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文英
【摘要】詩詞文化是對青少年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寶貴資源,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一座寶庫。這是育人的需要,也是現實的需要。在詩詞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做法有:利用詩詞文化,進行愛國教育;利用詩詞文化,進行家庭觀教育;利用詩詞文化,進行情操熏陶;利用詩詞文化,進行情操熏陶。
【關鍵詞】詩詞文化;教學;德育
詩詞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寄托了文人最珍貴的生活價值觀和人生感悟,蘊含了許多對青少年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寶貴資源,對學生進行德育的一座寶庫。這是育人的需要,也是現實的需要。那么,在詩詞文化教學中,如何進行德育滲透呢?
一、利用詩詞文化進行愛國教育
愛國教育是古往今來永恒的教育主題。蘊含著濃厚愛國情懷的古詩詞,一直都是文人抒發感情的主旋律,而且朗朗上口。因此,以詩詞所蘊含的精神為載體,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為國爭光,報效祖國,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一生愛國憂民,寫下了大量的愛國詩篇。“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字里行間的愛國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淚下。岳飛的“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滿腔愛國的情懷。教學時,在引導學生理解詩意和時代背景的基礎上,感受詩人濃烈的愛國情懷。從而讓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并能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熱愛自己的國家和報效祖國。
二、利用詩詞文化進行家庭觀教育
作為語文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知識,還肩負起育人的責任。中華傳統詩詞文化里,有不少描寫節日的優秀作品。這些作品都注入了團結和諧、合作友愛、尊老愛幼、孝順有禮的家庭觀。語文課堂上,如果能以某個傳統節日的詩詞文化為契機,進行家庭觀的滲透,就會產生“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春節、重陽節均是進行家庭觀教育最好的節日。春節的探親訪友,元宵節的燈會、廟會,清明節的祭祖,中秋節的拜月吃月餅,重陽節的登高,除夕的逛花街、吃團圓飯無不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孝道與和合的傳統美德。實踐證明,語文課堂上,以它們為契機,借助相關的詩詞,進行家庭觀的教育 ,其效果不言而喻。
三、利用詩詞文化進行情操熏陶
語文素養、良好品德的形成需要用實踐活動來熏陶。在語文實踐活動課中,積極開發詩詞文化中育人方面的教育資源,組織和指導學生開展活動,并在活動中體驗、明理、踐行。教師可以圍繞著學生感興趣的詩詞,創造性地設計一些與詩詞有關的綜合實踐活動,學生就會在快樂中收獲知識、能力,并且受到了高尚情操的熏陶。如,開展詩配畫大賽,以及手抄報比賽、經典詩詞詩歌朗誦會、詩詞背默大賽、古詩詞文化知多少大賽、讀后感大賽、詩歌創作大賽等活動。這些活動以學生的實踐體驗為主線,結合古詩詞文化開展系列活動,既可以增強趣味性,又可以讓學生在活動中陶冶情操,培育精神,發揮活動育人的整合功能。
四、利用詩詞文化進行人生觀教育
古典詩詞蘊涵了很多人生哲理,歷史上也有不少詩人、詞人充滿正能量。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挖掘這些詩詞的深意,以及這些詞人、詩人的生平事跡,對學生進行人生觀教育,讓他們成為真、善、美的人。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教育學生要有積極進取,不斷開拓的精神。“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教育學生目光遠大,勇于攀登。“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教育學生要顧全大局。蘇軾、岳飛、杜甫、陸游等都是身處逆境,樂觀向上的人。學習他們的詩詞,了解他們的生平事跡,會被他們積極的人生態度所感染。
實踐證明,在語文課堂上如果能好好利用古詩詞,讓學生受到先賢思想的滋養和洗禮,是教師神圣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