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愛萍 南昌工程學院
近年來,“課程思政”理念已經在高校教育界引起了廣泛而又深入的思考。為更好地推進“課程思政”走進課堂,作為會計專業課教師應在專業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充分發揮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作用,使專業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培養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為社會培養德才兼備的會計人員。
高校會計專業主要是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高級專業人才,這種人才不僅要具有扎實的會計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踐操作技能,而且還應具備良好的會計職業道德。如何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讓學生畢業后更好地服務社會已經成為我國現階段教育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實行全方位的思政教育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
專業課程教學是高校培養人才的核心環節。充分挖掘會計專業課程中的思政教育資源,將育人功能依托會計學科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的積蘊,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融于相關的會計專業知識傳授,實現專業知識傳授與三觀教育的雙重功能,從而擺脫專業課程單向灌輸專業知識的傳統教育方式,增進了專業教學內容的知識性以及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形成更為科學、系統的教育體系,實現了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的“協同效應”。
高校教育中專業教師大多注重專業知識的傳授,少有教師重視課程思政教育,思政教育意識相對淡薄。會計專業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高校培養的會計學生將走向企事業等單位的重要財會崗位,他們會有更多機會面臨各種經濟利益的誘惑,這就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會計職業道德,能夠抵制誘惑,在工作中做到堅持會計原則、不做假賬。高校部分教師思政教育意識比較淡薄,他們更多關注教學和科研工作,忙于提高業績與職稱晉升,沒花時間去學習先進的政治理念,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在教學中只重視專業知識,忽視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沒能充分把握好專業課堂這個教育“渠道”。
高校在校學生都是“95 后”甚至“00后”,正處于心理全面發展時期,個性比較突出。大部分學生通過努力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術水平,滿足用人單位的實際崗位需求,他們只注重會計專業知識與實踐操作技能的掌握,忽視自身會計職業道德的學習。很多學生認為會計職業道德的教育只是走個過場,認為只要把專業知識學到位了就能夠做好會計工作,對會計職業道德的學習抱著應付考試的心態。
目前高校的會計專業課和思政課之間基本上沒有聯系,專業課只講授會計專業知識,思政課只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兩者完全分離。一方面,會計專業課教學內容多,教學任務重,多數教師只集中于講授會計核算處理方面的相關內容,更多地關注專業知識的傳授和輸出,這與課程安排的時間較少、教學任務緊湊有一定關系。另一方面,雖然高校都會設立單獨的思政課,但是其作為一門通識課,不具備專業的針對性,思政課沒有針對會計專業學生的特點進行思政教育;而且這類思政課程,大多集中在大一、大二教學階段,而不是貫穿于整個高校教育的始終,這種教育方式使得學生在大三大四的專業教育中沒有思政教育。如果專業課程能夠實行課程思政,就很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
會計專業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大部分課堂時間是與專業課教師一起度過的。作為會計專業的主體教師,承擔思政教育責任義不容辭。專業教師自身的道德修養對學生的影響既廣泛又深入,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會間接或直接影響學生“三觀”的養成。作為專業教師,首先要加強自身思想政治學習,深刻理解并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精神,樹立思政教育理念。不僅要具備會計專業知識,更要定期學習更新財經法律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素養,做到為人師表、言傳身教,用實際行動感召學生。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會計專業的專業技能,更要深挖課程思政資源,注重學生價值取向的引導,實現“專業發展教育”和“成長教育”的有機統一,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思想價值的升華。
思政教學內容相對專業教學內容來說,學生的關注度不夠高。采用傳統說教方法,容易引起學生的抵觸情緒。在教學方法上,充分運用現代信息化手段,采用案例分析、課堂討論等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通過實際案例講解與分析,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和學習,引導學生學習誠實守信的價值觀,形成良好的價值導向。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改變了高校的教育方式。網絡實時便捷的特點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臺。根據會計專業的特點,可以為學生搭建課堂教育平臺、實踐教育平臺、網絡教育平臺等多方位的教育平臺。在課堂教學中由專業教師適時地融入思政教育。在實踐教育中,教師通過提供企事業單位的實訓資料,讓學生在實際的會計處理中逐漸感受“誠實守信,不做假賬”的重要性,從而提升自己的職業素養。理論與實踐教育之外,還可以通過網教平臺,如在線課堂、慕課、微課等教育方式,擴充學生思政學習的廣度與深度,進一步鞏固思政教育成效。
社會發展需要高素質的人才,將思政教育理念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中,充實教學內容,優化教育手段,最大限度地發揮會計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優秀的會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