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恒
伊川縣人民醫院,河南 伊川 471000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是指冠狀動脈病變合并冠狀動脈狹窄、堵塞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肌細胞血供急速降低或中斷造成心肌缺氧、壞死[1],同時也會增加血小板活性,進一步惡化病情。對于此類患者,需立即重建心肌血運系統、行心肌再灌注,而靜脈藥物溶栓是臨床治療STEMI 最為便捷、有效的措施[2]。但也有研究表明,尿激酶溶栓的冠狀動脈再通率并不高,需要結合抗血小板治療才能獲得更好的療效[3]。本研究對102 例STEMI 患者尿激酶靜脈溶栓后分別采用比伐蘆定和替羅非班治療,旨在比較兩組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凝血活酶時間(APTT)和預后情況,為STEMI 的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 年6 月—2020 年7 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STEMI 患者102 例,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53 例和對照組 49 例。觀察組:男33例,女20 例;年齡22~75 歲,平均(50.64±6.81)歲;發病時間0.5~6.5 h,平均(4.04±1.27)h;梗阻類型:廣泛性梗死22 例,復合壁梗死10 例,下壁梗死21 例。對照組:男30 例,女19 例;年齡25~75 歲,平均(52.00±6.20)歲;發病時間1.0~6.0 h,平均(4.30±1.00)h;梗阻類型:廣泛性梗死20 例,復合壁梗死10 例,下壁梗死19 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發病時間、梗阻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1)納入標準:①經檢查,屬于STEMI,胸痛癥狀持續時間超過0.5 h,鄰近導聯ST 段增高;②發病時間在12 h 以內;③無法進行直接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④尿激酶靜脈溶栓后并未采用其他治療措施或藥物治療;④本人及其家屬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者;②合并神經系統或免疫系統疾病者;③中途退出研究,或是不能完全配合治療者;④屬于NSTEMI 者;⑤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
1.3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尿激酶溶栓治療和常規藥物支持,包括阿司匹林、肝素、利尿劑等,對呼吸困難者行吸氧干預。觀察組:采用比伐蘆定治療。先行注射用比伐蘆定(SciClone Pharmaceuticals Pty Ltd,醫藥準字H20190031,規格:0.25 g)0.75 mg/kg,靜脈推注;再行1.75 mg/(kg·h)比伐蘆定注射泵靜脈注射4 h;最后行0.20 mg/(kg·h)靜脈注射16 h。對照組:采用替羅非班治療。先行鹽酸替羅非班注射液(Correvio Australia Pty Ltd,醫藥 準 字H20150589,規 格:50 mL∶12.5 mg)0.40 μg/(kg·min)注射泵靜脈注射,時間為30 min;再行0.10 μg/(kg·min)替羅非班注射泵靜脈注射48 h。
1.4 觀察指標(1)血小板最大聚集率、APTT。治療前后,采集兩組患者外周靜脈血10 mL,用兩個試管分裝;采用致聚劑(5 μmol/LADP)測定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另一血液樣本采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測定APTT。(2)不良事件發生情況。主要包括心源性猝死、再發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心率失常、不良事件總發生率。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 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兩組間行獨立t檢驗,治療前后行配對t檢驗。檢驗水準為α=0.05。
2.1 兩組治療前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APTT 比較治療前,兩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APTT 均無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均有降低(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APTT 均有上升(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清激素水平比較()

表1 兩組血清激素水平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2 兩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不良事件總發生率為7.55%,小于對照組的12.2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例(%)
STEMI 的發病機制是冠狀動脈狹窄患者發生了粥樣硬化破裂,導致心肌細胞供血中斷而壞死。雖然PCI 是治療STEM 的首選,但對于不具備PCI 醫療機構收治的急性STEM 患者而言,具有簡便、經濟、易操作等特點的尿激酶靜脈溶栓的應用更加廣泛[4]。機體血栓的主要成分是纖維蛋白,尿激酶是一種能夠催化裂解纖溶酶原的酶蛋白,同時也能溶解血液中的纖維蛋白原、凝血因子等,提高具有誘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ADP 酶的活性,是臨床中常用的一種溶栓試劑[5]。然而研究表明,即使是配合阿司匹林等藥物尿激酶溶栓的血管再通率也僅僅在60%左右,并不能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改善尿激酶溶栓預后情況,對于STEMI 患者而言十分重要。
本研究對STEMI 患者尿激酶靜脈溶栓后分別應用比伐蘆定和替羅非班治療,結果發現應用比伐蘆定的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血小板聚集率較應用替羅非班治療的對照組顯著降低,同時APTT 顯著增加,說明比伐蘆定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聚集的效能更強。這可能是因為替羅非班通過抑制P-選擇素以達到凝血效用,促使患者冠狀動脈內皮細胞攝取一氧化氮,實現梗死區域組織的再灌注,同時也能抑制炎癥因子作用以緩解炎癥[6]。而比伐蘆定是一種直接抗血酶抑制劑,起效更快,同時具有抗凝可逆、短暫的特點,其主要作用機制是通過酶解比伐蘆定肽鍵來恢復凝血酶生物活性,同時能夠抑制血小板表面蛋白酶激活受體[7],又因其半衰期短,所以停藥后患者可快速恢復凝血功能[8]。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患者心源性休克、心率失常等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預后情況更好。李微等[9]的研究也顯示,比伐蘆定具有快速抗凝功效,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更低,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對STEMI 患者尿激酶靜脈溶栓后采用比伐蘆定治療,能夠顯著降低患者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延長凝血時間,改善預后,效果優于替羅非班,臨床可根據實際情況擇優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