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盈怡 蘇秀程

[摘 要]2020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影響著全社會,人們的生活方式隨之改變,傳統的氣象科普模式已經很難適應當前時期的需求。該文以福建省氣象科普工作實際情況為基礎,結合調研結果,梳理分析氣象科普工作現狀,探索適應現代科學技術發展、適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具有福建特色的氣象科普路線。
[關鍵詞]氣象科普 新冠肺炎疫情 共建共享
[中圖分類號]G31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9596(2021)110059-06
基金項目:福建省氣象局軟科學研究項目(編號:2107);2020年福建省優秀科普教育基地建設項目;福建省科學技術協會科技創新智庫課題研究項目(編號:FJKX-A2043)。
一、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提出,科學素質是國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社會公益事業,氣象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息息相關,氣象信息與人們日常生產生活密切相連。普及氣象科學知識,提高全民氣象科學素質,是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重要內容和必然要求,也是實施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必然要求。
當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氣象科普宣傳工作環境發生了變化,這對氣象科普工作來說,既是挑戰,又是機遇。
二、氣象科普的特點
氣象科普是全國科普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活躍的分支之一[1]。氣象科普工作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一)專業性
氣象學是自然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研究天氣、氣候及其變化規律,并對其進行預報預測的一門科學。氣象學涉及大氣圈、巖石圈、冰雪圈、生物圈和水圈五大圈層,涵蓋的專業包括數學、物理、化學、計算機、生態等多門學科,是一門抽象、復雜的科學[2]。氣象科普即是要把這些抽象、晦澀、專業的知識轉換為民眾都能看得懂、聽得懂的內容進行傳播,讓民眾認識氣象、了解氣象,從而更好地利用氣象知識。
(二)實用性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多發、重發,據統計,在我國發生的自然災害中有超過70%屬于氣象災害[2],進行氣象科普能夠幫助公眾學習、掌握有效的防災減災知識,樹牢防災減災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實際意義。
氣象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氣象科普也關系到人們的衣、食、住、行,從看懂氣象預警信號的科普,到高溫、寒潮等各種天氣的注意事項科普;從利用科普氣象指數選擇衣物到每個節氣養生飲食的科普,不一而足。可以說,氣象科普涵蓋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時效性
當公眾面臨突發的重大自然災害時,最信任的就是官方公布的科學信息。如果公眾不能第一時間知道真實情況,那么一些虛假信息、謠言和小道消息就會乘虛而入,引起公眾恐慌,造成不穩定風險。所以氣象科普必須反應迅速,在第一時間把相應的科技知識傳播出去,以滿足公眾迫切了解事件發生過程的需求。如果過了某個時間點后再傳播,科普的效果將大打折扣[2]。
(四)針對性
這里的針對性包括兩方面。一是針對各類天氣氣候事件及公眾關注的熱點問題開展的氣象科普;二是針對不同年齡、地區以及職業背景的受眾開展氣象科普工作。例如,針對青少年的氣象科普要講究趣味性,寓教于樂;對于農民來說,應以農業氣象知識科普為主;對于城市居民來說,要重點普及各類實用性氣象知識。
三、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氣象科普工作情況與存在的問題
(一)網絡調研分析
2021年,筆者在網絡上進行過一項氣象科普調查,從調查結果來看,主要存在3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從內容上看,氣象科普資源較缺乏、地方特色不明顯,針對性不夠強,對群眾的吸引力不夠強。
二是從形式上看,傳統的氣象科普形式流動性較差,制約了氣象科普的有效傳播。調查顯示,從未參加過任意一場氣象科普活動的人數占被調查人群總數的18.52%。
三是從能力上看,“互聯網+”、AR、VR等新技術尚未得到充分應用。調查結果顯示,希望加大以短視頻形式進行傳播的氣象科普占被調查人群總數的60.49%,遠遠超過了線下氣象科普活動的39.51%。
(二)實地調研分析
除網絡調研外,2021年9月,筆者深入三明、南平等地,對當地氣象科普工作進行了一些實地調研。
結果發現,基層科普工作普遍存在一線工作人員緊缺、科普宣傳資料匱乏、科普活動形式單一、科普活動場地簡陋等問題。基層工作者向筆者坦言,自2020年起,基層的工作重點一直都在疫情防控上,對于日常的科普工作可以說是有心無力。
除了受疫情影響無法開展大規模的線下科普活動之外,傳統、單一的科普形式也讓基層民眾產生“審美疲勞”,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大大下降。
四、新冠肺炎疫情對氣象科普工作的影響
(一)新冠肺炎疫情對線下氣象科普的影響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前,氣象科普以科普講座、科普“四進”活動、科技下鄉、科普場館展示等傳統的線下活動為主,疫情發生后,這些活動都無法順利開展,對氣象科普工作的影響很大。以福建省氣象宣傳科普教育中心為例,宣教中心日常承擔了福建全省氣象科普工作的組織、策劃工作,疫情之前,每年在全省開展的各類大型氣象科普活動超過20場;2020年起,受疫情影響,宣教中心全年僅開展了5場線下活動。
疫情對農村的影響尤甚。農村由于其人口眾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落后,一直是氣象災害防御的能力較為薄弱的地方[3]。以福建為例,福建有14000多個行政村,特別是許多農村都在比較偏遠的山區,路不好走,但這些地方多是氣象災害易發多發區,因此這些地區的氣象科普需求一直十分旺盛。在疫情發生前,福建各級氣象部門及當地政府、社區都會不定期前往這些地區舉辦各類氣象科普,然而受疫情影響,氣象部門組織的科普活動很難開展;同時基層社區等部門也因為疫情導致無法開展有效的氣象科普宣傳。
(二)新冠肺炎疫情對線上科普的影響
新冠肺炎疫情導致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開始習慣并依賴于通過網絡獲取自己想知道的信息。人們對于網絡信息、內容的渴求也促進了新媒體的蓬勃發展,使得傳播主體走向“草根化”,人人都能成為“自媒體”[4]。這些紛雜的內容中難免會混有一些不正確的科普。官方科普要與民間的“草根”自媒體搶關注、搶流量,就要建立更加強大的網絡傳播渠道,更好地向公眾傳播氣象科學知識。
五、氣象科普新形式
傳統的氣象科普形式與內容已經無法滿足新冠肺炎疫情時期的氣象科普需求,對此,氣象科普工作應該積極轉型,完善氣象科普工作體系及其管理運行機制,增強氣象科普工作運用“互聯網+”的能力,共建共享,整合全省氣象科普資源,推廣福建氣象科普大品牌。
(一)加強線上氣象科普管理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線上氣象科普開始占據主導地位。這種形勢下,應加強對線上科普工作及運行機制的管理。一方面,省級科普業務單位要進一步發揮示范、指導作用;另一方面,各級氣象部門在發布各類氣象科普內容時,也要做好內容準確性、科學性方面的審核工作,在與網友互動時注意正面引導,積極創造良好的網絡互動環境。
(二)開展新時期氣象科普試點示范工作
針對基層科普工作存在的工作人員任務重、人員緊缺等問題,建議將省級氣象科普業務單位及部分能力較強的單位作為試點,開展新型氣象科普活動,制作各類新型氣象科普產品,為全省氣象科普做出示范,探索出適合在全省復制、推廣的氣象科普工作模式[5]。
(三)整合全省科普資源
線上科普內容傳播速度極快,對更新速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以往的“單打獨斗”式科普工作在疫情時期已經很難行得通了,目前亟須開展全省科普資源整合工作,推動全省各級氣象部門的科普產品、活動大融合,形成統一的品牌包裝,冠以統一標識,設計出可供復制、推廣的氣象科普產品如科普掛圖、展板、漫畫、動畫片等,在全省范圍內共享、推廣;構思出若干適應各類不同場合與人群的氣象科普“活動資源包”,各級氣象部門只根據活動需求對各模塊進行整合、調用。
這樣“共建、共享”的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氣象科普資源匱乏的問題,“科普活動資源包”的調用也能夠緩解一部分民眾的“審美疲勞”,減輕基層人員的工作量。
(四)加強氣象科普數字化資源的建設
科普資源既是科普工作的基礎和工具,也是提升科普能力的重要因素[6]。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時期,科普傳播依賴于網絡,對數字化科普資源的需求更加強烈。科普工作者應深入分析新時期不同人群對氣象科普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開發新型氣象科普資源和產品。例如將現有的氣象科普場館、氣象觀測站轉換為線上云展館;針對目前民眾的娛樂喜好,開發各類氣象科普游戲;響應民眾需求,創作各類氣象科普短視頻、音頻;還可以將目前的實體氣象科普書籍轉換為電子書籍。
六、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福建氣象科普工作拓展對策
(一)氣象科普云展館及矩陣建設
新冠肺炎疫情時期,線下大規模人員聚集受限,云展館可以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成為線下氣象科普活動的有效輔助及延伸,是氣象科普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一種體現。雖然目前有不少地方都開始建設或已建成氣象科普云展館,但在福建省級層面,還缺少大型氣象科普云展館的建設以及資源整合。
“十四五”期間,福建氣象將建成烏山氣象科普公園,可以同步建設數字氣象科普館,并在虛擬展館中整合各類氣象科普資源。公眾通過手機或電腦終端進入氣象科普云展館,可以一邊參觀瀏覽,一邊聆聽語音導覽;云展館中的展品、展架都設有觸屏交互功能,公眾可以隨時點擊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即時獲取相關的音視頻科普講解和氣象專家對相關氣象知識的解讀,做到足不出戶、隨時學習氣象科學知識。
在省級層面建成了科普云展館,可以對省內的科普展館及資源進行矩陣管理,比如在云展館的導覽地圖上劃分各地市云展館區塊,還可以在地圖上設置“科普影音室”“科普圖書館”等模塊,這些區塊和模塊不一定需要重復建設,只需要整合、規劃全省的科普資源,再進行適當的再加工即可,這樣既避免了重復建設造成的資源浪費,又能讓全省的科普場館和資源聯動起來,形成福建氣象科普云場館大平臺。
(二)氣象科普系列“云”課堂
新冠肺炎疫情時期,可以將氣象科普講座從教室搬到“云端”,根據公眾需求和喜好打造氣象科普空中課堂。
氣象科普空中課堂以“直播+錄播”的形式開展,在線直播時可以實現參與者與專家的深度互動與交流,更好地實現有效科普;在直播的同時將課堂內容錄制下來,進行視頻的再加工及節目包裝,制作成氣象科普錄播課,廣泛應用于各種形式的氣象科普活動。
同時,氣象科普工作者還應考慮到自身新媒體傳播效果的局限性問題,積極向外延伸“觸角”,聯合其他單位共同打造貼近民生與公眾訴求的“氣象+”內容,如“氣象+環保”“氣象+旅游”等,并主動拓寬科普傳播渠道,聯合各新媒體平臺,擴大傳播范圍,從而提升氣象科普宣傳效果。
以2021年7月5日在菲律賓呂宋島形成的熱帶低壓為例,低壓形成之后,福建省氣象宣傳科普教育中心針對政府及民眾關切的問題,與福建省應急廣播聯合推出了臺風直播節目《高能預“熱”氣象科普特別訪談》,氣象專家做客直播間,與網友及廣播聽眾實時互動交流,回答網友和聽眾提出的各類問題,直播間里氣氛高漲,讓原定30分鐘的直播延長到了60分鐘,在線參加人數近11萬,收獲點贊數7萬,這是傳統單次線下科普活動難以達到的參與人數。
(三)氣象科普線上研學
新冠肺炎疫情時期,可以整合以往的傳統線下科普研學活動的內容,選取其中的優質活動內容,制定線上研學活動的計劃,制作研學資料包,包括研學手冊、科普講義、STEAM科普實驗用具等;線上征集參加人員,并將研學資料包郵寄到營員家中,讓學生家長按照研學手冊上的要求,提前準備好研學活動所需的設備。
研學營的內容可以安排氣象科普專家講座,氣象科普STEAM實驗直播、錄播課,氣象科學實驗表演;還可以通過直播鏡頭帶領學員參觀氣象科普展館、氣象史志館、觀測場、天氣節目演播廳等。
(四)創作優質氣象科普短視頻產品
短視頻是目前民眾喜聞樂見的科普傳播形式之一。新冠肺炎疫情時期,短視頻平臺在傳播氣象科普知識方面作用明顯。但就目前來看,福建氣象科普短視頻還不能夠完全滿足用戶需要。以“福建氣象”官方短視頻賬號為例,目前該賬號的粉絲量僅有2.6萬人,其發布的短視頻瀏覽量也較少,用短視頻用戶的話來說,缺少“出圈”的作品。對此,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做好新時期的氣象科普短視頻產品及平臺建設。
一是科普工作者要積極學習短視頻平臺的傳播特點和規律,及時追蹤時事熱點,根據用戶的關注焦點適時推出相應的科普內容,爭取獲得更多的關注與討論。
二是要根據網民喜歡輕松、逗趣的風格,在創作短視頻的時候做到“權威+有趣”。首先,出鏡的氣象專家要轉變以說教為主的傳統“講座式”風格,以更加親切、接地氣的態度向網友們解說氣象知識,適當使用流行的網絡用語,使之更加貼近網民心理,將氣象專家打造成氣象科普“網絡紅人”。
三是科普講解少用文字解說,多用動畫、演示、實驗等形式。動畫講解更加直觀、生動,有助于科普知識的有效傳達;實驗更符合少年兒童愛探索的性格特征,也更符合家長心目中優質教育資源的形象。
四是要加強互動。一個活躍的平臺離不開良性的互動,不能把科普內容“放下就跑”,而是要及時回應用戶的評論,讓用戶愿意主動參與進來,實現“被動傳播”到“主動學習”的轉變。可以說,一個活躍的評論區是一個科普短視頻的成功體現。
(五)開發氣象科普游戲App
游戲一直是少年兒童喜聞樂見的娛樂方式,不少成人也會將游戲作為日常閑暇時間的一種放松方式。因此,打造氣象科普游戲,能夠很好地做到“寓教于樂”,在潛移默化中將氣象科普深入人心。
以兒童科普游戲為例,可以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兒童智力發育特點及認知水平,設計適合不同年齡段孩子、不同氣象相關主題的系列App,達到趣味科普、輕松教學的目的。
例如,小班(3~4歲):初步認識天氣,了解每種天氣的典型特點;
中班(4~5歲):感知氣象與日常生活的關系;
大班(5~6歲):了解氣象災害、有趣的氣象現象等拓展知識;
幼小銜接(6~8歲):進一步了解天氣成因和氣象原理。
在教導兒童認知常見的天氣符號和預警信號,以及讓孩子們了解常見天氣的特點和日常活動方面,可以設計如圖1所示的游戲框架。
此外,也可以針對各類氣象災害設計諸如“惡劣天氣怎么辦”游戲,向孩子們傳播氣象災害的基礎防范以及應對措施;“奇妙二十四節氣”,結合現代生活讓孩子們了解二十四節氣,了解各個節氣的特點、民俗等。
綜上所述,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要加強氣象科普特別是線上氣象科普的管理工作;增強運用“互聯網+”的能力,建設一批符合當前時期需求的氣象科普數字化資源;共建共享,形成全省合力,彰顯福建氣象科普大品牌,加強氣象科普社會化,將氣象科學知識和氣象防災減災知識送入千家萬戶,引導群眾真正實現利用氣象信息趨利避害,提高全民防災減災意識與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海波,劉波,邵俊年,等.氣象科普資源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M]//孫健,邵俊年.氣象科普業務發展研究.北京:氣象出版社,2015:39-54.
[2]劉波,康雯瑛,任珂,等.氣象科普工作的現在和未來思考[M].北京:氣象出版社,2018.
[3]邵俊年,姚錦烽,魏詠明.流動氣象科普設施設計與思考[M]//孫健,邵俊年.氣象科普業務發展研究.北京:氣象出版社,2015:95-112.
[4]邵俊年,李赫然,武蓓蓓,等.新形勢下氣象科普體系建設基本問題研究[M]//孫健,邵俊年.氣象科普業務發展研究.北京:氣象出版社,2015.
[5]田依潔,王晨,胡亞,等.新媒體環境下的氣象科普工作研究[M]//孫健,邵俊年.氣象科普業務發展研究.北京:氣象出版社,2015:131-141.
[6]何丹.科普資源配置及共享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