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 路,何家杰,王聆宇,付堂清,李林浦
(航空工業363醫院胃腸胸外科,四川 成都 610041)
食管癌是臨床常見消化道惡性腫瘤,主要由食管鱗狀上皮異常增生所致,患者吞咽食物有哽噎感,進行性咽下困難[1]。手術切除是當前臨床治療早期和中期食管癌的主要方法,隨著腔鏡技術的不斷發展,胸腔鏡食管癌切除術也逐漸在胸外科推廣。但是盡管食管癌切除手術和圍術期護理質量不斷提升,患者術后腫瘤復發轉移的幾率仍不低[2]。及早發現腫瘤復發轉移,對指導醫師采取相關治療、延長患者生存周期具有重要意義,故而了解食管癌患者術后腫瘤復發轉移的危險因素,是防治腫瘤復發轉移的關鍵。微管解聚蛋白(Stathmin)為新型微管解聚蛋白,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C)是特異性淋巴管生成因子,相關研究表明,Stathmin、VEGF-C在腫瘤生長、侵襲和復發轉移中均發揮了重要作用[3,4]。本次研究以我院105例胸腔鏡食管癌切除術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其術后血清Stathmin、VEGF-C表達與復發轉移的相關性,以期為患者術后腫瘤復發轉移的防治提供參考依據。
1.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我院2015年4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105例食管癌患者臨床資料,其中男72例,女33例,年齡41~79歲,平均年齡(60.22±9.18)歲。納入標準:①病理檢查確診為食管癌;②術前TNM分期為Ⅰ~Ⅲ期;③術前影像學檢查顯示未發生遠處轉移;④術前未接受其他手術和放化療。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實質性臟器功能不全;②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③血常規異常;④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⑤臨床資料不全。
1.2方法:術后血清Stathmin、VEGF-C檢測:兩組患者術后1個月進行血清Stathmin、VEGF-C檢測,取其外周靜脈血3mL,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Stathmin、VEGF-C水平。術后隨訪及復發轉移判斷:隨訪時間自患者確診日期至截訪日期(2020年4月15日),每3個月隨訪1次,隨訪方式為電話、門診復查等。術后復發轉移根據患者病史、體格檢查、影像學檢查及病理檢查確定。資料收集:收集所有患者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吸煙史、飲酒史、食管癌家族史、腫瘤位置、病理分期、腫瘤浸潤深度(分為m1、m2、m3和sm1,分別指腫瘤位于上皮內層、浸潤至黏膜固有層、浸潤至黏膜肌層、浸潤至黏膜下層上1/3)[5]、病灶最大直徑、手術時間、術中是否輸血、有無術后并發癥、總住院時間、術后有無輔助放化療。

2.1胸腔鏡食管癌切除術患者術后腫瘤復發轉移情況:105例胸腔鏡食管癌切除術患者中,術后復發轉移者40例,所占比例為38.10%。復發時間為術后3~52個月,中位復發時間為術后18個月。復發部位主要為腹膜轉移15例,其次為血行轉移10例,區域局部復發7例,遠處淋巴結轉移5例,混合復發3例。
2.2復發轉移組和未復發轉移組術后血清Stathmin和VEGF-C水平比較:復發轉移組術后血清Stathmin和VEGF-C水平均顯著高于未復發轉移組(P<0.05),見表1。

表1 復發組和未復發組術后血清Stathmin和VEGF-C水平比較
2.3復發轉移組和未復發轉移組臨床資料比較:復發轉移組病理分期、腫瘤浸潤深度、病灶最大直徑、術后輔助放化療與未復發轉移組存在差異(P<0.05),見表2。
2.4胸腔鏡食管癌切除術患者術后腫瘤復發轉移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將胸腔鏡食管癌切除術患者術后有無腫瘤復發轉移作為因變量,單因素分析中具有統計學差異的因素作為自變量,進行賦值,其中血清Stathmin、VEGF-C水平采用二分法分組,分為Stathmin高水平組(>1.92ng/mL)和Stathmin低水平組(≤1.92ng/mL)、VEGF-C高水平組(≤814.89ng/L)和VEGF-C低水平組(>814.89ng/L),見表3,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病理分期、病灶最大直徑、腫瘤浸潤深度、術后血清Stathmin和VEGF-C水平與胸腔鏡食管癌切除術患者腫瘤復發轉移密切相關(P<0.05),見表4。

表4 早期食管癌ESD術后食管狹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食管癌多見于中老年人群,且男性患者占比高于女性[6]。我國為食管癌高發區,調查顯示,2015年我國食管癌發病率為17.87/10萬,死亡率為13.68/10萬,可見食管癌患者死亡率高[7]。對于早中期食管癌患者,手術切除是其首選治療方法。腔鏡技術在外科中的應用越來越廣,采用胸腔鏡食管癌切除術治療已成為食管癌手術治療的重要術式。然而調查發現,患者術后容易發生復發轉移,這是其治療失敗的主要因素。本次研究中,105例胸腔鏡食管癌切除術患者術后復發轉移者40例,所占比例為38.10%,表明患者術后復發轉移率高。因此確定胸腔鏡食管癌切除術患者術后復發轉移危險因素,對患者預后評估和后期治療方案制定具有重要意義。
Stathmin是近年來在臨床上研究較多的一種微管解聚蛋白,分子量為19kDa,主要存在于細胞漿中,其能夠經磷酸化對自身活性進行調節,以改變細胞內微管系統動力平衡,在細胞周期變化中具有重要作用[8]。研究發現,Stathmin在多種惡性腫瘤組織中均存在過度表達情況[9]。蘇文兵等[10]研究表明,食管鱗癌患者血清Stathmin呈高表達,可能與食管鱗癌發生與發展有關。而體外模型實驗顯示,對Stathmin予以敲除,能夠誘導細胞周期停滯和細胞凋亡,提示Stathmin參與了細胞的增殖生長[11]。此外,腫瘤細胞Stathmin的過度表達也與其侵襲轉移有關,Sela T. Po'uha等[12]研究表明,Stathmin可介導細胞遷移和侵襲,影響神經母細胞瘤細胞遷移。本次研究分析胸腔鏡食管癌切除術后復發轉移組和未復發轉移組術后血清Stathmin水平,顯示復發轉移組術后血清Stathmin水平高于未復發轉移組(P<0.05),提示術后血清Stathmin水平可能與復發轉移相關。
VEGF-C為近年來新發現的一種VEGF家族成員,其能夠特異性結合淋巴管內皮細胞上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3(VEGFR-3),可促進淋巴管生成。多項研究指出,VEGF-C在腫瘤淋巴轉移中具有重要作用。王翡等[13]研究表示,分化型甲狀腺癌組織VEGF-C呈高表達,其可能參與了分化型甲狀腺癌的轉移。馬俊等[14]研究認為,食管鱗癌組織中VEGF-C呈高表達,且與食管鱗癌轉移和復發有關。本次結果中,復發轉移組術后血清VEGF-C水平高于未復發轉移組(P<0.05),提示術后血清VEGF-C水平可能與復發轉移相關。
對復發轉移組和未復發轉移組臨床資料進行比較,發現復發轉移組病理分期、鄰近組織侵犯、術后輔助放化療與未復發轉移組存在差異(P<0.05),提示上述因素與患者術后復發轉移存在一定關聯。進一步對所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進行多因素分析,顯示病理分期、病灶最大直徑、腫瘤浸潤深度是胸腔鏡食管癌切除術患者腫瘤復發轉移的影響因素(P<0.05),與陳傳鳳[15]、彭凱明等[16]研究結果相符。此外本結果還顯示,術后血清Stathmin和VEGF-C水平與胸腔鏡食管癌切除術患者腫瘤復發轉移密切相關(P<0.05),Stathmin和VEGF-C參與了食管癌術后復發轉移,監測患者術后血清Stathmin和VEGF-C水平,對患者預后評估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胸腔鏡食管癌切除術復發轉移患者術后血清Stathmin、VEGF-C水平較高,Stathmin、VEGF-C與復發轉移存在相關性,可將術后血清Stathmin、VEGF-C水平作為患者預后評估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