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云枝 徐勇智 譚旭竑
摘 要:婺源儺舞是我國民間舞蹈中具有鮮明特色的一種舞蹈,歷史悠久,風格獨特,是中國古代舞蹈藝術史研究的活化石,2006年婺源儺舞被正式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婺源儺舞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雖取得了突飛猛進式的發展,但在傳承與保護過程中仍存在文化生態環境改變、傳承力量薄弱、宣傳力度不夠等問題。為促進婺源儺舞的活態傳承與發展,應從高度重視非遺傳承人的培養、推動旅游文化產業的形成、完善規章制度與激勵政策等方面入手,尋求突破。
關鍵詞:民間舞蹈;婺源儺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
0 引言
婺源,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山川靈秀,自古就是人文薈萃之地。在這塊鐘靈毓秀的土地上,深藏著一塊文化璞玉—婺源儺舞。在歷史長河的雕琢中,婺源儺舞在節目和藝術表演上仍保留原有的古樸、粗獷、簡練、夸張、形象、傳神的獨特風格,并逐漸顯現出璀璨的光彩。婺源儺舞,又稱“舞鬼戲”,民間傳說新春跳儺,村里家家平安、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當地人認為跳儺既能消災祈福,又能表達他們追求美滿幸福生活的愿望。婺源儺舞延續流傳至今,斗轉星移中婺源儺舞在遵循定規外發展變化,形成了婺源儺舞的獨特魅力,具有濃郁的本土氣息。隨著2006年婺源儺舞被正式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和2009年婺源儺舞與其他儺戲共同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婺源儺舞文化產業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是相比于江西其他地方儺舞文化產業的發展,婺源儺舞藝術發展的步伐仍較為緩慢,并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通過對婺源儺舞保護與利用的研究,開拓創新,加大婺源儺文化產業發展力度,促進旅游經濟與文化產業相結合,進而增強人們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刻不容緩。
1 婺源儺舞述略
1.1 婺源儺舞的起源
儺舞起源于原始狩獵圖騰崇拜巫術意識,是上古原始宗教的產物,是宗教學、民俗學、人類學、歷史學、語言學及藝術等多學科交叉的文化積層,被稱為舞蹈史上的“活化石”。①關于婺源儺舞的起源,學界有多種說法,如明清傳入說、本土起源說等。②但這些觀點大都因儺舞在古代不受重視、文本資料較少而沒有確切的史料記載作為依據,帶有濃厚的傳說色彩。有婺源民俗學者考證,傳統的婺源儺舞起源于山越人的舞回。地方文化尤其是民間舞蹈的發展離不開它所在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因此該觀點認為婺源儺舞起源于本地應是比較合理的。當然,婺源儺舞的發展也離不開域外文化的影響。筆者此次重點調查的長徑村儺舞,相傳就是由當地進士在外做官帶回的③。我們在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婺源儺舞)代表性傳承人程金生交談中了解到:明朝嘉靖年間程姓中出了一個進士,名程文著,在外做官,是他從陜西帶回了“鬼舞”。儺舞很快在婺源流傳開來,便有了“驅儺神班”。歷史上曾有“三十六儺班,七十二獅班”之說。
1.2 婺源儺舞的發展
婺源儺舞早在明代初期就有外出表演的記錄,表演者頭戴假面具,手執兵器,自身扮演著兇神惡煞、驅鬼降魔的儺神形象。在古代重要的驅鬼祭祀場合才會跳儺舞,隨著節奏,跳著神秘的舞步來驅趕妖魔,以求風調雨順。①新中國成立后,婺源儺舞的發展雖也曾遭遇一定的挫折,但總體呈現欣欣向榮的發展態勢,在國內國際文化交流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1953年4月,婺源縣曾組織演出隊參加全國首屆民間音樂舞蹈藝術會演并拍成新聞電影,形成我國研究儺舞的第一個熱潮。1956年中國舞蹈藝術研究會研究小組盛婕女士一行三人來婺源實地考察,婺源儺舞被譽為“中國舞蹈藝術的活化石”。之后,由于“文革”的影響,婺源儺舞的發展遭受到了嚴重打擊。改革開放以后,婺源儺舞重獲新生,走上了繁榮發展的快車道。1986年1月,秋口長徑村恢復成立由19人組成的儺舞劇團,制作面具并整理出22個表演節目。1991年,婺源儺舞劇團的新編共八個節目參加上饒地區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七十周年文藝調演榮獲特別獎。進入21世紀,婺源儺舞發展迅速,在國內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與保護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2005年婺源儺舞節目《追王》《孟姜女送寒衣》《丞相操兵》參加江西國際儺文化藝術周中外儺藝術展演,分別榮獲“金獎”和“優秀表演獎”。2006年婺源儺舞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2009年婺源儺舞與貴州等7個省市的儺戲一起,以“中國儺”的名義共同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②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婺源縣徽劇傳習所獲得“婺源儺舞”保護單位資格③。婺源儺舞的傳承與發展方興未艾,呈現多元化發展的良好態勢。
2 婺源儺舞傳承與保護遇到的問題
2.1 文化生態環境的改變
我國的民間舞蹈基本上是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環境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邵晨霞在《“非遺”的生存空間與主體保護》一文中指出,作為“非物質文化”之一的民間舞蹈畢竟屬于“行為文化層”,是人類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和習俗方式的融合。它的形態和模式的生成必然依賴于一定的時間和物質空間,一種舞蹈形式和表現手法的產生,必然是某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因為只有在特定時期內,才會有產生這種舞蹈的需求和保障,才有了某一民間舞蹈的生存和發展的土壤,才能使舞蹈形態得以持續健康地發展。民間舞蹈乃至非遺文化的消亡,是由于文化生態環境的改變而導致的必然結果。因此在文化保護上,不能僅僅局限于“輸液式”保護,還需要對其生存形式加以優化,才能從根本上對其進行保護。④
婺源儺舞作為農耕社會的產物,具有活態性的特點,隨其生存環境的變化而發展演變。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一直占據著社會經濟的主導地位,形成了穩定的社會經濟結構。婺源儺舞的功能、內容和形式等雖然也一直在變,但變化比較緩慢,保持了較強的穩定性。在當今世界全球化和現代化進程中,尤其是當前社會經濟轉型時期,婺源儺舞藝術的生存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呈日漸衰微之勢,生存危機日益凸顯,面臨著轉型發展的問題。
2.2 傳承力量薄弱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需要大量富有知識和技藝的人才,這是保護和傳承工作得以維持的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瀕危,說到底是傳承人的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消亡,說到底是傳承人的消亡”,有沒有傳承人,事實上已經成為判斷一個傳統文化事項能否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標志,但后繼無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瀕危的普遍問題⑤。
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婺源儺舞藝術在傳承方面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傳承人年事已高,傳承起來力不從心。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儺舞(婺源儺舞)代表性傳承人的程金生已經80多歲高齡了,他能熟練地掌握和運用儺舞表演中的全部技能,通過以老帶新的方式,先后帶了一批儺舞愛好者,部分成了長徑村儺舞團的骨干,但像他那樣熟悉儺舞劇團所有儺舞劇目的徒弟寥寥無幾。另一方面,年輕一代對傳統藝術文化喪失興趣,村里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謀生,很少有愿意傳承衣缽的年輕人。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我們必須采取適當的手段阻止傳承的中斷。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最重要的前提,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培養,如何培育新一代婺源儺舞非遺傳承人已然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
2.3 宣傳力度不夠
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群體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定群體性的實踐體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間文化、大眾文化的代表。婺源儺舞作為一種流動性的文化遺產形態,不可能脫離生產者而獨立存在,它是發展著的傳統行為,不可能以固態的方式保存。①在當地走訪調查中,我們發現大多數人沒有聽過婺源儺舞,就連很多土生土長的婺源人也沒有現場觀看過儺舞表演。如今,婺源儺舞表演次數少,普通百姓難有機會接觸,于是就慢慢淡出了民眾的視野,這就導致婺源儺舞缺失了被現代社會人群再認識的機會,阻礙了婺源儺舞再生產、再塑造的步伐。同時,由于缺乏宣傳,民眾難以得知婺源儺舞當前保護和傳承的現狀,意識不到保護和傳承婺源儺舞的緊迫性和艱巨性。
3 婺源儺舞的發展策略
3.1 高度重視非遺傳承人的培養
積極開展非遺研修和普及工作,擴大傳承人群的基數,幫助非遺傳承人群提高文化藝術修養、審美創新能力,解決非遺保護傳承中的瓶頸問題。著眼于婺源儺舞的未來,制定科學的傳承人培養計劃和制度,把非遺傳承人視為專業技術人才進行培養管理,使婺源儺舞傳承人群的研習成為一項常態化保護工作。婺源縣應設立專項資金,給予婺源儺舞傳承人必要的生活補貼,特別是對那些對婺源儺舞有重大貢獻的傳承人,政府應給予特殊津貼和補助,用于開展展演、資料整理、交流技藝、帶徒授藝等傳承活動。與此同時,政府不僅要完善傳承人的認定、保護制度,還應加強對傳承人的監管。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認定、保護、監管應該制度化,對于傳承人要定期考核、檢查,定期認定、變更、撤銷,有退出機制。②因此,針對不履行法定義務、違反法律法規的婺源儺舞傳承人應撤銷其傳承人資格,并限制其再次認定為傳承人。
3.2 推動旅游文化產業的形成
婺源是中國最美鄉村,近年來,其旅游業的發展不容小覷,旅游不僅可以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也可以促進當地民俗文化的傳播。游客在欣賞自然風貌的同時,也強烈感受到了當地的民俗風情、地域文化,獲得身心雙重愉悅。相關部門應認真研究婺源儺舞的文化與相關領域及地方的經濟關聯。比如,可以讓游客親自參與到婺源儺舞中,切身體會它的氛圍,從而進一步打造新的旅游品牌,而不是僅僅局限于江嶺的油菜花和篁嶺曬秋等。
民間舞蹈藝術從群眾中來,也應回歸到群眾中去。博物館、展覽館的設立固然重要,但只依靠一些隔絕式的保護方式進行傳播,無形中增加了婺源儺舞與民眾的疏離感。婺源儺舞回歸群眾的過程是漫長的,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而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將婺源儺舞與婺源的旅游產業相結合,開發儺文化的相關旅游項目,如一系列衍生的文化紀念品,由于群眾的積極參與,自然擁有廣闊的銷售市場。這些不僅滿足了游客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將婺源儺舞的文化特色展現得淋漓盡致。
3.3 完善規章制度和激勵政策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需要政府、傳承人、基層組織、學校等各司其職和有力配合,地方領導人和領導班子應起帶頭作用。例如,將婺源儺舞的保護和傳承工作納入政務工作政績考核中,并制定明確的獎懲條例,可在較大程度上提高地方傳承和發展的工作效率。自上而下地采取一系列激勵政策是傳統的做法,但這會造成政府財政壓力較大,單純依靠資金難以激活整個保護體系。我們認為最適宜的做法是完善激勵政策,改變人們對婺源舞蹈藝術價值低估的錯誤認識,促進多方因素的融合,共同探索婺源儺舞產、學、研之間的良性互動,進一步激活整個保護傳承的鏈條。
4 結語
婺源—“紫陽朱子之邦”,自古就因“文公家禮”而蜚聲遠近,是徽州文化的象征。在當代徽州文化研究日漸興盛的背景下,作為婺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婺源儺舞的傳承與發展研究逐漸走進學者的視野,受到學界乃至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婺源儺舞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更是聯結民族情感的紐帶和維系國家統一的基礎。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問題日益嚴峻的今天,我們應更加重視婺源儺舞這朵民間舞蹈藝術之花的傳承與發展,賡續婺源優秀傳統文化的輝煌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