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祖香 徐中秋
(廣州體育學院研究生院,廣東 廣州 510500)
目前我國殘疾人總數約達8500萬,約占總人口比例的6.21%,其中6~14歲學齡殘疾兒童少年占246萬。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國家對國民身體素質越來越重視,全民健身計劃的貫徹落實,使得體育活動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在教育上的重要性越來越顯著。體育是特殊教育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特殊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息息相關,對于促進特殊學生生理和心理上的功能恢復,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有著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和作用。但是,特殊學校的學生因為身心的缺陷無法像普通學生那樣接受體育教育,使得體育在特殊教育學校的發展有著重重困難,舉步維艱。梳理文獻發現,目前尚未有人對桂林市特殊教育學校的體育進行研究。因此,本文對桂林市特殊教育學校體育的開展現狀進行分析,探究其存在的問題及困境,為特殊教育學校體育的更好發展提供參考意見。
表1 桂林市特殊教育學校的基本情況(N=864)
調查發現,桂林市內有8所特殊教育學校,其中最大的是桂林市培智學校有189名學生,其次是桂林市聾啞學校有168人,全州縣特殊教育學校135人,荔浦市特殊教育學校110人,其余四所學校均不超過100人。特殊學校包括有殘疾程度不同的學生,根據學生的殘疾類型、年齡或智力水平等進行分班教學[7]。在調查的8所學校中,6所學校以年齡作為分班依據,2所學校以年齡和殘疾類別相結合作為分班依據。
所調查的8所特殊教育學校共有學生846人,其中男生501人,女生363人,普遍表現為男生多于女生,但這并不意味著男孩發生殘疾障礙的概率比女孩大,主要是文化習俗中“重男輕女”觀念、個人社會意識淡薄、現代科技進步干預生育行為等所導致的男孩出生率高于女孩的后果[3]。為了能更好“因材施教”,學校在招生方面會根據殘疾類型進行相應的區分,如桂林市培智學校招收的大部分學生是培智類的,智力低下、唐氏綜合癥、腦癱等,不招收盲聾啞類學生,其它殘疾類型的學生只占到15%;但也有部分學校因地域發展問題,為了能更好地使教育發展達到均衡會招收不同類型的學生。
2.1.1 每周體育課時安排
國家規定,每周一二年級體育課要達到四節,三四五六年級達到三節[3]。調查發現,一周每班安排2課時體育課的學校占0.75%;3~4課時的僅占25%,可見每周體育課時安排較少、結構不合理,不能滿足學生體育學習的需要。
2.1.2 體育教學內容
體育教師在設計和選擇體育教學內容時,應結合學校條件來制定適合殘疾學生的體育活動,并使之游戲化和趣味化,從而更好的增強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和自信心[2]。調查得知,桂林市特殊教育學校體育課程內容有體育游戲、特奧項目、基本體操、球類運動等等,課程豐富,深受學生喜愛。
2.1.3 體育課組織形式
教育的關鍵是教師,教師起引導作用,以學生為主體。調查發現,62.5%的體育教師是按自己的授課形式組織學生學習,37.5%的老師選擇采用教師引導加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教學,為了學生的安全,沒有任何一個教師選擇讓學生自由活動,從側面可以看出體育教師的責任心很強,考慮問題全面。
2.1.4 兩操開展情況
調查發現,僅有37.5%的學校以集體形式為主開展廣播體操;75%的學校開展課間操,為了便于管理,60%是選擇集體進行廣播體操,40%選擇在教室進行眼保健操。由此可知,兩操開展情況不是很理想,沒有達到學生體育鍛煉的要求,不利于特殊學生的肢體康復。
2.1.5 課余體育活動情況
所調查的8所學校都有定期舉辦校運會,有4所學校一年舉辦一次,2所學校一年舉辦兩次,2所學校兩年舉辦一次,基本符合“學校每年至少舉行一次以田徑為主的全校性運動會”的要求。
在所調查的8所特殊教育學校中體育教師共有24名,其中只有8名是特教專業或體育教育專業的教師,16名是由班主任、語文或數學老師等代替。一些縣城的特殊教育學校沒有專職的體育教師,全部都是兼職的,從而導致體育課質量下降,市區和城鎮學生受教育程度不公平現象明顯。
市里的特殊學校一方面得到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獲得愛心企業的捐贈所以器材配備較齊全;城鎮的特殊學校體育場地器材較缺乏和陳舊,有些連像樣的體育用品都沒有,更不用說專門的體育場地。多功能運動場、室外康復健身器材、室內體育等費用較高的器材學校幾乎沒有,特殊學校體育場地器材基本上無法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
在調查的8所學校中,平均每個學校僅有3名體育教師,教師數量明顯不足;專職教師僅占33.3%,兼職教師達到66.7%,體現出教師專業化程度不高、理論知識技能較淺薄、教學創造性不強,嚴重阻礙特殊教育學校體育的發展,迫切需要接受新知識、學習新理念及現代教育信息技術[5]。
特殊學生因生理方面存在缺陷,容易造成心理上的影響。學生的殘疾程度不同,學校需要根據殘疾類型進行不同的教育,體育教師在選取教學內容、運用教學方法和進行教學評價時,既需要考慮每個學生的身體情況又需要考慮學生的心理狀況,從而導致體育教學無法很好的開展[4]。
調查發現,8所特殊教育學校中體育場地器材配備均有限,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市里的學校會有企業單位或愛心人士給與捐贈,所以體育設施較齊全,而縣城連好的體育器材都沒有更不用說專門的體育設施。政府對特殊學校撥款的金額數量是按照學校的規模大小決定的,辦學規模小所得的經費自然少,導致學校無法擴建,體育設施方面的投入更是少之又少,導致市里和縣城的學校存在很大差別[1]。
特殊教育學校的領導對體育教學的重要性是認可的,但是由于教學條件和經費等方面的不足,導致教學的重點并沒有放在體育上[4];調查發現一些當地的群眾竟然不知道本地有特殊學校,甚至不理解特殊學校的性質,反映出社會群眾對特殊教育的關心不夠;特殊教育不能像普通教育那樣在短期內出效益,很多時候政府為了提高政績工程更多的會把重心放在普通教育上,而使特殊教育遭受冷落[1]。
教育主管部門應為特殊學校增加相應的體育教師編制,以解決教師數量不足的問題[6];拓寬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教師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的渠道,制定線上線下培訓相結合,以彌補他們專業的不足;體育教師應自覺加強師德修養和業務學習,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以適應新時代教育的新要求。
特殊教育學校因學生身心存在差別,體育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因材施教。例如,對于聾啞的學生,教師要采用手語和語言搭配、完整示范和分解示范相結合等;對于弱智的學生,教師講解的語言要簡單易懂,便于學生理解;而對于盲生來說,因視力障礙導致對外界的感知不靈敏,教師要根據他們聽力正常的功能,在無法進行動作示范的情況下,更多地采用語言表達法進行教學[14]。
良好的環境是開展體育教學的前提條件,體育設施的缺乏,必然會影響體育的教學效果,從而降低學生對體育課參與的積極性。首先,學校必須要根據殘疾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制備相應的體育器材設施;其次,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應加大對體育教育的投入,同時積極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對特殊教育給予更大的關心和幫助;最后,完善對體育設施的管理制度,重視對體育器材的保護,定期檢查維修,延長其使用壽命[13]。
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應深入貫徹落實新時代對辦好特殊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加大對特校學校體育方面的投入,把全民健身計劃落實到特殊教育學校中,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促進其功能恢復;特殊教育學校的領導和老師應加大體育學習重要性的宣傳力度,正確引導學生進行體育學習,經常組織體育趣味性比賽,提高學生體育參與的積極性;特殊學生要認識到體育對自身生理和心理功能恢復的益處,增強體育鍛煉的意識,養成終身體育學習的習慣。
(1)桂林市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教師專兼職情況失調,專業化程度不高,教學創新性不強,導致體育教學質量受到影響;(2)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因生理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導致體育教師在選擇體育教學內容和方法時比較困難,很多時候只能滿足少部分學生的需求;(3)體育教學在特殊教育學校中得到的支持力度不夠,學校的體育教學條件均不能滿足體育課堂的需要,市里和縣城體育器材設施存在很大差別;(4)政府及社會對特殊教育的關注和投入太少,學校建設規模小及體育教學經費不足,沒有足夠的條件更好的開展體育課。
(1)學校與學校之間可以經常組織特殊體育教學研討會,分享各階段體育教學的成果或困難,通過學習他人的經驗,彌補自身教學能力的不足,便于特殊體育教學的良好發展;(2)特殊教育學校的體育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殘疾情況及身心特點進行授課,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做到因材施教,同時要正確引導學生對體育的認識,以提高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3)學校應重視體育鍛煉對學生身體素質的促進作用,加大場地器材建設投入資金,使體育場地器材能滿足學生的需求,符合學生的特殊性;(4)學校應加大宣傳力度,使政府和社會對特殊教育有更大的關注和支持,動員更多人關心和扶助特殊教育,讓學生能在更好的教學環境下學習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