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師范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12)
一提到德彪西,大家首先就會想到印象主義這個音樂流派。確實,在整個西方音樂史的長河中,德彪西可謂是印象主義的鼻祖,他對音樂的開拓和創新使他成為當時歐洲最具影響力的作曲家之一。因此,他的作品充滿了印象主義音樂的風格特征,今天要研究的這首《月光》就是其最為出名的代表作之一。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當時的歐洲各種內部社會矛盾不斷激化,各種新的藝術思潮和流派形成萌芽并逐步發展,而“印象主義”這個詞就在此時誕生了。它最早是用于形容一些法國畫家的流派,他們放棄了浪漫派繪畫傳統中的宏大主題和程式化的因素,強調戶外寫生和表現客觀物體瞬間的光色變化給人帶來的第一印象。后來這個詞就被借用到了音樂中,所以在音樂方面,就出現了這個重要的流派——印象主義,便是德彪西的音樂。
印象主義的出現,一方面有不同于浪漫主義音樂的創新因素,另一方面在向20世紀現代主義音樂的過渡中起到了橋梁的作用,因此也更多地預示了20世紀音樂的一些特征。由此可見,印象主義的出現和形成并不是偶然,而是順應歷史規律的偉大產物。它旨在追求表現客觀物體在瞬間的光色變化給人帶來的主觀印象,并用恍惚松散的音樂氛圍暗示象征客觀事物。
阿希爾·克勞德·德彪西(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法國人,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歐洲音樂界頗具影響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時也是近代印象主義音樂的鼻祖。
德彪西出生于巴黎附近的一個小鎮,11歲進入巴黎音樂學院,自幼年起即受到印象派藝術的熏陶,在學校時就公開蔑視學院派陳舊而迂腐的教學規則,大膽地彈奏不符合常規的和弦。因此,他在馬斯奈等前輩作曲家開創的法國音樂傳統的影響下,結合了東方音樂,西班牙舞曲和爵士樂的一些特點,將法國印象派藝術手法運用到音樂上,創造出了別具一格的和聲。
德彪西被概括為印象派音樂的代表,他關注音樂的瞬間效果,強調音樂中可以立即感知的因素,因此他更關心和聲與音色這兩個因素以及它們所喚起的情緒和感官的印象。他注重和弦的色彩,而不是和弦之間的關系和功能,所以作品中的和聲不再采用傳統方式,而是避免典型的終止式的出現,使不協和音擺脫了解決的需要。德彪西愛用全音階,這也使得他的音樂表現和情感流露更加細致入微,有一種捉摸不定的獨特魅力。
總的來說,德彪西的音樂風格具有一種游移不定的朦朧韻味和細微的情感變化,這在他的代表作《月光》中有著深刻體現。
鋼琴獨奏曲《月光》創作于1890年,是德彪西早期作品鋼琴組曲《貝加摩組曲》中的第三首。該作品是用復三部曲式寫成的,分為三個部分和尾聲。
第一部分(1—26小節):分為a(1—14小節)、b(15—26小節)兩段。調性是降D大調,9/8拍子。
a段分為兩個樂句,第一樂句(1—8小節),開頭雙手不同音區的大三和弦由弱拍進入,相繼奏出,力度為pp,給人營造出寧靜、飽滿的感覺,緊接著后面的七個小節一直模仿第一小節的音程奏出,旋律也在進行著半音下行,音樂有了撲朔迷離的起伏感,仿佛預示著夜幕逐漸降臨,展現了一個靜謐幽深的夜景。
第二樂句(9—14)是第一句的平行樂句,旋律相似,但和聲更加豐富和濃郁。高音區的三度音程擴展為八度音程,中低音區則由之前的雙音變為了不太諧和的和弦,并在第13小節進行了短暫的變調,使音響更為充實與神秘,預示著月亮的出現。

第一部分
b段(15—26小節),整個b段雙手都變為了豐富多彩且極富張力的和弦,開頭與a段一樣,前五小節旋律為半音下行,力度為pp,節奏也在之前二連音、三連音的基礎上加入了六連音,樂句中大量的不諧和和弦輪流交替,但右手的高音部分始終穿插著主旋律,豐富了樂句的色彩感和神秘感,仿佛描繪了一輪圓月即將升起時四周萬籟俱寂的美麗景象。伴隨著中間五個小節的過渡和逐漸走高的音色,本應到達曲子的高潮部分,但隨之而來的卻是兩個小節漸弱的琶音和弦,使剛剛富有激情的旋律又平靜了下來,給人出其不意的想象,也打破了傳統的創作手法,體現了其創新性。琶音和弦結束在屬功能上,為后面第二部分樂句的出現做鋪墊。
第二部分(27—36小節),這個樂段無論是從織體還是情感上都與第一部分有所區別,整首樂曲也是通過這段走向高潮。此樂段分為三個樂句。
第一樂句(27—36小節),降D大調,整句的右手看似是由沒有旋律的音程組成,但其實高聲部依然是樂段的主旋律,每小節配合左手的分解琶音,再加上踏板的運用,使其聲部分明的基礎上增添了旋律的連貫性和流動性。強弱力度的變化使音樂顯得生動活潑,仿佛讓人看到了正在升起的皓月。而和聲中出現的一些變音記號和降三級六和弦,也使和聲色彩更加新穎獨特,增強了音樂的神秘感。
第二樂句(37—42小節)調性變為了E大調,這簡短的六個小節模仿了第一樂句開頭的旋律和節奏,但音色更高,力度也更強,音樂在此時被推到了高潮,但隨之又迅速恢復平靜,這樣的起伏感仿佛描述了月亮升起時忽明忽暗、飄渺不定的朦朧感。結尾處右手雙音的下行和左手伴奏織體的改變引出了第三樂句。
第三樂句(43—50小節),調性又轉回了降D大調,但音樂出現了新的織體和旋律。這一樂句的前四小節主旋律由高聲部轉換到了中聲部,而左手的低音聲部變得堅定而平穩,為聽眾描述了月亮高掛星空、光灑大地的優美畫面。后四小節主旋律又回到了高聲部,并且運用了之前的音樂材料,力度也隨之減弱,為第三部分的再現做準備。
第三部分為緊縮再現(5—65小節),變化再現了第一部分中的a樂段。開頭的力度記號為ppp,比之前更弱,在彈奏時可以使用弱音踏板。高八度的音區使音色更加空靈,富有韻味。速度和樂思都與之前一樣,很好的展現了首尾呼應的特點,使音樂具有完整性。但與第一部分不同的是,和聲色彩更加鮮明,在平靜的基礎上又增添了層次感。
尾聲(66—72小節),材料與第二部分相似,減慢和減弱的結尾給人意猶未盡的遐想。最后結束在降D大調主和弦上,柔和的琶音給人余音縈繞之感,將全曲結束在難以忘懷的意境之中。仿佛夜深人靜,一切聲響在月色的籠罩中慢慢消逝。
由此可見,這首《月光》雖然篇幅不長,結構也不復雜,但是每一句旋律都頗有意境,給人一種浮想聯翩、神秘朦朧的感覺。整個樂曲不論是和聲色彩還是表情記號都比較豐富,因此每個和聲織體都要細細推敲,才能體會出該曲細膩柔美、層次鮮明的抒情特征。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德彪西是印象主義的核心與標志,他通過音樂向世人展示了一個朦朧細膩的印象主義風格,他的音樂流傳至今,影響深遠,使學者們對印象主義音樂有了更深的了解和體會。這首《月光》鋼琴曲雖然篇幅不長卻層次分明、富有意境,音樂風格朦朧、典雅又具有詩意,無論是音樂風格還是美學特征都值得仔細推敲和研究。它的問世,為印象主義增添了更加亮麗的色彩,可謂將印象主義音樂推向了一個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