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娣 余宛婧 謝 燕
江西省上饒市第五人民醫院骨科,江西上饒 334000
下肢骨折是骨科最常見疾病,下肢骨折內固定術是治療該病常用手術方式,但術后要長期臥床,若術后護理不當會出現壓瘡等并發癥[1]。壓瘡好發于身體受壓和缺乏脂肪保護處,如肩胛骨、骶尾部、股骨隆處、坐骨結節、足跟和枕后等部位。壓瘡的發生不僅延緩康復進程,也降低患者舒適度,引發醫患糾紛。加強骨科術后護理對預防壓瘡發生,促進患者術后康復有重要意義[2-3]。減少身體局部承受壓力是預防壓瘡的關鍵,雖然支撐物使用可降低局部壓力,但患者舒適度也明顯降低。曲線型仰臥護理模式是以改變體位為基礎的壓瘡護理干預手段,廣泛用于臨床壓瘡預防中。基于此,本研究探討其在骨科長期臥床患者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11月~2020年3月江西省上饒市第五人民醫院手術治療的60例下肢骨折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0例。觀察組中,女19例,男11例;年齡22~79歲,平均(45.83±5.56)歲;骨折類型:盆骨骨折10例,股骨骨折10例,尾骨骨折10例。對照組中,女20例,男10例;年齡21~78歲,平均(45.03±5.26)歲;骨折類型:盆骨骨折9例,股骨骨折10例,尾骨骨折11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符合《外科學》[4]中相關診斷標準;簽署知情同意書且配合者。排除標準:器官明顯病變者;中重度骨質疏松者;手術耐受力弱者;開放性或多發性骨折病史者;凝血功能障礙者。
兩組術前1 d 訪視患者,了解其心理狀態,做好疏導,緩解患者心理負擔,提升配合度。行壓瘡風險評估,告知結果后宣教壓瘡產生原因、預防必要性及方法,術中按手術室壓瘡標準預防流程預防壓瘡。
1.3.1 對照組 在上述基礎上實施常規術后護理。巡回護士檢查患者皮膚,記錄在《術中護理記錄單》上。異常者涂抹賽膚潤,并24 h內填報《難免壓瘡上報表》交護理部。告知主管醫生跟蹤處理?;颊咄蜗落佀畨|、泡沫敷料或凝膠墊,定時更換1次/d。設置床頭翻身記錄卡,間隔2 h 輔助翻身或抬臀1次。注重個人衛生,定時更換床品、病號服,保證清潔、干燥、平整。易出汗患者,在后背加止汗巾,家屬每日定時為患者擦洗更衣。指導長期臥床者抬臀運動,3 min/次,15~20次/d。主動肌肉、關節活動及被動肌肉按摩和關節伸屈,直腿抬高30°~60°,平持10~20 s,伸屈髖、膝、踝關節,10~50 下/次,3~4次/d。按摩髖、膝、踝,15 min/次,2次/d,循序漸進增加次數。嚴格交接班,定期用Braden 風險評估,重點觀察高危患者的好發部位。巡回護士術后定時回訪,若手術壓瘡有加重趨勢,護士長牽頭請醫院壓瘡質控組會診,商討治療方案,并追蹤其轉歸情況。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行曲線型仰臥護理模式。測定病床各節段角度,按照適合患者人體生理學角度調整病床各節段,確定曲線仰臥位,緩慢升高背板15°~20°,床頭低角高15°~20°,降低腿部墊凝膠墊10°~15°,臀部處于最低位。調試角度期詢問患者舒適度,保證組織皮膚接觸床墊。交替循環更換直線型仰臥位至曲線型仰臥位/8 h。兩組均干預4 周,結束時評估效果。
①兩組壓瘡發生率的比較:兩組干預4周后按照美國壓瘡咨詢委員會(NPUAP)[5]標準對壓瘡進行分級評估:Ⅰ期有局部指壓不變白紅腫,皮膚完整;Ⅱ期紅粉色創面,無壞死組織的潰瘍或完整后開放/破潰充滿漿液或血漬液體水皰;Ⅲ期全皮膚層缺損可見皮下脂肪,但無骨骼、肌腱或肌肉暴露;有腐肉、但未涉及深部組織;Ⅳ期組織全層缺損全皮膚層缺損伴有骨骼、肌腱或肌肉暴露。②兩組舒適度比較:采用Kolcaba 簡化舒適狀況量表(Kolcaba)[6]評估干預前及干預4周后舒適度,共28個項目,采用1~4 Liker 評分法,總分112分,評分越高,舒適度越高。③臨床指標:比較兩組術后住院時間及醫療費用。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期,觀察組的壓瘡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壓瘡發生率的比較[n(%)]
干預前,兩組的Kolcaba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的Kolcaba 評分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的Kolcaba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Kolcaba 評分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干預前后Kolcaba 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 干預后 干預后 t值 P值觀察組(n=30)對照組(n=30)t值P值48.73±3.38 48.72±3.45 0.011 0.991 75.31±3.69 65.14±3.55 10.879 0.000 29.093 18.168 0.000 0.000
觀察組的術后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醫療費用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臨床指標的比較(±s)

表3 兩組臨床指標的比較(±s)
組別 住院時間(d) 醫療費用(萬元)觀察組(n=30)對照組(n=30)t值P值7.36±1.82 9.31±1.21 4.887 0.000 2.80±0.15 3.20±0.24 7.741 0.000
壓瘡為皮膚或皮下組織由于壓力或壓力聯合剪切力,長期處于受壓及持續缺血、缺氧狀態而出現營養不良,繼而導致組織潰爛、壞死[7-8]。壓瘡帶來的不良影響甚多,不僅延緩患者康復進程,增加住院時間及醫療費用;還引起疼痛,繼發感染,導致皮膚破潰、潰爛,可深達骨骼,嚴重者還可引起敗血癥而危及生命健康。
本研究對患者心理干預,術前取有效工具篩查高危皮膚,風險評估后健康宣教,提升患者認知度及術中配合度,且術中實施手術室壓瘡標準預防流程護理,降低術中壓瘡發生率[9-10]。常規術后壓瘡護理注重術后體位改變,以及必要床上康復訓練,雖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身體局部承受壓力,但對長期臥床患者而言,不具備科學性減壓操作規范,增加患者不舒適度[11-12]。本研究中干預期,觀察組的壓瘡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干預后,兩組的Kolcaba 評分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觀察組的術后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醫療費用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曲線型仰臥護理模式用于骨科長期臥床患者,能降低壓瘡發生率,提升舒適度,縮短住院時間,降低醫療費用,應用效果較好。因為使用曲線型仰臥護理模式,按照人體最舒適人體生理學角度調整病床各節段范圍。保證臀部在最低位,抬高胸部和腿部,而減弱其肩胛骨、骶尾部局部壓力[13-14]。調整期不斷詢問患者,使全身處于最合適狀態,有助于身體接觸病床,也利于減弱局部壓力,降低壓瘡發生率,縮短住院時間,降低醫療費用[15]。
綜上所述,曲線型仰臥護理模式用于骨科長期臥床患者,能降低壓瘡發生率,提升舒適度,縮短住院時間,降低醫療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