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峰林 孟文俊 高有山 劉志奇
[摘要]實施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是“十二五”期間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現在已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長期以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內容脫離實踐,創業教育未能得到質的提升,難以落地生根。中國機械工程學會舉辦的中國大學生起重機創意大賽為大學生的創新和創業提供了真刀真槍的實踐機會。通過四屆比賽,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綜合素質都得到了-&2r~的提高,是“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創”的一種實踐,但仍然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
[關鍵詞]起重機;創新;創意大賽;模式研究;探索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1)01—0145—03
一、高校創新教育與中國起重機創意大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擁有一大批創新型青年人才,是國家創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發展希望之所在”。我國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需要建立一支規模宏大、厚積薄發的青年人才大軍。高等院校作為創新性、創造型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其主要任務是為知識創新、技術創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資源支持。但是,中國教育的傳統注重基礎知識,強調專業,著力于分析能力與學習能力的培養,而在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兩個關鍵環節上相對薄弱。
開展大學生課外創新活動是推進大學創新教育的核心策略之一。開展創新大賽可明顯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國內起重機產業已經發展成為具有上百億體量的行業,然而針對起重機設立相關專業的高等學校卻不是很多。為了給高校學生提供一個更好的科技創新平臺,同時提升起重機產業在高校和社會中的影響,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教育部高等學校機械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從2016年開始共同主辦中國大學生起重機創意大賽。2019年,此賽事又成為中國科協“雙創平臺”活動的重要賽事之一。
通過對大賽的全程參與,大學生在比賽過程中展示出了他們對科技創新的理解,展現了他們的科技創新實力;在大幅提高自己動手能力的同時也增強了自己的信心,鍛煉了自身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同時這也鍛煉了他們的團隊意識。
每屆大賽的主題緊跟時代潮流,并與行業緊密相關,第一屆大賽的主題是“最輕最快起重機”,第二屆大賽的主題是“遙控起重機”,第三屆大賽的主題是“避障起重機”,第四屆大賽的主題是“精準搬運起重機”。這些主題的確立,實際上是在引導大學生關注行業、關注工程實際、關注學科交叉。大學生通過前期調研,可以了解到行業相關現狀和需求,這能激發他們的創新設計意愿和興趣,同時培養學生關注并改變社會生活的責任意識。
大賽的舉辦為起重機行業技術升級進步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大賽主題逐漸體現出智能、綠色、節能、輕量、高效等要求,擺脫“機械是夕陽產業”的謬論,讓大學生主動投身到我們國家的裝備制造業中。全國高校同臺競技,不僅拓展了行業學會的影響力,也為我國的物料搬運裝備積聚了大批的優秀人才。對于機械工程領域內物料搬運專業方向的學生來說,這是將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和向社會展示高校專業的絕好時機。同時,這也是行業發現人才、招聘人才的絕好時機。
二、太原科技大學在比賽中的探索
學校組織學生參加中國大學生起重機創意大賽,其真正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的能力。從選題到構思、從設計到制作、從調試到完成比賽,讓大學生經歷這個過程,比讓大學生獲得任何獎項都重要,這也符合國家倡導的加強大學生創新實踐活動的教育目標。
太原科技大學(以下簡稱“我校”)已連續四屆組織學生參加這一賽事,實踐證明,參加這一賽事,對于全面提高大學生的能力和素質具有深遠意義,是培養學生創新設計和工程實踐能力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徑。
三、大賽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一)創新能力的培養
我國正致力于創新型國家建設的偉大事業,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可見,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大學生尤為重要。大學生尤其是新生代大學生信息面廣,思維活躍,沒有條條框框的限制,正是發揮創新潛力的大好時期。
但是大學生畢竟生活經驗少、閱歷淺,專業知識不夠扎實,許多新的想法很難落到實處。在指導教師的精心指導下,以團隊協作的力量,從學生不同方案的創意思維碰撞到最終方案的確定完成,在每屆大賽上都涌現出一大批具有創意的起重搬運方案,每種方案都凝聚著大學生和指導教師的智慧與辛勤的汗水。在第一屆的比賽上就有作品使用無人機做起重機參加比賽;在第四屆比賽上有作品使用電涵道來替代起重機的配重,這個作品還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相信未來仍然有讓我們驚訝的各種奇思妙想。
創意大賽把學生的創新創意與自己的專業方向,甚至是未來的就業相統一,使得大學生對自己的專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這為其未來的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每屆大賽都有很多的企業專家和高校學者到場,這給大學生提供了未來就業和讀研深造的機會。在第三屆、第四屆大賽閉幕式上,贊助企業紛紛向參賽選手拋出橄欖枝,歡迎大賽選手到企業就業。
(二)工程實踐能力的訓練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模式中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重理論、輕實踐。眾所周知,任何認知活動都必須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樣一個循環往復的規律。大學生在課堂上接受的專業理論知識,必須在實踐活動中得到應用才能真正牢固地掌握,從而內化為個人能力。
國外發達國家的工科教學是理論與實踐并重,尤其重視工科的實踐教學。如德國大學高度重視實踐教學對學生的培養,實踐教學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并且強調與企業之間的聯系,共同培養人才。美國大學在實踐教學方面強調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強調將課堂知識應用到課外環境中的能力。日本東京工業大學設立“獨創”機械設計課程,要求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尋找一個問題,針對這一問題,學生要創造性地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這樣的培養模式,縮短了書本知識與現實社會的差距,培養出的學生工作能力更強。
然而,對于起重機這種大型裝備,學校要進行實踐認知非常困難。當前教育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實踐能力差等問題,這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對未來工作的適應能力。大學生參加起重機創新創意大賽,提前將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用來解決實際問題,不再是坐而論道,而是身體力行,這非常有利于學生工作角色的盡快轉變。在作品的制作過程中,許多加工工藝,如車、銑、刨、磨、鉆、3D打印、激光切割等由學生自己操作,這培養了學生不怕苦、不怕累還特別能鉆研的良好工作作風。
另外,即使在最后的設備調試過程中,作品出現的問題也是千差萬別,學生不得不排除一個又一個的問題,作品的程序和機構也需要反復優化和調整,直到比賽前的最后一刻。這一過程大大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綜合素質的提高
1.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如果大家把團隊里面每個人的優點都變為自己的優點,靈活運用,不僅團隊的力量日益強大,自己的能力、潛力也能慢慢得到升華。
目前,絕大多數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生的專業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表示滿意,但普遍認為如今的大學生缺乏與人合作的團隊精神。部分學生只注重個人能力的發揮,忽略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這對大學生今后的發展很不利。在參賽過程中,作品方案的設計、作品的加工制造、作品的安裝與調試,甚至是作品的搬運都不可能由單個大學生來完成,需要發揮集體的力量。參加大賽,我們的隊員有學機械的,有學材料的,有學電子的;有的是本科生,有的是碩士研究生,還有個別是博士研究生。如果沒有團隊合作的精神,大家就是一盤散沙。大賽把大家凝聚在了一起,大賽給大家提供了一個特長發揮的平臺,沒有合作,哪來的共贏?
2.學習和工作能力的培養
通過參加中國起重機創意大賽,提高的不僅是學生的機械創新能力,學生的工作能力也得到了全方位的鍛煉,這對于培養未來的工程師有極大的幫助。通過大賽,學生熟練地掌握了Word、Excel、SolidWorks、Power-Point、Photoshop、Ansys等未來工作中可能應用到的軟件。過去這些軟件學生可能需要上百個學時才能掌握,但現在因為比賽時間有限,學生們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把比賽當中所涉及的軟件功能全部掌握了,不得不說這是一個以賽促學的奇跡。另外,在比賽過程中,獨立操作各種機床、3D打印機,甚至是手工打磨和鋸弓切割都成了學生的“拿手好戲”,看著自己的作品一點點搭建起來,逐漸成為一臺“智能起重機”,這種喜悅和成就感可謂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四、對當前創新教育模式的探討
從我校和五大發起院校來看,參加此類大賽的學生主要是以機械工程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為主,指導教師以從事物流搬運機械專業教學和科研工作的教師為主。此項賽事在短短四年的時間內,參加全國總決賽的總人數就超過了600人。如何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成為擺在各個教師面前的難題。太原科技大學推出了參加創新大賽可與創新創業學分相互認可的政策,這樣就解除了大學生的后顧之憂,使學生可以有更多的時間投入比賽當中。一些學校把比賽成績列入“保研”的重要評價指標,這大大激發了學生參加創新大賽的主觀能動性。還有一些學校設立創新基金,成立創新社團、創新基地,讓學生自由開展創新性實踐,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如果學校提供更多的參賽便利條件,筆者相信更多的“理工男”更愿意拿起扳手,操起電鉻鐵,編寫單片機程序,創造出屬于他們自己的“智能機械”。我們必須堅持創新理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以賽促教的新模式。
五、以比賽促創新的探討
中國起重機創意大賽自創立之初,決賽都是“口說無憑,實物為證”,必須有實物,而且還需要選手現場發揮出色才能獲得好的成績。實物作品的完成要經過購買材料、加工制作、調試、修改方案、再調試等環節,需要大量的財力和物力的支持。拿我校來說,第一屆參賽的單件作品直接費用約2000元,第二屆參賽的單件作品直接費用約為4000元,第三屆參賽的單件作品直接費用約為8000元,而武漢理工大學在第三屆大賽上獲得一等獎的作品直接費用高達30000多元。可見,在取得好成績的同時,如何把“好鋼用在刀刃上”更是需要大家考慮的問題。智能機械不能只顧“高大上”,還得“接地氣”。所有的機械產品都得考慮經濟性,只能用于比賽沒有實用價值的機械是得不到社會認可的,這種產品沒有推廣價值,也違背了大賽的初衷。
參加中國起重機械創意大賽,對于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意意識,提高大學生實踐技能與工作能力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競賽的舉辦畢竟是每年一次,且參加全國比賽的人數也有限,怎樣使這種“以賽促創”的比賽常態化和制度化,使更多的學生能加入到類似大賽的活動過程當中來,從而得到鍛煉和提升,仍然有很多的問題需要解決。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高等教育還有很長的路需要我們去探索。
[責任編輯: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