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穩
【摘要】在中學語文教學里培養創新能力,這是很多教師在探索的問題。本文對其多角度、全方位地進行探索。傳統教育最大的弊端在于對學生的求同教育,教學形式偏重于對學生傳授前人創造的知識,即對知識的繼承性。新的教育形勢對教師提出了挑戰,教師應怎樣盡快適應新的要求,怎樣盡快地摸索出創新教學方法,怎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新的學習感受,怎樣創設出新的教與學方法,怎樣適應科技生產迅猛發展的社會,促進教學新成效,本文對其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語文教學;創新能力;道德修養;因材施教
中學語文教學改革已實施多年,如何讓教育改革得到最大實施,教師負有重大使命。傳統教育最大的弊端在于對學生的求同教育,教學形式偏重于對學生傳授前人創造的知識,即對知識的繼承性。新的教育形勢對教師提出了挑戰,教師應怎樣盡快適應新的要求,怎樣盡快地摸索出創新教學方法,怎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新的學習感受,怎樣創設出新的教與學方法,怎樣適應科技生產迅猛發展的社會,促進教學新成效,這是我們急待解決的問題。
一、明確新目標,摸索新教法
社會在變革,時代在前進,要適應并緊緊跟上科技生產迅猛發展的社會,學校教育不能按部就班。教材改革的新形勢下,要求教師提高目標層次,不再將眼光鎖定在純技術語言訓練上,而將訓練重點定格在思維訓練:求異發散、創新等教學活動上。語文教學注重的是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重視的是中學生終身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以及其道德修養、價值觀的培養。教改學習明確告訴我們,這是創新教育的價值所在。
在此前提下,不斷加強自身知識技能學習,盡快轉變“知識型”教育觀念,“注入式”教學方法,提高創造力和創新水平。教學活動是一種最佳的實踐活動,如果我們把過去教師的“一言蔽堂” ,學生的言之鑿鑿,轉換為以學生為主的“問題意識”教學;把教師的眉飛色舞,學生的“呆若木雞”,轉換為學生的創新世界。作為新世紀的中學教師,我們可在教學活動中摸索出新的可行教學方法,并迅速付之于教改之中,爭取高速高效改革創新教育,以適應全新的形勢需要。
二、開拓新視野,提供新空間
應對新目標,教師要教出新法,學生要得到新學法,單靠教師提高自身業務水平是不夠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就要把學生從純技術知識訓練中解放出來,給他們一個自由延伸的思維空間。為此,教師要作出較大的努力。
1.課堂內外,營造和平、民主、平等的心理氛圍,對創設促進學生創新和個性發展的教育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2.語文教學有很大的延伸性,學生學以致用的知識很大一部分來源于課外生活,教師可大膽解放學生的眼睛與心靈,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面對豐富多彩的課外生活,使之在生活中體驗大自然、社會,通過觀察、感悟、分析達到拓展學生知識面的良效。
3.教師可放心給學生留問題、懸念,適時給予巧妙激勵,激發學生追求理想答案的意識。拓展思維空間,還可引入源頭活水,增加學生語文學習與實踐的機會。
4.教師可注重從語文教學活動諸方面去調動學生主動積極參與訓練的意識,對學生的參與行為,隨時給予鼓勵,給予其成功的喜悅,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尚蟹椒ㄔS多,譬如,課前演講、文章故事講述、小課題創設,甚至讓學生親自講解課文,使之為參與教學付出最大的努力。
三、教新與學新,重點要創新
1.這是創新教學活動的重要舉措。學貴有疑。課堂教學過程,就其認知過程的實質而言,是學生從有疑到無疑的轉化,教師要善于營造問題意識,激勵課堂氛圍,指導學生會質疑,敢質疑,敢于發表不同的見解,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目的。
(1)突破僵化的思維方式 。如,學生的思想完全處于受支配、受控制的狀態之中,思維只能僵化地跟著教師轉,這種教學只能育出“高才低能”的人。教師需要做的是提供各種可能,讓學生作出創新判斷和選擇,自始至終凸現學生的思想活動,突破僵化的思維方式,以求創新的最佳體現。
(2)培養求異思維的習慣。求異思維是創新活動得以實施的一個重要進展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在文化載體中去考驗、去思索、去發現。
(3)調動積極進取的情感。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使知識的傳授、發展規律和學生的認識規律有機結合起來,同步進行。在追求培養個性,提供多元的發展道路上,因人因時因地而導。對發展水平滯后的學生,多一些熱情的鼓勵,多一點巧妙的誘導;對進展水平較高較快的學生,則給予難度較高的問題,給予其更高的要求,其錯誤所在決不忽略。雖然對水平不同的學生評價標準不一,但都是為了達到激勵學生的目的,養成學生不怕問題,敢于發掘問題,并對問題產生濃厚興趣的習慣。
課堂教學中提倡創新教育,著眼點在于創新意識、精神、習慣、方法、品質的培養,創新教學的推廣一定要在知識基礎構成的前提下,在常規思維的基礎上產生創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