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龍,王志剛,龔 箭
(遼寧省鐵嶺市中心醫院骨科,遼寧 鐵嶺 112000)
骨質疏松是比較常見的病癥,主要表現為骨量變少,骨組織微結構出現損壞,根據相關的數據統計,該疾病的危害程度正在逐步攀升,目前僅次于心血管疾病。嚴重的話會導致骨折,會對人的身體健康帶來極大的威脅。根據發病原因不同,將其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其中前者更為常見,可以占到90%[1]。現如今,在臨床治療領域,常見的藥物包括口服鈣劑等。唑來膦酸(Zoledronate,ZOD)也是骨質疏松治療中的常見藥物,該藥物能夠表現出比較強的抗骨吸收能力,并且具有不錯的治療效果,得到醫學界的廣泛認可,另外,該藥物使用方便,一年用藥一次能夠有效增強患者的順應性。正是因為上述優勢的存在,該藥物目前已經成為臨床治療中的主流藥品。在本文的研究中,將會針對該藥物對骨質疏松的治療效果以及對骨代謝指標的影響情況進行詳細的探討,具體的內容如下所述。
1.1研究對象:以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160例原發性骨質疏松患者為研究對象,并將簡單隨機分組分成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各80例,對照組男/女=22/58,平均年齡(55.31±9.48)歲,治療組男/女=20/60,平均年齡(56.17±9.23)歲,兩組患者在基本信息上表現出的差別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診斷標準:符合《中國人骨質疏松癥診斷標準專家共識》中的診斷要點。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②且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①甲狀旁腺功能亢進、骨腫瘤等其他因素所致的繼發性骨質疏松者;②入組前近6個月內接受降鈣素、雌激素、維生素D等影響骨代謝的相關藥物治療者;③肝、腎、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者;④合并類風濕性關節炎者;⑤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者;⑥治療期間發生骨折患者;⑦藥物不耐受者
1.2方法:對照組:每天口服鈣爾奇片(惠氏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50029),一次1片,一日1次,治療時長12個月。治療組:在此基礎上,靜脈滴注唑來膦酸(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140218),每年一次。兩組均治療一年。
1.3觀察指標
1.3.1兩組骨痛評分:應用數字疼痛評分法(NRS)評分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骨痛情況進行評定。數字0~10代表程度遞增。0代表無痛,10代表劇烈疼痛。
1.3.2骨密度檢測:通過雙能X線吸收法測定每位患者治療前后骨密度(BMD)值。測量值包括腰椎L1~L4的平均值及左側股骨近端,即股骨大轉子區(Torch)、股骨頸(Neck),Ward’s三角區的骨密度值。
1.3.3骨代謝相關指標的檢測: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骨代謝指標[骨特異性堿性磷酸酶(BALP)、降鈣素(hCT)、骨鈣素(BGP)、β-膠原片段(β-CTX)、尿脫氧吡啶啉(DPD)/肌酐(Cr)比值(DPD/Cr)、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進行檢測。并對治療前后的變化情況進行比較,同時根據指標變化情況對期間出現的不良情況進行評估。

2.1兩組治療前后BMD各指標及骨痛評分比較:對照組和治療組,患者的骨痛評分及骨密度各項指標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01),患者治療前,治療一年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01),且不同組別與時間存在交互作用(P均<0.001)、治療組治療前后的差別與對照組治療前后的差別不同,且治療組變化幅度更大(P均<0.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骨痛評分及BMD比較
2.2兩組血鈣(Ca)、血磷(P)、BALP、BGP治療前后比較:對照組和治療組,患者的血鈣(Ca)、血磷(P)、BGP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前后差異也無統計學意義,且不存在交互作用;對照組和治療組患者的BALP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01),患者治療前,治療一年后,BALP水平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01),且不同組別與時間存在交互作用(P均<0.001)、治療組治療前后的差別與對照組治療前后的差別不同,且治療組變化幅度更大(P均<0.001)。見表2。

表2 兩組血鈣(Ca)血磷(P)BALP BGP治療前后比較
2.3兩組其它骨代謝指標比較:對照組和治療組患者的其它骨代謝指標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01),患者治療前,治療一年后,其它骨代謝指標水平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01),且不同組別與時間存在交互作用(P均<0.001)、治療組治療前后的差別與對照組治療前后的差別不同,且治療組變化幅度更大(P均<0.001)。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其它骨代謝指標比較
2.4不良反應:對照組發生率為7.50%,治療組發生率為8.7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4,經對癥治療后不良反應消失。

表4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比較
從本質上講,唑來膦酸(ZOD)屬于第三代雙磷酸鹽類,在臨床中經常被應用與絕經期婦女骨質疏松的治療之中。相比較而言,其生物利用度方面的優勢更為明顯,半衰期較長,使用簡單,因此能夠有效提升患者的順應性。該藥物在絕經后骨質疏松和惡性腫瘤骨轉移等的治療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2,3]。在該藥物的結構中存在特殊的二氮咪唑雜環,能夠同骨表面直接進行結合,從而促進骨質的形成和積累,從而誘導破骨細胞凋亡[4]。該藥物的使用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的骨轉化速度,增強骨密度,進而提升患者的健康程度,有效防止骨折的出現。經過研究發現,唑來膦酸在臨床中應用之后能夠對骨吸收起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效果。鈣爾奇D片是一種將碳酸鈣同VD3相結合的復合類藥物,其中VD3能夠提升人體對鈣離子的吸收效果,將其同唑來膦酸結合后效果更佳。
研究顯示,唑來膦酸聯合鈣爾奇D治取得了不錯的臨床治療效果,患者的骨痛情況明顯減輕。另外,經過治療之后患者的骨密度相對于對照組出現顯著上升,并且兩組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意義(P<0.05),說明該藥物能夠有效提升患者的鈣吸收效果,提升骨密度。侯圣光等經過研究之后得出[5],對于老年性和絕經性骨質疏松的治療,唑來膦酸能夠表現出同樣優異的效果。在臨床中,通常依靠TRACP-5b和β-CTX對患者的抗骨吸收指標進行測定,根據相關的報道[6]可知,應用唑來膦酸之后患者的β-CTX水平能夠得到有效抑制。在此次研究之中,治療組的TRACP-5b值出現明顯下降,對照組則升高顯著,說該治療方案能夠有效抑制破骨細胞的活性,進而降低骨吸收效果。BGP是一種由成骨細胞合成的非膠原蛋白,該物質不受骨吸收的影響。在此次研究中,兩組患者的BGP均未出現顯著變化,從而說明唑來膦酸對于成骨細胞的影響程度比較輕,根據相關的報道可知,這可能是因為該藥物主要效果是對骨吸收進行抑制有關。另外,此次研究結果還顯示唑來膦酸對于血鈣(Ca)、血磷(P)均未造成明顯的影響。在此次研究中患者出現的不良反應發生概率比較低。
綜上,在臨床中利用唑來膦酸對患者進行治療能夠有效降低其骨痛程度,同時能夠增強患者的骨密度,對骨代謝指標起到改善效果,表現出優異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