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高新聞評論的時度效,是提升主流媒體輿論引導水平和質量的重要一環。本文以“貨拉拉女孩跳車身亡”事件為例,分析主流媒體的新聞評論是如何通過準確把握時度效來有效引導公眾輿論的,期望為主流媒體提升輿論引導水平和質量帶來些許啟示與思考。
關鍵詞:新聞評論;輿論引導;時度效
中圖分類號:G2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1-0127-02
一、引言
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新聞輿論工作要“從時度效著力,體現時度效要求”。這對新媒體語境下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已有文獻中,關于新聞評論輿論引導功能的探討主要分為兩類:一類聚焦網絡新聞評論。例如石礪寒對“江歌案”等熱點事件的網絡新聞評論進行分析,指出媒體可以借助意見領袖和網絡評論的交互性來進行輿論引導[1];又如畢銘瑤認為,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發揮網絡管理者的監督作用和加強對網民的教育工作是提升網絡新聞評論輿論引導作用的具體措施[2]。這類研究所探討的新聞評論來源較為豐富,既包括主流媒體、自媒體,也包括網民。另一類聚焦主流媒體。例如朱迪對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主流媒體發表的新聞評論進行分析,指出善用“微評”發聲、豐富報道手段和打造評論品牌效應是主流媒體提升輿論引導作用的方法[3];曹天靜以《主播說聯播》節目為個案,探究了主流媒體新聞評論的發展策略[4]。這類研究或從某個重大事件出發,或以某個主流媒體的媒介產品為個案切入。總體而言,基于新聞評論的時度效,分析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功能的研究較為少見。但實際上,提高新聞評論的時度效,對提升主流媒體輿論引導水平和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值得業界關注和思考。
2021年2月6日,一則“23歲女子從貨拉拉副駕駛位跳車身亡”的消息在網絡上流傳開來,公眾紛紛把矛頭指向涉事司機周某春和貨拉拉公司;2月21日,貨拉拉發文稱平臺正在積極配合警方調查;2月23日,周某春因涉嫌過失致人死亡罪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2月24日,貨拉拉在微博平臺公開致歉,并發布了一系列安全整改措施;3月3日,長沙警方公布了案件細節——女孩因服務費用與司機發聲爭執,在司機多次偏航的情況下選擇跳車。這一事件引發了媒體和公眾的廣泛關注,輿論場呈現出多元化的聲音。在這一事件中,主流媒體發布的新聞評論很好地體現了時度效,有效地引導了公眾輿論,發揮了強大的輿論引導功能。本文從新聞評論的時度效切入,探討“貨拉拉女孩跳車身亡”事件中,主流媒體是如何進行輿論引導的。
二、“貨拉拉女孩跳車身亡”事件相關新聞評論中體現的時度效
(一)時:迅速占領輿論制高點,及時廓清謬誤
“時”,指輿論引導的時間、時機。對主流媒體而言,面對熱點輿情,應迅速出擊,搶占第一落點。只有及時廓清謬誤、凈化輿論,才能有效發揮輿論引導功能。在“貨拉拉女孩跳車身亡”事件中,主流媒體迅速發聲、及時糾偏,有效引導了公眾輿論。
一方面,先聲奪人,占領輿論制高點。新聞評論力爭第一時間介入、發布。在“貨拉拉女孩跳車身亡”事件中,主流媒體的新聞評論第一時間介入輿論場,贏得了主動權。2月24日上午,貨拉拉首次公開致歉,承認了平臺存在的安全漏洞。隨后幾小時內,包括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新聞在內的多家主流媒體迅速發聲,指出該平臺存在安全監管漏洞,并進一步延伸至整個網約車行業,乃至整個互聯網新業態的安全責任問題。在主流媒體紛紛發聲之后,公眾輿論發生了轉向,人們從司機和受害女孩誰是誰非的爭執中跳脫出來,轉而思考以貨拉拉為代表的互聯網新業態在野蠻生長中存在的安全隱患。由此可見,主流媒體的第一時間發聲,在輿論場注入了一股強勁的力量,有效地引導了公眾輿論。
另一方面,及時廓清謬誤,凈化輿論。在如今這個相對開放的輿論環境中,一些造謠者、炒作者不斷在網絡平臺上興風作浪。新聞評論想要發揮輿論引導功能,就必須時刻把握輿情動態,及時廓清謬誤。在“貨拉拉女孩跳車身亡”事件中,主流媒體的新聞評論及時地凈化了公眾輿論。3月3日警方通報案件細節之后,網絡輿論場中出現了指責女孩過于小氣,只顧自己省錢卻不考慮司機辛苦之類聲音。央視新聞對此立即發表評論,直斥這種觀點混淆視聽:“如果被害人和平臺之間沒有必須請司機幫忙搬運的約定,那么被害人自己搬運無可非議……這絕不是司機惡語相向,甚至眼看悲劇即將發生卻不做任何避免努力的理由。”又如事件發展后期,一些自媒體和部分網友對受害女孩的個人信息進行人肉搜索,依靠碎片化的信息捏造受害女孩的職業身份。北京日報立刻針對這種現象發表評論,怒斥這種行為無情且荒謬:“來源不明的截圖、似是而非的推理,讓一些網友腦補出了一個‘憑借關系上位,在騙子公司釣魚,為躲仇家而意外身亡’的離奇故事。于是乎,一幫人跟著大呼‘反轉’,‘報應’云云。”嚴厲地批評了造謠者亂帶節奏、看客們無腦跟風。這兩篇新聞評論,有力駁斥了輿論場中一些荒唐、跑偏的聲音。正因為主流媒體對輿情動態的準確把握和及時糾偏,公眾輿論才得以凈化。
(二)度:持續跟進事件,適度發聲
“度”,指輿論引導的力度、分寸。新聞評論想要發揮較強的輿論引導功能,把握好度,至關重要。一方面,主流媒體的報道力度應與事件本身的特性相契合;另一方面,主流媒體在發表觀點時應把握好尺度。在“貨拉拉女孩跳車身亡”事件中,主流媒體在報道力度和觀點尺度上把握得較為恰當,凸顯了新聞評論的引導性。
一方面,主流媒體的新聞評論體現出較強的同步性,恰當地把握了報道節奏。2月24日貨拉拉首次公開道歉后,主流媒體迅速發聲表明立場;3月3日警方披露詳細的案件細節、引發網友熱議后,央視新聞于次日發表評論,廓清了輿論場中一些似是而非的聲音;隨后的一周內,一些自媒體深扒受害女孩的個人經歷、對其職業妄加揣測,3月9日北京日報發表評論斥這種行為是“扒糞狂歡”;3月11日貨拉拉上線部分安全措施后,央視財經、新京報的記者在第二天就對這一功能進行了實測,并敏銳地指出了貨拉拉平臺安全整改措施的技術漏洞。總的來說,主流媒體對“貨拉拉女孩跳車身亡”事件發表的新聞評論與事件進程的關鍵節點相同步,這樣的新聞評論節奏能夠持續地為公眾提供理性思考,進而引導輿論。
另一方面,主流媒體新聞評論的觀點在尺度上把握得較為恰當。在“貨拉拉女孩跳車身亡”事件中,一些自媒體感嘆底層人民的生活艱辛,模糊了焦點。相較之下,主流媒體鮮明地表達了觀點:對涉事司機、平臺方和相關監管部門進行了批評。如央視新聞指出“未預見到可能的傷害后果,未采取任何避免措施,這是對司機予以追訴的事實依據”;人民日報稱“不能總是等出了人命才想起來補安全漏洞”;光明網指出“相關監管部門難辭其咎”。這些觀點是公正、明確且恰當的。另外,主流媒體針對以貨拉拉為代表的互聯網新業態的分析是較為客觀、審慎的,就事論事地強調新業態應堅守安全發展的底線,避免了因犀利剖析互聯網新業態發展困局而引發的公眾恐慌,恰當地拿捏了觀點的火候與分寸。
(三)效:回應公眾關切,推動問題解決
“效”,指輿論引導的效果。公眾認不認可、口碑好不好,是評價輿論引導效果最直接、最核心的標準。在“貨拉拉女孩跳車身亡”事件中,主流媒體的新聞評論通過滿足公眾的表達權與監督權,增強了公眾對于傳播內容的認可度和接受度,進而提升了輿論引導的效果。
一方面,主流輿論通過滿足公眾的表達權來提升輿論引導的效果。2月24日貨拉拉首次在微博上公開致歉后,不少網友在評論區留言,批評貨拉拉對平臺安全機制的疏于管理,如“每次整改都是以生命為代價”“為什么不吸取滴滴的教訓,出了事才知道整改”。隨后,多家主流媒體的新聞評論就反映了這一民眾呼聲,如人民日報指出“這樣的悲劇不是第一次發生,相關平臺為何不長記性”。上述發布在社交媒體上的新聞評論,獲得了上千網友的點贊和轉發。顯示了社情民意、反映了民眾呼聲,找準了交流的共鳴點,這樣的新聞評論必然能讓公眾入腦入心。
另一方面,主流輿論通過滿足公眾的監督權來提升輿論引導的效果。2月24日貨拉拉公開致歉后,一些主流媒體在新聞評論中表達了對于警方盡快查清事件真相的敦促。如人民日報稱“案件真相有待深入調查”,央視新聞稱“一個搬家女孩在跳車前到底發生了什么?目前因缺乏錄音無法還原。種種疑團和漏洞,讓貨拉拉的道歉難消公眾不安”。上述觀點字里行間反映著社會公眾對于事實真相的渴望,促使警方盡快查清、公布案件細節。事件發生后,部分主流媒體批評了相關監管部門的缺位。如中紀委評論道“相關部門也要及時明確行業規范,加強立法、嚴格監管”。在主流輿論的監督下,交通運輸局約談了貨拉拉公司相關負責人,并對平臺方安全管理人員的配備、安全管理體系的建立和完善進行了督導。由此可見,這些主流媒體的發聲找準了化解矛盾的切入點,有效促進了政府相關部門主動作為、解決問題,贏得了群眾口碑,進而提升了輿論引導效果。
三、結語
在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提升新聞評論的時度效,對提升主流媒體輿論引導力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在“貨拉拉女孩跳車身亡”事件中,主流媒體的新聞評論較好地把握了輿論引導的時度效,精心選擇評論發聲的時間和時機,恰當拿捏觀點火候與尺度,通過滿足公眾的表達權和監督權,引發共鳴,贏得口碑,有效提升了輿論引導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石礪寒.從熱點新聞看網絡新聞評論的輿論引導作用[J].新聞前哨,2020(07):59-60.
[2] 畢銘瑤.網絡新聞評論的輿論引導作用研究[J].才智,2017(29):226.
[3] 朱迪.新聞評論在重大突發事件中的輿論引導分析——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主流媒體為例[J].新聞知識,2021(01):42-46.
[4] 曹天靜.全媒體時代主流媒體新聞評論發展策略探析——以《主播說聯播》為例[J].今傳媒,2021,29(02):45-47.
作者簡介:韓昊鵬(2000—),男,安徽安慶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數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