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姿 南開大學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中小企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并逐漸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小企業是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穩定社會、發展經濟、推動創新的基礎力量,是構成市場經濟主體中數量最大、最具活力的企業群體[1]。但長期以來,融資難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無論是發展規模還是發展速度都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雖然各級政府、部門一直在努力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該問題,但效果并不顯著。本文將簡要分析目前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面臨的困境及主要原因,并針對這些原因給出相應對策。
中小企業的融資方法,按資金來源可以分為內源融資和外源融資,外源融資又分為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直接融資包括發行股票或企業債券等,間接融資包括銀行貸款、民間資本貸款等。內源融資資金量少、籌資速度慢,對于滿足企業資金需求作用甚微;發行債券和發型股票對公司凈資產規模、負債情況以及公司收益狀況等要求都很高,大部分中小企業不具備融資條件;而民間資本貸款利率是銀行貸款的幾倍甚至更高,成本高而且缺乏規范性和法律保障。所以,當前大部分中小企業主要的融資渠道還是銀行貸款。
據統計,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的平均不良貸款率比商業隱含貸款的平均不良貸款率高出20%左右[2]??梢娿y行對中小企業惜貸不是沒有原因的。中小企業貸款對于銀行而言業務風險高,因而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表現的積極性不高[3]。
首先,企業自身實力差,抗風險能力弱。我國大部分中小企業都偏于勞動密集型企業,生產技術落后,生產成果科技含量低,在產品市場沒有競爭力;企業自身規模小、投入資金少,遇到問題抗風險能力弱,絲毫給不到銀行放貸的信心;
其次,企業管理過程不規范,財務制度不完善。大部分中小企業管理粗放、不規范,財務制度和組織過程資產管理制度不完善,企業生產經營數據、財務報表等資料不完全或者顆粒度不夠;另一方面,有些中小企業為了避稅,財務報表并不是原始數據。不完全、不詳細、不真實的數據提供給銀行,銀行根本無法準確分析企業的償債能力及盈利狀況,因此無法向這些企業提供貸款;
最后,企業信息不透明,公開程度低。中小企業普遍存在的現象就是企業信息公開程度過低,投資者無法看到企業的實際經營狀況,進而增加了投資風險。同樣銀行或擔保機構在分析企業經營狀況及財務情況時也受到了限制,加大了融資難度。
首先,銀行在放貸前收到的申貸中小企業信用情況數據及企業財務數據都是由企業提供,過于內部化,銀行無法完全確定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實性。
其次,銀行對企業獲得融資后資金的流向難以管理和把控,銀行對企業融資款項的經營范圍有要求,但企業最終的使用途徑銀行卻無法有效監控。
再次,銀行對融資后企業的實際盈利能力也無法準確了解,大部分也只能通過企業提供的數據進行分析,還是相同問題,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本身也是有待考究,以此為依據推測出來的結果可信度并不高。
在銀行與中小企業之間借貸關系中,企業是掌握信息更多的一方,作為融資者,為順利拿到款項,很有可能會引致逆向選擇,讓銀行承擔過高的風險。所以銀行從自己利益角度出發,向中小企業放貸的意愿不高,致使中小企業通過銀行獲得資金的方式變得更加困難。
中小企業向商業銀行申請貸款的兩種常見形式:企業抵押貸款和企業擔保貸款。企業抵押貸款,銀行一般要求貸款企業的抵押物是廠房、大型設備等固定資產,然而中小企業的特點就是資產少、規模小,可用作抵押標的物的資產很少,所以大部分中小企業以抵押來融資的方法都難以成功;企業擔保貸款,有些擔保公司對需要擔保的企業審查非常嚴格,很多中小企業由于自身信用不達標無法得到擔保;另外,銀行對擔保企業也會嚴格審查,很多擔保公司自身的擔保實力得不到銀行認可,中小企業還是得不到有效的擔保,這也致使中小企業無法通過銀行貸款融資。
總結來看,導致中小企業融資難度大成本高的主要原因:企業管理能力差、實力不達標;中小企業信用風險高,銀行識別優質中小企業成本高;資本市場抵押擔保機制不夠完善。
首先,融資困難的中小企業應重新審視企業自身問題,提升公司管理層管理能力,規范企業內部生產及經營流程,制定完善的組織過程資產管理制度,提高生產、經營數據質量及準確性,確保融資時可以向銀行和信用評價機構提供可靠、完備的數據材料。其次,企業應提升公司產品、服務等成果的質量及科技含量,提高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公司管理層應多學習行業內先進技術,通過技術應用,提高公司生產能力,進而整體提升公司自身實力。最后,企業應加大信息披露程度,讓投資者或者銀行更多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及盈利情況,減小融資難度,同時也可以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讓企業做到越來越好。
為了削弱銀行與中小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當務之急就是加快中小企業信用信息平臺的建設。全國信用體系是以各地方的信用體系為支撐的,所以可以從地方信息體系建設著手。目前來看,我國社會信用體系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只有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初步建立起一些征信機構,可見信用信息平臺建設的難度之大。地方政府應發揮其重要性,聯合當地其他經濟管理部門,如財政部、計劃委員會、經濟委員會、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稅務總局等,共同建設當地中小企業信用信息平臺。首先實現地方性信用信息橫向跨職能部門和縱向跨級層的共享,再由國家政府統籌,解決目前存在的一些地方性保護屏障問題,實現全國全網信用信息共享。銀行可以從中小企業信息平臺上獲取融資企業的綜合信用狀況,操作簡單,數據全面真實且可靠,從而信用良好的中小企業獲得銀行貸款難度及成本大大降低,獲得率大程度提高。
目前我國的信用評估機構還處于自身發展的初級階段,因而信用評價結果的社會公信度并不高。只有提高信用評估機構的專業性、科學性,才能提升信用評估服務的質量及在公眾心中的認可度。政府和經濟部門應組織培養一批高道德水準、高專業性的信用評估人才,由他們組建成團隊在金融市場上開展專業化信用征信服務,由政府發展的專業性機構,銀行必然信任,由他們對中小企業作的信用評價結果銀行等金融機構可以直接使用,對提高中小企業融資效率和成功率有很大幫助。
信用評估應該是客觀的、公正的科學評價,不能憑主觀臆斷、“拍腦袋”,更不能走過場[4]。出于對銀行和被評估中小企業負責,也是對信用評價服務行業負責,確保信用評價服務行業健康、規范、有序的發展,應建立健全的征信監管機制,確定監管部門,明確監管職責,保證信用評價指標的科學性及評價過程的公平公正性。只有信用評價過程客觀公平,才能保證接下來中小企業銀行融資交易的公平性。
各級政府及經濟部門應加大信用知識宣傳力度,提高中小企業對信用及其重要性的認識,提高中小企業的信用意識;政府對中小企業實行信用等級分類管理,根據企業信用評價結果的優劣,分成不同信用等級,并進行分級管理,制定合理的獎懲機制,如與金融機構協調,對信用良好的企業開通融資快捷通道或給與定期技術支持等,以此鼓勵企業繼續保持良好信用,相應的對信用等級低的企業進行適度懲罰,以督促企業積極提高信用水平,從而整體提高中小企業的信用狀況。大力宣傳及獎懲機制都是為了更好的提高中小企業信用意識,提高企業參與信用積累的積極性,為企業融資打下良好基礎。
當前大部分中小企業都局限于傳統融資渠道,互聯網金融自2003年出現以來也有十幾年的發展歷史,它也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了不錯的選擇,如P2P、眾籌等。不過目前互聯網金融監管制度還不完善,實施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如網絡詐騙、暴力催債等,所以企業在選擇融資機構時應提高警惕,選擇信用好、規范靠譜的機構合作。
總之,中小企業融資難題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徹底解決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政府和經濟部門也一直都很關注該問題,2020年1月7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的第十四次會議的首場會議也又一次針對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提出了相應政策。相信在中小企業自身、金融機構及政府多方的努力下,融資困境問題一定會得到有效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