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金晶 樂雁 李昱

[摘 要]“流動科普”作為服務基層科普教育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在提升全國基層公眾科學文化素養、推動實現公共科普服務的公平普惠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該文基于SWOT分析方法,系統梳理了我國流動科普的重要形式——中國流動科技館項目在“十三五”期間的發展現狀,分析項目的優勢及面臨的主要問題,在此基礎上,結合新時期國家發展的戰略要求,結合中國科協“十四五”規劃的發展思路,探討中國流動科技館項目未來發展的思路和策略。
[關鍵詞]流動科技館 SWOT分析 策略
[中圖分類號]G269.2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9596(2021)110054-05
中國流動科技館項目于2011年啟動,是中國科協為了推動實現全國科普公共服務的公平和普惠,促進全民科學素質提升而打造的一個科學傳播公益品牌項目;其內容是將經典的科技館展品和活動資源進行模塊化、小型化二次開發,形成具有主題教育內涵的科技展覽,以巡回展出的方式,將展覽資源送到尚未建設實體科技館的縣域,為基層公眾特別是青少年提供科學教育服務,是我國最為重要的流動科普設施,也是全國科普工作向基層延伸的重要載體。本文運用SWOT分析法,基于大量一手數據,對比分析“十三五”與“十二五”時期項目的發展情況,分析項目發展現狀和優勢,深入剖析存在的問題,探究項目未來的發展思路和策略,為項目可持續發展提供對策建議。
一、流動科技館項目發展現狀
中國流動科技館項目立足服務我國中西部偏遠地區的廣大縣域公眾,提供國內外科技館最為優質的互動體驗式展教資源,提供高質量的科普教育服務。實施10年來,共計為縣域基層配套科技展覽資源566套,覆蓋全國30個省級行政區的近2000個縣市,巡展4675站,共計服務基層公眾1.5億人次[1]。
在國家對流動科普工作的大力支持下,項目近年來呈現加速發展趨勢。“十三五”期間,中央財政經費投入資金4.4億元,面向全國縣(市)配發展覽資源343套,巡展2901站,服務公眾9079萬人次。與“十二五”相比,“十三五”期間流動科技館項目在財政經費投入、展覽配發數量,巡展站數和服務公眾人數等方面均實現了較大幅度增長,其中財政經費投入增幅68%,展覽資源數量增長1.55倍,服務基層縣市數量和公眾人數比“十二五”翻一番。
“十三五”期間,各省按照中央要求,依托流動科技展覽資源開展公共科普服務活動,落實“精準扶貧”戰略方針,通過優先覆蓋貧困地區的政策引導,積極穩步推進精準扶貧科技扶智相關工作。截至2020年12月,流動科技館巡展已覆蓋“十三五”初期全國592個貧困縣市中的569個,覆蓋率達96%,助力國家精準扶貧成效顯著。
該項目在資源配置上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向偏遠地區、邊疆地區、經濟落后地區傾斜,著力緩解中西部縣市科普場所緊缺矛盾、彌補科普資源不足。“十三五”期間配置面向全國配套的343套展覽資源,中西部地區307套,占比高達90%,充分體現了向西部地區、向偏遠貧困地區的資源傾斜,一定程度彌補了發展薄弱地區科普教育資源匱乏和城鄉教育資源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很好地發揮了促進公共科普服務公平普惠、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的作用。
項目實施以來,共完成兩輪全國縣級城市的巡展覆蓋工作,截至“十三五”末期,西部地區覆蓋768個縣市,覆蓋率達91%,中部地區覆蓋704個縣市,覆蓋率達99%,東部地區覆蓋249個縣市,覆蓋率達75%,圓滿完成立項時確立的“廣覆蓋、可持續、系列化”的任務目標。績效報告顯示,社會公眾對流動科技館的滿意度達到86%[2]。
二、流動科技館項目實施的SWOT分析
(一)項目發展的優勢
1.形成業界廣泛推動的長效機制
經過十年發展,項目發展趨向平穩。各省均已通過在省級財政立項或科普經費立項的方式,配套持續的運行經費投入,已建立起促進流動科技館項目發展的長效機制;基層領導對流動科技館項目發展給予高度重視,常抓不懈,成為基層科協工作的重要抓手。近年來,通過建章立制,規范和加強項目精細化管理,科普效能逐年提升。
2.體現高質量發展的社會效益
“十三五”期間,河南、四川、甘肅、云南、河北、湖南、黑龍江7省流動巡展年均服務公眾人數超過100萬人次,其中河南省年均服務公眾人數達250萬人次,居全國首位。流動巡展在各省的年均服務公眾人數相當于一座省級大型實體科技館的服務人數;2016年至2019年流動科技館項目共支出4.4億元,接待社會群眾參觀9079萬人次。單套展覽每站接待的參觀人數平均超過3萬人,每年可達到10萬人,相當于一座中小型實體科技館的年接待觀眾人數,達到了以較低的投入成本來提高社會公眾科學素質的目的和效果,受到行業和社會廣泛認可。
3.具有較強的科普資源提供能力
流動科技館項目緊跟公眾實際需求以及科技發展,加大經費投入,不斷更新資源內容,滿足基層公眾多元化需求。“十三五”期間共研制新展品135件,策劃拍攝球幕影片7部,形成了豐富的流動展品資源庫。各省項目執行單位充分利用流動科技館資源,積極開展豐富多樣的科普教育活動。通過舉辦身邊科學講座、演講比賽、科普劇匯演等活動,流動科技館巡展形式更加多樣,拓寬了受眾范圍,進一步擴大巡展的影響。
(二)項目發展的劣勢
1.政策導向機制相對薄弱,社會協同發展效能偏低
流動科普設施在服務基層的過程中需要向地方財政爭取運行經費,但是由于國家層面沒有與財政、教育、文化、中宣部等聯合發布推動流動科普工作的相關政策文件,基層單位在執行項目時沒有依據,正常途徑很難爭取到相關部門的支持,項目推動困難。從科協來看,缺乏指導流動科普設施發展的上位文件,也沒有將開展流動科普工作作為各級科協和科技館考核評價的指標,無法調動基層開展流動科普工作的積極性。
2.地方財政配套運行經費不足
流動科技館項目經費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共同承擔。按照項目管理規定,國家財政經費用于開發制作展覽資源,地方配套運行經費。近年來地方財政日益緊張,對科普經費的投入相應縮減。同時,隨著逐年配發資源套數增多,各省所需的配套運行經費逐年增長,地方財政承擔項目運行經費的壓力逐年增加。此外,由于科普事業的公益性,參觀展覽不能收費,企業沒有盈利空間,因此難以通過市場化的手段引入社會資金的投入。多方原因導致流動科普設施的運行經費長期配套不足。
調查顯示,2016年至2019年底,全國流動科技館展覽平均每站運行經費約為6.57萬元。其中,僅有6個省(市)平均每站運行經費10萬元以上,占26%,運行經費充足;11個省區平均每站運行經費約6萬~10萬元,占48%,基本實現日常保障;6個省(市)平均每站運行經費6萬元以下,占26%,運行經費不足。
3.缺乏科學有效的考核激勵機制,內生動力難以形成
目前仍然缺乏行之有效的項目績效考核評價辦法,績效評估機制、獎懲機制、競爭機制等還未形成,嚴重制約流動科普設施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流動科普項目面向基層,經常需要出差,工作強度大,項目人員在工作中需克服諸多難以想象的困難。但是目前針對項目參與單位和項目負責人的考核獎勵機制缺位,在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方面都無法做到相應的激勵,嚴重影響了項目參與人員的積極性。
(三)項目發展面臨的機遇
科普教育作為公共服務的一項重要內容,需要立足農村基層實際,縮小城鄉差距,讓縣城里的公眾也能享受到大城市的優質科普資源和服務。此外,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農村農業現代化的實現,必須以大批具有一定科學文化素質和生產生活能力的鄉村勞動者為基礎。然而,我國縣域地區聚集的農村人力資源素質發展滯后問題凸顯,農村居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僅占6.45%,與城鎮居民的13.75%差異顯著[3],也遠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成為制約鄉村振興戰略快速推進的突出短板。因此,急需通過當地科普設施建設和科普教育服務的投入,提升當地居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引導樹立科學的觀念意識,提升生活生產技能。流動科技館項目高度契合中央發展戰略,立足縣域區域發展需求,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四)項目發展面臨的挑戰
1.展覽資源研發難度大,更新速度難以滿足基層多元化需求
受財務管理制度制約,每年投入流動科技館項目的研制經費數量非常有限,展品研制更新速度較慢。此外,科普行業的知識產權保護薄弱,好的創新展品研制難度大、投入高,但是一旦亮相,很快就被仿制,導致研制企業的投入和產出嚴重不匹配,企業的創新意愿不高,展品研制進程緩慢。“十三五”期間,流動科技館經過近5年的創新展品儲備積累,僅完成了一套60件基礎科學的展品內容的研發和更新,展示內容單一,對不同年齡層次公眾的多元化科普需求缺乏相應的展教資源。
2.運行機制難題亟待破解,高質量發展的模式尚需探索
目前基層科協和科技館力量薄弱,無法承擔起相應的運行管理工作。全國地市級科技館數量少,基層科協力量弱,大部分縣級科協和科技館的年度科普經費不足5萬元,在編人員3~5人,無專業背景,難以承擔相應的運行管理工作,僅靠省級科協已經無法維持流動科普設施的正常運轉。同時,沒有充分發揮社會機構的作用,市場化運行模式尚待引入,急需從政策導向等方面為引入社會力量參與項目運行掃清障礙。
三、流動科技館發展策略
(一)加強頂層謀劃,建立健全政策支撐和機制保障
根據《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中國科協科普發展規劃(2021-2025)》等文件要求做好項目“十四五”發展規劃,要圍繞“到2025年我國具備科學素質公民的比例達到15%”這一目標[4]來推動工作;要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新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等要求,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經濟落后地區等薄弱地區群眾的科普服務力度,推動科普公平普惠。
要不斷健全“大聯合、大協作”的組織領導協調機制。各級科協牽頭建立科普工作聯席會議制度,促使各地方相關部門協同推進流動巡展實施機制。建立健全部門聯席、省市聯動、媒體合作、專家協作的常態化流動巡展協調工作機制。積極推動科協與財政、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部門合作,打通供需雙方的政策屏障,推動流動科普設施覆蓋工作,為流動科普設施的發展提供相關政策支持。
(二)積極引導社會投入,多渠道籌措項目資金
做好流動科普設施在國家財政和省級財政的新一輪立項工作,做好每年項目實施的經費預算申報和績效考核報告,積極爭取各級財政的經費支持。同時引導各級科協在年度科普專項經費中設立流動科普經費列支項,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保證項目實施效果;加強多部門協同,積極利用教育、科技等部門的科普教育項目經費,共同開展流動科普活動,支持流動科技館項目發展;引導社會資金投入,用好用活社會資金。
(三)推動供給側改革,豐富流動資源儲備
通過定期開展首臺套新品研制項目征集評審、舉辦優質流動科普展覽資源評比、協助中國科協出臺科技場館科普展示內容指導目錄等方式,發動高校、科研院所、地方科技館廣泛參與展品研制,匯聚優質科普資源,讓流動科技館項目具備充足的資源儲備,提升科普教育效果;建好用好流動科普資源研發開源平臺,集成社會上的優質科普展教資源為流動科技館項目所用,通過信息化平臺的建設實現科普展教資源的共享和協同使用。
(四)創新運行管理模式,提升流動科普質量
研究重構“十四五”期間流動科技館的資源配套和運行模式。在經濟條件較好、改革意識超前的部分省市開展流動科普設施社會化運行試點工作。以全國各省公民科學素質的現實指標為依據,以國家財政兜底、常規配發、市場化運作等多種模式相結合。在公民科學素質低于平均線、地方經濟發展落后地區,采用國家財政兜底,負擔資源配置和運行配套的所有經費;在公民科學素質達到平均線、地方財政配套允許的地區,采用國家財政配發資源、地方配套運行經費的常規配發;在公民科學素質高于平均線、地方財政配套充足的地區,采用市場化運作模式[5]。
加強流動科普設施信息化建設和管理。一方面,通過建設流動科普設施數據管理平臺,及時了解各執行單位的項目實施數據和情況,有的放矢加強指導,提升運行管理效能。另一方面通過開發配套流動科普線上服務,應用實體科技館和數字科技館的優質科普資源進行推廣和服務,提升流動科普服務的效果。
(五)完善考核激勵機制,激發項目發展的內生動力
一是逐步完善考核激勵機制。將流動科技館考核激勵與現代科技館體系建設統籌考慮,將流動科技館納入科技館評級指標體系,推動各地方政府將流動科普工作納入各地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納入文明城市、科普示范縣等評選條件和測評體系;推動各地科協將流動館巡展納入年度重點考核內容。加強項目過程管控,探索建立積分管理制度、工作通報及經驗交流制度,激發各省(區)參與流動科技館工作的積極性,引導各省(區)規范完善各地績效評價機制手段,激發項目發展內生動力。
二是加強基層科協的組織力建設,通過探索合理可行的人員獎勵激勵機制,調動項目人員參與流動科普的積極性。例如采取組織評選全國“最美流動科普人”、擇優培訓等措施,給基層肯干事、能干事的工作人員搭建展示平臺,讓工作人員有獲得感,以事業留人。
中國流動科技館經過10年的發展成效顯著。面對新的歷史時期,基層公眾日益增長的科普需求與科普資源供給矛盾仍然突出,公共科普服務實現公平和普惠的任務目標還很艱巨。中國流動科技館作為中國科協服務基層科普工作的重要載體,作為實施校外科學教育、普惠基層公眾、提升基層公民科學素質的重要科普設施,被賦予新的內涵和使命。新形勢下的流動科技館發展,要把黨中央國務院有關基層工作和科普工作決策部署落到實處,進一步提高認識、強化措施,切實發揮好流動科技館服務基層作用,更好地為人的全面發展服務、為創新發展服務、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服務。
參考文獻
[1]龍金晶.中國流動科技館項目“十四五”規劃發展研究報告[R].
[2]徐揚.中國流動科技館科普效果評估報告[R].北京大學信息學院,2019.
[3]何薇,張超,任磊,等.中國公民的科學素質及對科學技術的態度——2020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報告[J].科普研究,2021(2):5-17.
[4]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21-2035年)(國發〔2021〕9號)[Z].2021.
[5]劉媛媛.中國流動科技館區域化巡展試點前期工作調研報告[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