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侃

王老雖然已經不做院長了,但作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他如今仍舊活躍于教學、臨床和科研一線,培養碩博士研究生、帶進修生。采訪甚是匆忙,筆者和王老只是簡單交流,更多是從他的學生口中,得知王老的健康與養生之道。
第一次和王老見面的人,大都猜不出他的年紀。只因王老仿佛任何時候都精神矍鑠、耳聰目明、步履健勁,他的學生甚至告訴我們,有時候跟著王老查房、走路,總要一路小跑才能跟上,王老的體力絲毫不輸年輕人。而當我們問及王老的養生之道,老人家笑笑說:“中醫養生講究整體觀、均衡觀,現在我養生,靠的就是神體一致,勞逸結合,飲食均衡。”
作為脾胃科大夫,王老最注重顧護脾胃,尤其是“吃”這件事,王老非常看重。王老的學生告訴我們,平時有電視臺、報社來采訪王老,他最愛說的四個字就是:膳食均衡。他解釋說,《黃帝內經》中提過“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即膳食要葷素搭配、果蔬相參。
對于現代流行的素食主義,王老坦言,他并不主張刻意成為素食者,而是認為順其自然更好。他解釋說,現在很多老人為了抵御“三高”,仿佛就和葷菜做了“冤家”,能不吃就不吃,最好頓頓吃素,殊不知從循證醫學的角度來看,并不主張將“素食主義”進行到底。“臨床上,許多骨質疏松和骨折的老年人還是由于鈣離子的大量流失而致病。更令人擔憂的是,許多人還存在僅靠曬太陽就能補充人體所需鈣質的誤區。更重要的是葷素搭配、合理飲食。骨質疏松和習慣性骨折的老年人應該多吃些貝類、蝦皮等海產品以增加鈣的攝入。如果是頑固的素食主義者,可以吃些鈣片。”
王老的觀點是,吃葷吃素皆應“胃喜為補”,但不要過度。王老告訴我們,他的早餐很簡單,經常是一份白醋(加糖)泡生蘿卜、面包兩片、牛肉兩片。他解釋說,醋是酸味,入肝經;糖是甜味,入脾經;蘿卜是白色,入肺經。面包是必要的谷物,牛肉可補充人體需要的蛋白質。這份早餐看似簡單,卻蘊含著五色五味入五臟的深刻含義。“午餐和晚餐,谷物、肉和蛋都要攝入,不能挑食。”

除了一日三餐,王老還非常看重“藥食同源”,他建議,日常補益身體不妨吃些膏方。王老不僅自己研究了大半輩子膏方,而且自己一直有四季服用膏方的習慣。用他的話來說,“養生在食,食膏方而補四季”。
很多人以為,膏方只能冬季吃,其實膏方一年四季都可以服用,而王老自己也是這樣實踐的。“膏方又稱膏滋藥、藥膏等,是中醫傳統的強身、祛病、養生之法。每逢秋冬季節,膏方就成為坊間的熱門話題,到醫院要求開膏方的人也明顯增多。但從這幾年的情況來看,夏季服膏方也漸漸得到普及。夏季服用膏方也很有講究,陰虛內熱的人一般須以清補為主,特別要顧護好脾胃。陽虛的人在夏季服用膏方也是非常適時的。”
王老說,因為他的體質比較平和,沒有明顯的陰陽失衡,所以他服用的膏方并非以治療為目的,而是以養生為目的,方子也主要以平為補,而這樣的立方原則很適合普通的需要補益養生的健康人群。王老還提醒,很多老百姓對自己的體質不甚了解,往往會出現亂進補的情況。亂進補一般會有兩種結果:一則身體健康,進補不吸收,反而是一種浪費;二則補得不得法,滋膩的東西吃多了,導致脾胃功能下降、吃飯胃口不好或者腹瀉。
都說“食動兩平衡”。王老除了在飲食方面很注意,也重視運動養生。然而有意思的是,王老說了句特別耐人尋味的話,他說:“我從不刻意去做體育鍛煉,但我卻每天都在鍛煉。”原來,王老把鍛煉融入日常生活中,將讀書、診病看成思維的鍛煉,將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看成身體的鍛煉,這就是老人家踐行整體觀的具體體現。
王老的學生說:“老師雖然年齡大了,但給患者看病十分認真,思路敏捷,章法清晰,時不時會給學生提問。一上午的門診結束后,學生都感覺疲勞,王老卻仍然精神煥發。”跟隨老師久了,進修醫生、研究生也都紛紛體會到了王老常說的“身心皆用則進,廢則退”“多勞動、勤思考,就是鍛煉身體”的含義。
我們從王老的學生那里得知,王老雖然弟子眾多,但至今仍堅持自己記病史,自己做望聞問切等檢查,他說這樣是對患者的尊重,更是對患者負責。
“我現在除了眼睛不及從前,聽力差一些,全身上下、里里外外都沒有其他的毛病。”說起這些,王老非常自豪。他說,除了飲食、運動,我們要真正達到養生的目的,改變日常的生活作息才是最關鍵的。“畢竟現在很多的疾病都屬于‘生活方式病的范疇,而要改善或者杜絕這類問題,遵從自然規律是最好的養生方式。”
王老對作息規律的解讀是符合中醫“天人相應”規律的,王老還特別強調,中醫認為的健康,指的是身心健康,從這點來說,擁有開闊的胸懷至關重要。 《黃帝內經》中有句話:“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這就是養生的要訣。也就是說,日常生活要效法自然界寒暑往來的陰陽變化規律。人在春夏季節要順應自然界的規律調養陽氣,在秋冬季節要順應自然界收藏的規律調養陰氣;要適當鍛煉,既不能太過,也不能不及。保持心情愉悅,飲食起居要有規律、有節制,不要過度勞累。”
(編輯? ? 車? ? 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