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虹 張 秀
早在萊茵報時期, 馬克思就看到了當時資本主義社會財富分配極其不公平的社會現象, 但是囿于他仍然站在黑格爾理性主義的哲學立場上思考問題, 并未能解決令他苦惱的物質利益難題。 在《1844 年政治經濟學手稿》 里, 馬克思才開始從政治經濟學角度去揭示工資理論的欺騙性, 從 “異化勞動” 中去探究無產階級貧困的原因, 并提出解決無產階級的根本路徑是實現真正的共產主義。
國民經濟學家罔顧工人累死、 餓死的事實, 不去直接考察工人同其產品的關系, 而是把工人所獲的報酬當作其被資本家占有的勞動的回扣, 以此來遮蔽資本家把工人當作奴隸來剝削的現實; 不去探討工人貧困的根源, 而是把私有財產當作固有的事實, 企圖從理論上掩飾工人勞動本質的異化。 馬克思揭開了國民經濟學家虛偽的面紗, 指出其骨子里反對工人階級的立場, 批判了國民經濟學荒謬的假設前提和自我矛盾的理論學說。
國民經濟學家把工人當作機器和牲畜, 其目的在于造成社會大多數人的不幸和痛苦。 馬克思發現, 無論社會是處在財富衰落、 財富增進還是財富達到繁榮頂點的狀態下, 工人都是貧困的。 社會財富衰落時, 工人沒有工作也沒有金錢可以買到生存資料, 工人階級處在最痛苦的狀態; 社會財富增進時, 工人也面臨著因為競爭激烈不得不過度勞累而早死的境況; 社會財富達到繁榮頂點的時候, 工人之間的競爭是最大的, 只有一部分工人能夠得到勞動機會從而獲得生存資料, 大部分工人都是痛苦的, 而國民經濟學的目的就是使社會財富增進到繁榮頂點, 這個時候資本家的利益能夠達到最大, 可見國民經濟學極力于創造工人的不幸和貧困。
除此之外, 國民經濟學家堅持的勞動價值規律和工資規律是兩個完全相悖的規律。 首先, 國民經濟學家把勞動價值論作為自己的理論前提, 他們在理論上承認 “勞動是人用來增大自然產品的價值的唯一的東西”①, 但是事實卻是站在勞動之外的資本家支配著工人的勞動。 工人作為勞動的主體, 不但不能支配自己的勞動, 甚至連獲得勞動的機會都要靠競爭才能獲得。 其次, 按照理論, “勞動的全部產品, 本來應該屬于工人”②, 事實卻是工人不能占有自己的產品, 所有的勞動產品都是歸資本家所有, 而工人只能得到微薄的、 僅能使自身和家人能夠勉強活下來的工資, 而工資不過是資本家保證工人不斷運轉并且在供給上不會滅絕的最低成本。因此, 國民經濟學家一方面承認工人的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這一客觀事實, 但另一方面又創造工資規律對資本家剝削壓迫工人的事實進行掩飾, 資本家的立場和工人階級的立場是完全相對立的, 工人在國民經濟學家看來不過是沒有情感的機器和 “抽象的胃”, 是僅僅維持肉體生存的奴隸, 因此工人越勞動越陷入物質和精神的貧窮境地。
國民經濟學家把私有財產看作既有事實, 把勞動、 資本和土地的分離看成早已存在的現象。 因此, 他們不會知道土地同農民的關系、 工資同工人的關系是怎么統一歸屬于資本和勞動的對立關系這一普遍形式, 也不會承認資本是在何種程度上支配和統治工人的, 他們甚至對于這一事實進行掩飾。事實上, 他們早就把資本家的利益當作出發點和落腳點, 把無產階級的貧困當作合理的社會現象。
國民經濟學家同時又是形而上學地看待私有財產的存在的。 他們認為, 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 私有財產是永恒的、 不滅的,他們沒有看到私有財產只是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他們不斷創造新的理論去論證資本家獲得最大財富的可能性, 從而也就論證了無產階級貧窮的合理性。 所以國民階級學其實是一門致力于同時創造屬于少數人的社會財富和多數人的社會貧困的偽科學, 國民經濟學家也不過是資產階級聘請的忠實的辯護士, 他們不可能發現貧困問題產生的根源。
馬克思的 “異化” 思想根源于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 “異化” 思想。 黑格爾首先在哲學領域探討“異化” 這個概念, 他認為, 絕對精神異化為自然界, 最后自然界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又拋棄了異化回到了人自身。 而費爾巴哈認為, 人的本質異化為宗教, 人創造了上帝卻又被自己的創造物所統治。 為了更好地解釋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的本質, 馬克思創造了異化勞動這一概念, 異化勞動是相較于一般勞動而言的。 工人的異化勞動不僅生產出了私有財產的物質形態, 還生產出了資本家與這種私有財產的 “屬于” 與 “被屬于” 的關系, 并且這種關系還反過來維護異化勞動, 私有財產制成為工人階級貧困的制度根源。
馬克思指出, 人類通過對象化勞動改造自然界, 這個過程中 “人把自然界作為勞動對象, 勞動的根本內容是對象化, 即勞動者把自己的本質力量凝聚和體現在作為勞動產品的自然對象身上, 使自然界打上人的活動的印記, 使人的有效的能力變為自然對象的屬性?!雹垡虼嗽谶@個過程中, 自然界給人類提供生產生活的原料來源, 對象化勞動是人類生命活動的體現, 勞動產品是人類本質力量集中的產物。 但是,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 這種對象化勞動卻轉化為異化勞動, 勞動產品成為與工人相對立和敵對的存在物, 并由此導致工人同自己類本質的異化和工人同其他人之間的異化關系。 馬克思通過分析工人異化勞動的四個規定指出, 現實世界中人與自然界、 人與自身、 人與他人都處于普遍的異化關系中, 因此工人的貧困不是偶然現象而是必然的,也不是國民經濟學家所言工人的貧困是是既有事實、 是早已注定的, 實際上工人的貧困是 “從現代勞動本身的本質中產生出來的?!雹?/p>
一方面, 工人同自然界的異化是其貧困的直接原因。 馬克思從 “當前的經濟事實” 開始發問, 為什么整個社會會出現資產階級財富不斷積聚和工人窮死、 餓死這兩種完全相反的現象呢? 為什么工人創造的財富越多, 其自身反而越貧窮呢? 他摒棄“國民經濟學以不考察工人 (即勞動) 同產品的直接關系來掩蓋勞動本質的異化”⑤的做法, 認為要弄清楚這個問題, 首先就要考察工人同其生產出來的勞動產品的關系。
勞動產品是工人本質力量的印證, 它理應是屬于工人階級的。 正是在對自然界進行改造的過程中, 工人從自然界中獲得維持其肉體生存的生活資料和供其生產加工的勞動對象, 從而生產出滿足自己需要的產品。 但是在資本主義制度條件下, 工人與自己生產出來的產品卻處于異化的狀態。 馬克思說, “勞動所生產的對象, 即勞動的產品, 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 作為不依賴于生產者的力量, 同勞動相對立。”⑥因此, “工人在勞動中耗費的力量越多, 他親手創造出來反對自身的、 異己的對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強大, 他本身、 他的內部世界就越貧乏, 歸他所有的東西就越少?!雹吖と送约旱漠a品的異化關系導致工人在不斷勞動中陷入更加貧窮的境地。
工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的異化關系其實也是工人同自然界相異化的體現。 工人本來是屬于自然界的一部分, 自然界是人類的 “無機的身體”, 但是現在工人階級卻失去了這個 “無機的身體”, 他們沒有任何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 甚至連開發自然界的工具以及自然界中的原料也不歸他們所有。 因此工人不得不進入工廠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來換取自己生存的生活資料, 他們首先是作為 “工人” 存在得到勞動資料, 其次才能獲得生存資料來維持自己作為 “人” 的肉體生命的存在。 而國民經濟學家和資本家卻只看到了他們作為不斷勞動、 只需付出較小成本的機器而存在的 “工人”, 并且將他們作為地位最低的奴隸和牲畜來看待。 工人既沒有生產資料, 又不能占有自己的勞動成果。
總之, 工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相異化、 同自然界相異化導致工人所創造的財富和自己能夠占有的財富是兩回事。 而隨著資本的積累, 工人生產的產品越多, 表明財富越來越多地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工人在與資本家的較量中也就越加貧困。 因此, 可以說工人同自然界的異化是導致工人貧困的直接原因。
另一方面, 工人的自我異化是其貧困的深層原因。 在進一步考察工人勞動的本質時, 馬克思發現工人與自己的生產活動也處于異化的關系中, 不僅如此, 工人在生產勞動過程中還喪失了自己的類本質, 工人變成只能滿足肉體需求的動物。 在分析工人生產活動的過程中, 馬克思發現, “勞動對工人說來是外在的東西, 也就是說, 不屬于他的本質的東西?!雹喽鴦趧訉τ谌祟悂碚f, 本來是展現其本質力量的活動, 是創造其生命的活動, 人類通過勞動實踐去改造自然界的過程中不僅獲得了生產和生活資料, 又獲得了科學藝術上的精神慰藉。 然而在資本主義制度下, 工人在勞動中感受到的只有痛苦和不幸, 勞動對人來說居然成為一種自我犧牲的活動, 工人在不斷的勞動中體力和智力不是得到發揮而是被抹殺。 究其原因, 是因為工人的勞動不是屬于工人自己的, 勞動對于工人來說是一種異己的、外化的活動, 工人在勞動的時候一直處在自我異化當中。
那么處于自我異化當中的人的本質是什么呢?馬克思指出, 這個時候人同自己的類本質也處于相異化的關系中, 人在異化勞動的過程中喪失了自己作為人的類本質。 人類與動物相區別的最重要的特點就是人類有意識, 因此不是像動物那樣把自身的生命活動與維持自己的肉體生存是融為一體、 不可分開, 人可以自由自在地進行生產活動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但是 “異化勞動把這種關系顛倒過來, 以至人正因為是有意識的存在物, 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動, 自己的本質變成僅僅維持自己生存的手段。”⑨因為工人在異化勞動中與自然是相異化的, 工人無法從自然界中直接獲得可供生產加工的對象, 所以工人不得不在資本家所強制的勞動中獲得生存的基本資料。 這個時候工人的本質淪為動物的本質, 工人的生命活動顯示出動物活動的特點而不是人類活動的特點, 工人在吃、 喝、 性等動物機能中才能感覺到自己的活動是自由的, 而在在勞動中是被迫的、 強制的。
因此, 工人同自己類本質相異化的結果是工人被迫把自己作為 “類” 的自由自在的生命活動變成首要維持自己肉體生存的手段, 而這正是資本家和國民經濟學所希望的。 工人異化成非 “人” 的存在, 工人的勞動異化為維持其肉體的活動, 工人的類本質異化成動物的本質, 工人的窮困正是從工人的這種自我異化中產生出來的。
上面說到, 工人的勞動產品和勞動都不屬于自己, 那么勞動產品和工人的勞動是屬于誰呢? 馬克思指出, “勞動和勞動產品所歸屬的那個異己的存在物, 勞動為之服務和勞動產品供其享受的那個存在物, 只能是人自身?!雹膺@個人就是資本家。 馬克思由工人同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的關系看到人與人之間的普遍的異化關系, 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工人同資本家的異化關系。 正是通過異化勞動, 工人生產出資本家對于自己的產品和生產勞動的占有和支配關系, 工人創造出來的財富成為資本家的私有財產, 并且資產階級還創造了一系列理論和法律去說明自己私有財產的合法化和合理化。 正是私有財產制使得工人的勞動和勞動產品不歸屬于勞動者而是歸屬于不勞動的資本家, 工人階級才喪失了自己創造的一切財富, 所以私有財產制是工人階級貧困的制度根源, 而私有財產對于工人的統治是這種制度的現實表現。
一方面, 私有財產是異化勞動的必然結果。 國內學者對于私有財產和異化勞動的關系爭議頗多。姜海波認為, 勞動的外化和異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外化勞動而非異化勞動才是私有財產的原因,外化勞動就是 “勞動過程本身”?, 只有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外化勞動才表現為異化勞動。 張雷生在承認 “私有財產的物質內容即資本是異化勞動的產物” 的前提下, 認為 “異化勞動促進了私有制的產生, 而私有制一旦產生以后又會不斷地把異化勞動再生產出來, 異化勞動是由資本主義私有制決定的?!?王峰明認為二者是相互作用的關系。 異化勞動生產出私有財產, 同時異化勞動又是借助私有財產來完成的。?
馬克思提出, 可通過工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和勞動過程相異化, 推出工人同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 再進一步推出人同人相異化的結果。 因為工人的異化勞動, 工人創造出大量的社會財富, 但是這個社會財富卻不屬于工人自身, 而是屬于資本家,即工人通過異化勞動生產出屬于資本家的私有財產的物質形態。 同時工人還生產出了資本家對于財產的私有關系, 即資本家對于工人生產出來的產品存在占有關系, 并開始形成私有財產制度, 資本家又開始維護這種異化勞動, 二者之間的關系變成相互作用的關系。
另一方面, 私有財產對工人的統治。 由于《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的筆記本Ⅱ僅存4 頁,即從第40 頁到第43 頁, 前面大部分都已經遺失了, 因此對于馬克思原本要闡述的完整思想無法進行仔細地考量。 本文參考聶錦芳教授根據現在能夠看到的筆記本Ⅰ、 Ⅱ、 Ⅲ的線索勾勒出來的筆記本Ⅱ的基本思路框架, 認為馬克思在考察私有財產的關系的時候是圍繞著勞動和資本的統一、 對立以及他們同各自的對立三點展開的。 這其中, 私有財產最先表現為地產、 工業資本和勞動幾種形式, 而隨著農民轉化為雇傭工人, 地主轉化為資本家, 以貨幣為表現形式的工業資本就成為了最普遍的私有財產的形式。 這時, 整個資本主義社會日益分化為工人和資本家兩大階級, 兩大階級的對立具體表現在勞動和資本的對立上, 私有財產對人的統治也體現在資本對于勞動的統治上, 并且由于資本力量的強大, 處于弱勢地位的工人階級在與資本家的較量中處于愈加貧困的狀態。
首先, 勞動同自身處于對立關系中。 正如馬克思所說, “勞動分解為自身和工資。 工人本身是資本、 商品?!?工人只有作為資本而存在的時候才能獲得生存。 也就是說, 工人只有當資本家用工資購買他的勞動的時候, 他才能夠以資本的方式投入到生產當中, 才能夠獲得維持自己生存的費用。 而這個時候, 他在資本家和國民經濟學家眼里也只是作為工人而存在, 因此用來交換他的勞動工資, “不過是維持工人在勞動期間的生活的需要, 而且只限于保持工人后代不致死絕的程度?!?工人在這里是作為非人的 “機器” 存在, 因此資本家只要保持“機器” 在工作期間正常運轉而給予一定的 “潤滑油”, 工人所得的工資是極低的。
其次, 勞動和資本也是相互對立的關系。 根據筆記本Ⅲ的第二個 “補入”, 在馬克思看來, “無產和有產的對立, 只要還沒有把它理解為勞動和資本的對立, 它還是一種無關緊要的對立, 一種沒有從它的能動關系上、 它的內在關系上來理解的對立, 還沒有作為矛盾來理解的對立?!?私有財產包含著勞動和資本的對立, 二者的對立是無產和有產對立的內在體現。 勞動和資本的對立關系構成了作為矛盾形式存在的私有財產, 而這種能動關系也促使了私有財產矛盾的解決。 而工人階級貧困問題的解決其實也包含在勞動和資本對立關系的發展中,即通過共產主義去揚棄勞動的異化特性和資本的私有性, 實現勞動向人本質的回歸和工人對于勞動產品的直接占有。
馬克思通過分析當時的社會事實發現, 工人階級的貧困一方面是其異化勞動的產物, 另一方面,異化勞動生產的私有財產形成制度以后, 又以各種手段來維護工人階級的貧困, 并成為工人階級貧困的根源。 馬克思指出, 要通過共產主義路徑實現對貧困問題的揚棄, 但是他認為, 早期共產主義并沒有認識到私有財產的積極意義, 也沒有真正理解人的本質, 因此是 “粗陋的” “尚未完成的” 共產主義。 馬克思提出, 真正的共產主義是積極揚棄私有財產和實現人的本性的復歸, 是對工人階級物質貧困和精神貧困的雙重解決。
早期共產主義主要包括兩種形式, 即 “粗陋的共產主義” 和希望通過政治制度變革實現的共產主義, 因為對于私有財產的意義和人的本質認識不清, 二者都未能實現對于私有財產的積極揚棄。
“粗陋的共產主義” 實際上是出于對于財富分配不公的嫉妒而實行的平均主義, 它企圖用私有財產的普遍占有來代替少數人的占有, 實際上還是肯定私有財產關系, 這種占有還是建立在工人自我異化上的分配方式上。 但另一方面, 這種共產主義又十分強調平均, 所以 “它想把不能被所有人作為私有財產占有的一切都消滅”?, 這其實是沒有看到私有財產的積極意義, 是一種向封建社會、 原始社會 “倒退” 的行徑。 其次, 它倡導 “公妻制”, 實際上是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簡單地看作男女關系,這其實是只看到了人的自然本質, 即只把人當作類存在物來看待, 而沒有看到具有復雜的社會關系的人的存在。 因此, 它是 “完全粗陋的和無思想的”?。
早期共產主義的另一種形式是希望通過政治制度的變革實現共產主義, 如蒲魯東的無政府主義。這也并沒有消除工人的異化勞動, 仍然是在私有財產制度下談共產主義, 是不可能真正理解人的本質和全面了解私有財產的意義的。 因此其仍然是一種“尚未完成的” 共產主義。 所以, 要實現共產主義,要從主客體兩個方面去考察, “沒有工人的勞動就沒有對象化的勞動產品, 自然就沒有私有財產, 所以奉行平均主義并不是徹底廢除私有制, 因為它僅僅從客體方面去理解私有制。 至于通過改變政治制度廢除私有制, 持論者顯然沒有認識到交換在社會中把孤立的人聯系在一起, 使人的需要 (盡管以異化的形式) 得到滿足的積極作用?!?
馬克思認為, 真正的共產主義是 “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 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 因此, 它是人向自身、 向社會的 (即人的) 人的復歸, 這種復歸是完全的、 自覺的而且保存了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的?!?這里包含著幾層意思。 首先, 人要通過自己的生命活動即生產實踐活動來實現自我異化的揚棄, 來實現人的類生活、 類本質的回歸, 即只有通過人才能實現物質方面私有財產的消滅和精神方面人的本質的回歸, 才實現了人的真正解放。 其次, 它是向“社會的” 人的復歸, 也就是說, 人不僅僅是自然界中的類存在物, 也是社會存在物, 人與人之間有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 人作為社會人, 不是僅僅滿足于肉體的生存, 也要去追求精神上的豐富, 更要與其他人之間形成和諧互助的關系而不是異化的關系。 再者, 真正的共產主義建立在對資本主義創造的財富的積極利用上, 它肯定私有財產的積極意義, 同時也揚棄了其包含的異化關系和階級屬性,因此, 真正的共產主義是對于私有財產的積極揚棄。
這種共產主義的實現打破了人與自然界、 人與自身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異化關系, 也是對于人作為類存在物和個體存在物的矛盾的解決。 這時異化勞動回歸到人的一般性勞動, 工人生產的產品變成自己和他人的共同財產, 工人實現了真正的解放。
注釋:
①②④⑤⑥⑦⑧⑨⑩?????? 《 馬 克 思 恩 格 斯 全集》 第 42 卷, 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 第 54、 54、 56、93、 91、 91、 93、 96、 99、 111、 105、 105、 118、 118、120 頁。
③ 聶錦芳: 《關于重新研究 “巴黎手稿” 的一個路線圖》, 《馬克思主義與現實》 2013 年第3 期。
? 姜海波: 《私有財產的起源與外化勞動——解讀〈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筆記本Ⅰ》, 《馬克思主義與現實》 2008 年第 1 期。
? 張雷聲: 《馬克思的第一部經濟學著作的手稿——〈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研讀》,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014 年第 9 期。
? 王峰明: 《異化勞動與私有財產——試解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的一個理論難點》, 《馬克思主義與現實》 2013 年第 1 期。
? 張歡: 《〈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中的貧困問題——從異化勞動理論到社會概念》, 《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9 年第 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