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怡
摘 要:洛陽民俗博物館作為河南省最大的民俗類專題博物館,近年來把握文博行業的市場發展脈搏,積極開展數字化建設,以實現對館內非物資文化遺產更好的保護與展示,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與影響廣泛的社會效果。在此,文章對洛陽民俗博物館的數字化建設,以及在數字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進行了全面的研究分析,以期為我國文博行業的數字化建設與發展提供一定的示范與借鑒作用。
關鍵詞:數字化技術;洛陽民俗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
0 引言
洛陽民俗博物館是國家二級博物館,也是河南省最大的民俗類專題博物館。該館依托古建筑而建,基本陳列包括信俗、婚俗、壽俗、民間藝術、刺繡五大民間習俗內容,館內現有各類藏品3000余件,其中三級以上文物1250件,以竹木類、錢幣類、骨類、書畫類、金銀器類、刺繡類為主,都普遍帶有濃郁的河洛民俗文化的地方特色。近年來,洛陽民俗博物館開啟了數字化建設,盡管起步較晚,但通過不斷整合近年來信息技術、數字技術的前沿成果,并在洛陽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現已基本完成了數字化改造,一躍成為國內博物館中數字化建設的先行者,實現了對館內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的保護、宣傳與利用。
1 洛陽民俗博物館數字化建設與改造的基本內容
1.1 基礎數據與系統服務建設
基礎數據,是指每個行業信息化過程中所涉及的一系列元數據的集合。具體到博物館,就是藏品視頻、藏品圖片、行政檔案等。信息化、數字化的過程,首先是一個將各種實體虛擬化的過程,在虛擬化的過程中,摒棄實體的各種缺點,如不便保管、難以歸檔、不易索引等,將其轉化為無質量、無實體和可以瞬間檢索到的數據文件。這個過程生成的數據文件,就是博物館的基礎數據。而完成這個過程的系統,就是數字化的基礎服務。近年來,民俗博物館在數字化建設中,應用的藏品檔案系統、藏品管理系統(包括藏品編目管理、藏品保存管理、藏品征集研究管理、多媒體資源管理、專業輔助及系統功能)、辦公綜合管理系統(包括公文管理、會議管理、車輛管理、后勤保障、展覽管理、公共信息管理、個人辦公管理)等,都屬于數據系統的基礎服務。
1.2 線上內容提供,線下展覽輔助
在數據、系統服務完備的情況下,數字化才能觸及博物館的核心:文物保護與展覽。在全球化、網絡時代的沖擊下,博物館只有充分利用各種高科技手段,線上提供內容引導,線下輔助參觀體驗,才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自身的資源為觀眾服務。而這兩方面目前的前沿,就是數字化保護和虛擬展示。
借助于科技的力量,民俗博物館用數字化的方式在網絡上虛擬出―個空間無限、不會閉館的博物館,將大多數的藏品都安放在其中。這樣既解決了空間的限制問題,消除了地域的隔閡,也實現了藏品更好的保護收藏,讓全國、全世界的觀眾都可以在任何時候、任意地點觀看到博物館的藏品展覽。
此外,實物展示雖然有其唯一性和歷史價值,但是在沒有專業解讀的情況下,絕大部分觀眾無法完整理解文物藏品的精髓。虛擬展示綜合運用圖像、文字、聲音等解說手段,為觀眾提供了豐富的感官刺激和大量的信息補充,有利于觀眾充分地理解藏品,充分彌補了實物展示的不足。
2 數字化技術在洛陽民俗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具體應用
2.1 利用藏品管理系統,實現文物藏品更好的保護與管理
文物藏品既是一種物質形態,也是一種信息形態。民俗博物館對文物藏品的數字化保護與應用,基本遵循了一條路徑,即從藏品出發,落實于藏品的信息層面,本質上就是對文物信息的研究與發掘。根據實際需求,博物館針對性地采用了數字化的“藏品管理系統”。
洛陽民俗博物館目前應用的藏品管理系統,具體分為藏品編目管理、藏品保存管理、多媒體資源管理等。該系統收集并管理著博物館最重要的資源和信息,通過對藏品的數字化建檔及規范日常工作流程等方式,進一步增強對文物藏品的管理與保護。同時,民俗博物館也希望通過科學的管理和授權機制,為文物藏品的修復、展覽、研究等工作提供便利的資源與條件。
近年來,隨著民俗博物館藏品逐年增加,科學化的管理對藏品的保護至關重要,數字化的管理系統將為此提供強有力的技術保障,有效地提高博物館工作人員順利完成藏品管理工作的效率。該系統使辦公人員在網絡上完成絕大部分文物藏品的入庫、出庫、收藏、備份等工作,以計算機網絡通信取代磁介質和紙介質的傳送,提高各部門之間的協作效率。一方面,藏品管理系統能確保博物館領導能夠方便、及時地獲得各種信息和統計數據,立即知曉各項工作的進展情況;另一方面,辦公自動化系統并非一個獨立的系統,它還能與財務管理系統、人事管理系統、決策支持系統密切聯系,構成民俗博物館所有辦公人員的統一集成化的工作環境。
2.2 建設官方網站,實現文物藏品更好的保護與宣傳
作為唯一全天候24小時不間斷更新信息的新媒體平臺,互聯網具備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優勢,如傳播范圍的全球性、信息全天候保留、信息數據龐大性、互動溝通全動態、成本最經濟、全面開放性等。
博物館作為一個開放性的公共文化機構,建立起自身的門戶網站,可以打造一張向外部世界展示個性風采的名片,讓更多的專家或觀眾了解自身的特色服務,能夠積累博物館的公眾知名度,提升博物館品牌。此外,博物館借助于官方網站,也可以不斷為用戶提供網上的在線咨詢、技術支持等服務,達到了提升機構服務品質的目的。此外,民俗博物館在官方網站優化過程中,還特別強調信息可供有不同需求的用戶24小時查詢,而且以電子郵件等方式進行溝通,擺脫了傳統業務活動中的諸多不便。
目前,洛陽民俗博物館優化完成的新版官方網站(http://www.lymsmuseum.cn/),是博物館實現對文物藏品更好的保護與宣傳的重要平臺,除具備傳統網站信息量豐富的特點之外,最具特色之處在于呈現了館內數字化建設的大部分成果。在網站首頁,共設置了“資訊”“導覽”“館藏”“展覽”“社交”“文創”“學術”七大板塊(圖1)。
其中,資訊板塊主要為博物館的最新公告與新聞,如展覽調整公告、活動公告、最新展覽活動方案等;導覽板塊主要為參考預約、展廳分布情況介紹、交通線路告知、在線講解服務,使觀眾在線就能身臨其境進行博物館游覽體驗,感受博物館風貌和眾多藏品的民俗魅力;館藏板塊則主要為“館藏擷英”和“文物品鑒”兩部分內容,對館內優質文物藏品向廣大觀眾進行展示與介紹。
總而言之,洛陽民俗博物館通過對官方網站的不斷建設與優化,使之成了對館內文物藏品更好的保護與宣傳的重要平臺。而且這種將館內文物收藏、文化展覽與現代數字化信息技術相結合的方式(圖2),也賦予了各種文物藏品新的時代生命力,讓之不再被束之高閣。
2.3 二維碼隨身導覽系統的應用,確保了文物藏品展覽的安全
當今社會信息交流日益頻繁,博物館中展品數量繁多,對于參觀者而言,要對每一件展品進行面面俱到的了解,卻成為難事。此外,由于入館參觀的人群繁多,文物藏品展覽的安全問題也不容忽視。
為此,洛陽民俗博物館在數字化建設進程中,善于挖掘時下最新的二維碼技術的應用趨勢,構建了基于二維碼技術和移動終端的大型博物館展覽的解決方案。該方案采用結構化設計,內容豐富、脈絡清晰、方便快捷,可根據需要實現應用模式的自由擴展,改變了傳統人工繁重的導覽工作,開創了展覽全程無紙化的信息傳播方式。同時,二維碼隨身導覽系統的應用,也有助于明確與迅速分辨參觀人群信息,當出現安全事故和展覽事故時,能迅速查找到觀眾的個人信息,從而保證了文物藏品展覽的安全。
例如,在洛陽民俗博物館歷年開展的“新春生肖文物展覽活動”中,海報、官方網站和戶外廣告中都嵌入了二維碼。針對展覽活動中的重點文物藏品,博物館也制作了對應的二維碼,將藏品的具體信息、作品介紹等存入此系統當中,令每一位觀眾都擁有自己的貼身導覽員。用戶通過使用二維碼解析器掃描展品二維碼,實現隨時隨地掌握文物藏品的圖片、文字、音頻、視頻等相關資料的功能,真正實現了將展覽資料隨身攜帶。一方面,用戶通過手機獲取和識別二維碼以及移動終端的虛擬展廳了解展覽信息;另一方面,博物館通過利用二維碼和移動終端增強了用戶體驗,也強化了展覽的安全保護。
2.4 觸控多媒體展示系統的應用,方便了文物藏品的保護與宣傳
近年來,伴隨市場對觸摸屏產品需求的爆炸式增長,未來人類或將實現全面觸控。洛陽民俗博物館著眼于數字技術發展前沿,構建了基于觸摸屏技術的展覽指引配套服務方案,在館內展覽中推廣以互動觸摸屏代替液晶電視,引領國內博物館數字化發展的最新潮流。
觸控多媒體展示系統是基于TCP/IP網絡協議,用于數字化媒體內容發布與播出的專業系統。系統采用C/S架構,可將館內文物藏品的視頻、音頻、圖片、文字等各類多媒體信息進行組合,通過專用觸控終端進行多媒體信息的整體呈現,有助于提升博物館展覽活動的質量和現場互動效果。此外,該系統還面向館內工作人員提供了操作簡單的后臺管理系統,方便工作人員的日常管理與更新工作。
例如,在洛陽民俗博物館“牛年新春生肖文物展覽活動”中,博物館于展廳中央精心設置了多部多媒體觸摸展示屏,將多種珍貴的生肖民俗文物,按照1∶1的比例置于展示屏中,同時植入眾多有關民俗文化的歷史背景、制作技法及學術性的研究成果,對文物藏品進行了深層的解讀和導覽。觀眾可以在任意滑動屏幕欣賞民俗文物的同時,了解文物的相關知識信息,實現為往來參觀者擔當“解說員”的功能。由于多媒體技術的介入,博物館的文物展示有了良好的互動性體驗,不僅極大地增強了展覽的公眾參與性和趣味性,也實現了對博物館中各類文物藏品更好的保護與宣傳。
2.5 借助館內辦公自動化系統,提高了文物藏品保護的效率與效果
辦公自動化系統可以極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了館內文化藏品保護的數字化管理。近年來,洛陽民俗博物館積極構建了館內辦公自動化系統,實現了文物藏品保護的高效。該系統在具體應用時,一方面將館內各個部門員工業務聯系起來,解決了員工孤島問題。同時,系統能將工作數據數字化留存,便于數據分析與總結,從而優化現有的工作效率,增加協同辦公能力。另一方面,洛陽民俗博物館的辦公自動化系統支持異地訪問,并解決了移動端、PC端的兼容性問題,員工可在PC電腦和手機上訪問登錄,均能夠正常工作,有效解決了遠程辦公和異地辦公問題。
3 結論
近年來,洛陽民俗博物館開啟的數字化建設,是一次科技與文化相結合的新挑戰。傳統博物館的數字化發展需要戰略和系統規劃,需要注意數字資源的可持續性,并盡快構建起數字管理平臺、藏品管理系統等,利用數字化技術實現對館內文物藏品的更好保護的同時,也為社會公眾提供優質、及時的個性化服務。盡管民俗博物館在數字化建設上起步較晚,但通過不斷整合近年來信息技術、數字技術的前沿成果,并在洛陽市政府大力扶持文化產業的環境中,現已基本完成了數字化改造,一躍成為國內博物館中數字化建設的先行者,實現了對館內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的保護、宣傳與應用。
參考文獻
[1]北京數字科普協會.數字博物館發展新趨勢[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8.
[2]梁慶鵬.數字化時代下的博物館研究[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6.
[3]岳頂聰.博物館數字化展示的交互體驗研究[D].廣州:深圳大學,2018.
[4]鐘意.關于博物館數字化建設的思考[J].科學與信息化,2021(10):8.
[5]孫云凈.博物館數字化科技時代下的文物保護[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15):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