課教師在對課程作業進行評價時,要確保做到公平、公開和公正,認真做好課程作業評價標準,杜絕分數放水和評價結果不了了之。將課程作業評價作為課程綜合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大課程作業考核結果在課程總成績中的比重,真正實現課程作業優劣與課程最終成績掛鉤,引導學生像對待課程期末考試一樣對待課程作業。也可以在課堂上展示特別優質的課程作業并做簡短的評論,以鼓勵和激勵課程作業完成得好的行為,鞭策和引導課程作業完成得不好的行為,有效促進學生重視改進課程作業行為,提高其學習效果。其次要完善基于課程作業的溝通反饋機制,及時批改課程作業,診斷學生課程學習的弱點、盲點、疑點等,發現課程教學的難點、痛點和堵點,向學生反饋課程作業完成情況并開展輔導釋疑。鼓勵和引導學生善于、敢于與任課教師圍繞課程作業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完成從被動學習到主動求知的轉變,從而使得課程作業的人才培養功能得以實現。
(五)加大對課程作業抄襲行為的懲罰力度
創新性完成課程作業有一定的難度,而且網絡信息的獲取比較便利,這就使得大學生課程作業抄襲等不端行為屢禁不止。因此,首先要加強大學生的誠信教育。通過開展專題講座、課程思政、主題班會、知識競賽等形式多樣的誠信教育和實踐活動,強化大學生的誠信意識和道德觀念,使大學生養成誠實完成課程作業的良好習慣。其次要執行課程作業查重制度。課程作業查重對于加強課程質量管理、鼓勵學生堅持原創、杜絕課程作業抄襲等具有重要意義。再次要強化課程作業抄襲等行為的懲罰措施。制定具體明確、細致的課程作業抄襲不端行為認定標準以及嚴厲的學分扣除、紀律處分措施,加大對課程作業抄襲等不端行為的懲罰力度,以達到教育、懲戒和防微杜漸的效果,形成“不敢抄襲、不能抄襲、不想抄襲”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六)大力推廣運用智能化在線課程作業系統
傳統的課程作業受時空等條件的影響,其運行效率不高,效果也不理想。在互聯網時代,隨時隨地的在線學習正變成勢不可擋的新趨勢和新潮流。教師大都在積極探索利用電子郵箱、微信、QQ和微博等載體開展課程作業教學,但效果還不盡如人意。探索實施基于網絡化、智能化、個性化的課程作業信息系統,集課程作業設計、布置、完成、提交、批閱、評價和反饋為一體的高效系統,形成“互聯網+高等教育課程作業”新形態,以現代信息技術推動高等教育本科教學質量提升的“變軌超車”,正變得日益迫切。目前可以采用多管齊下的方式實現,可以以教育部立項資助的方式開發各學科通用的課程作業信息系統,可以以各高校為主的方式開發自用和共享的各學科課程作業信息系統,也可以鼓勵和購買企業開發的課程作業信息系統。在線課程作業系統的低成本、高效率、易普及、開放包容、易于利用等優勢,有助于大大提高高校課程作業的效率和效果,也可以有效節省師生的時間、費用、精力和資源。
當前高校本科生的課程作業存在諸多問題、困惑和難點,改進高校本科生的課程作業涉及高校、二級學院、教師、學生等利益相關者,是一個持續探索的過程,需要多措并舉、綜合施策,以提高本科生課程作業的質量,推動本科人才培養質量和培養水平的提升。
(責任編輯: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