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黨報黨臺“立報(臺)之本”,時政報道是最核心的競爭力。長期以來,由于寫作方式固定、語言稍顯生硬,時政報道無法完全適應媒體融合發展的需要。必須樹立融合思維,運用新傳播手段,創新報道內容、體裁、形式等,強化新傳播技術運用,真正做到權威發聲、及時發聲、多形式發聲,讓時政報道盡量貼近受眾的真實生活和情感,讓受眾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黨報黨臺在引領主流思想、弘揚主旋律過程中的“定海神針”作用。
關鍵詞:黨報黨臺;時政報道;全媒體;融合思維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1-0135-03
時政報道在內容和表現形式上較為固化,被稱作黨報黨臺的“立報(臺)之本”,是報紙、廣播電視臺最核心的競爭力。長期以來,由于寫作方式固定、報道形式單一,傳統的時政報道已經無法完全適應“人人都有麥克風”時代的需要,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黨報黨臺的傳播力、引導力和影響力[1]。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特別是移動端媒體的興起,新聞報道的平臺越來越多元。黨報黨臺在堅持守正創新的同時,樹立融合思維,創新時政報道模式,不僅顯得更為迫切,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堅持守正創新,唱響新時代輿論主旋律
在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新聞傳播方式層出不窮,但“內容為王”并不過時,讀者和受眾對優質新聞內容尤其是時政新聞的剛性需求并沒有因此減少。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加強和改進新聞輿論工作提出一系列適應新時代發展的要求,同時也為黨報黨臺提升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與公信力指明了方向。黨報黨臺是黨和人民的喉舌,做好時政新聞報道既是發揮自身傳統優勢的題中之意,也是增強權威性、發揮輿論引導作用的體現。
隨著5G技術的快速發展,社交習慣、傳播方式及受眾都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在這一背景下,如何讓黨報黨臺播發的時政新聞更深入人心,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只有從講政治的高度進一步重視時政新聞報道,在報道的內容、形式、樣態等方面進行創新,不斷提升關注度和吸引力,才能實現輿論主陣地的“守土有責”,更好地鞏固壯大主流思想。
深度報道通常以“深度”見長,具有探究事件真相、引導輿論等特點。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為發揮黨報黨臺在報道有深度方面的優勢,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廣西日報策劃了一系列有深度的大時政文章,派出多路記者,對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走過的地方進行回訪,并推出連版重磅報道。這組報道追隨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立足總書記到訪過的視察點,結合總書記的囑托,看變化、說感受、謀發展,展現了廣西牢記囑托、揚帆奮進的積極作為。隨后,這一系列重磅報道及其H5產品第一時間在報網微端刊發,一經推出就獲得了較高的關注度[2],并被新華社客戶端轉載推薦,閱讀量迅速突破百萬,30多家網站進行轉載,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真正讓時政新聞“活”了起來。
廣西廣播電視臺也及時推出回應總書記殷殷囑托的成就性報道,從經濟建設、高質量發展、擴大開放、生態保護等方面,用講故事的方式,以總書記視察過的點為切入口,以點帶面報道廣西經濟社會發展成效。
為創新時政報道的表達手法,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廣西日報推陳出新,主動適應移動化、可視化傳播趨勢,重點打造極具特色的60個版的大型紀念特刊和60個海外專版、70個版的紀念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型特刊,既體現了時政報道的深度,又使報道賞心悅目,加強了黨報與讀者的互動,增強了受眾的黏性。中宣部《新聞閱評》對該系列報道給出積極肯定,認為報道“有分量、有影響,內容厚重豐富,感情充沛激越,形式多姿多彩”。
廣西廣播電視臺部分地面頻道及時調整版面,全景關注自治區成立60周年系列慶祝活動。如新聞頻道在每天10:00、12:00、15:00三檔的基礎上,增加18:00檔,通過直播連線、現場報道等手段,第一時間滾動播出大慶系列活動的動態消息。晚間收視王牌節目《在線大搜索》《新聞在線》等也將用大篇幅版面,全景展示全區各族人民喜迎自治區成立60周年的感人瞬間、動人故事。期間,還安排播出反映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巨變的五集專題片《壯美廣西》,每天一集,有效營造出喜慶熱烈的節慶氛圍。
2021年4月25日—27日,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到桂林、柳州、南寧等地進行調研。廣西日報、廣西廣播電視臺等省級黨報黨刊積極作為,前期預熱、中期跟進、后期反響,多維度開展采訪報道。廣西日報第一時間刊發總書記在廣西的動態時政報道,并在同一天,用7個版面刊發總書記視察點回訪點滴,連續多天以紀實、反響、故事等形式展現總書記與廣西的故事,展現壯鄉兒女對總書記視察廣西的感激之情。廣西廣播電視臺主頻率綜合廣播4月27日整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節目的權威資源,在當天的《廣西新聞聯播》推出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的動態時政新聞。4月28日《廣西新聞》采用新華社權威稿件。實現及時權威、安全播出。同日,綜合廣播《新聞時刻》節目從8:30《新聞時刻早高峰》開始到18:00《新聞時刻晚高峰》,約每半小時播出報道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的動態新聞,共滾動播出16次,通過持續滾動播出形成報道聲勢,把習近平總書記從國家發展大局對廣西作出的指示要求傳播到八桂大地。同時,綜合廣播組織采編一線人員,沿著總書記考察的足跡,制作播發了一批總書記回訪報道,包括《湘江戰役紀念園:紅色守望賡續共產黨員精神血脈》《毛竹山村:山清水秀生活好 鄉村振興有奔頭》《桂林象鼻山: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提升格調品位》《柳工集團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把創新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小米粉,大產業,柳州市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時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做好螺螄粉特色產業大文章》《牢記總書記囑托,廣西各族人民心手相牽、團結奮進,共畫“同心圓”》等報道,準確傳遞了如何深刻理解把握、堅決貫徹落實總書記關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等重要指示要求,以及總書記為廣西量身定制的發展規劃。
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時政報道要積極順應形勢,推出的新聞產品必須 “講政治”“有深度”“吸引人”,同時要注意塑造自己的新聞品牌,打造精品報紙版面,打造好看、好聽的廣播電視產品。既要保證思想深度和理論高度,打好“深度”牌,也要不斷嘗試運用最先進的移動互聯網技術,適應媒體融合發展趨勢,真正實現權威發聲、及時發聲、新穎發聲,發揮黨報黨臺在引領主流思想,弘揚主旋律過程中的“定海神針”作用。
二、推進深度融合,提高時政報道吸引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全媒體時代,黨報黨臺要占領輿論陣地,讓推出的新聞報道有價值、有意義、能育人,傳統空泛的說教式時政報道模式顯然已不適應當前的輿論生態。
樹立融合發展思維,豐富傳播媒體的形式,利用多種傳播手段,使傳統時政報道深入人心,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話語方式傳遞黨的聲音[3],已成為黨報黨臺提升競爭力、影響力的必然選擇。
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因政治性、政策性、時效性強且與社會大眾關聯度高,而備受關注。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以全國兩會報道為主的大時政新聞報道如果仍然“走老路”,不注重傳播的方式和到達率,不在乎傳播力和受眾的接受度,國家大事、民生大事的傳播力將被大大削弱。從“躍然紙上”“只聞其聲”到“移動指尖”,只有以融合發展思維創新全媒體時代時政報道模式,才能更有力有效地增強全國兩會報道的傳播效果。近年來,在全國兩會新聞報道中,廣西日報采用“中央廚房”模式,統籌報紙、網絡、新聞客戶端等平臺,實現“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全媒體發布”,強化了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其中,廣西云客戶端開設“書記主席今日談”,采用生動有趣的漫畫形式,配上有趣的網絡語言,新穎又精準地傳遞了高層聲音。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廣西廣播電視臺主頻率綜合廣播跨省聯動向總書記匯報黔桂發展情況。廣西綜合廣播與貴州綜合廣播聯合推出融媒體產品《山海之約與你“合拍”——桂黔代表委員兩會“拍一拍”》,以習近平總書記對廣西、貴州兩省的批示、指示精神為命題,采訪桂黔兩省區代表委員,在總書記精神的指引下,共同展望“十四五”趕超跨越的美好前景。兩會期間,“山海之約與你‘合拍’”融媒體系列產品在新聞910官方抖音、微信視頻號、廣西視聽等平臺播發,閱讀量超10萬,并得到了央視頻兩會頻道的推薦。在第一集中,以總書記心系少數民族為主題,關注總書記牽掛的毛南族和苗族,兩地全國人大代表共話脫貧攻堅之后的鄉村振興發展之路;以總書記的關注過的“人民小酒”為切入口,兩地全國政協委員共同探討山貨出海,思考如何讓貴州山貨通過廣西港口走出大山,走向世界。在“三八”婦女節當天,推出特輯,聚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女同胞致以節日的祝賀和美好的祝福,邀請廣西、貴州兩省區女性代表共談女性就業助力鄉村振興發展問題,展現新時代女性風采。
與此同時,每年全國兩會期間,廣西日報、廣西廣播電視臺均在北京設立媒體直播間,專訪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并在多個新媒體客戶端開設“書記市長(廳局長)訪談錄”,采用封面、專題頁、H5結合的方式,設計“書記市長(廳局長)給你打來視頻電話”的創意H5。此外,廣西日報旗下的廣西新聞網采用“微報兩會”形式,依托易于在手機等媒介傳播的形式,植入平面動漫、動畫視頻等新型的新媒體技術,讓受眾從紙質媒體看到影像、聽到聲音,真正實現報道“活”起來、“動”起來。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期間,廣西黨報黨臺也積極發揮新媒體傳播力。廣西廣播電視臺綜合廣播微信、微博、視頻號、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平臺,嚴格按照宣傳要求,第一時間全方位報道總書記視察的相關新聞,包括《習近平赴廣西考察調研》《習近平在柳州考察調研》《習近平在南寧考察》《習近平談湘江戰役:中國革命成功的奧秘就是靠理想信念》《生態漓江讓桂林山水更美》《習近平鼓勵民營企業:放心大膽地去發展》《小米粉大產業——走進柳州螺螄粉生產集聚區》等。通過新媒體音視頻宣傳,全方位報道了總書記視察廣西的金句良言、殷切期望、諄諄囑托。五一期間還陸續推出融媒體特別策劃《五一,沿著總書記的足跡》,選取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時走過的五個點,包括湘江戰役紀念館、漓江、廣西柳工集團、螺螄粉企業、廣西民族博物館等,用這些點最具代表性的外景或生產線圖片,做成鑲嵌有總書記金句的海報,在朋友圈推送,讓大家再次回顧總書記的殷殷寄語,同時受眾能通過海報領略總書記考察點的紅色文化、農村新貌、優美生態、創新發展和多彩民俗。
三、強化技術賦能,助力時政報道高效傳播
為有效應對移動互聯網技術帶來的新挑戰,創新黨報時政報道模式,增強黨報黨臺時政報道傳播效果,是迫在眉睫的現實需要。
5G時代到來,新媒體傳播平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更方便、更快捷的移動媒體加速發展。黨報黨臺特別是地方省級黨報黨臺必須運用好新媒體、新技術,多研究、多開發、多承載新的傳播方式和表現形式,不但要做多媒體融合的“集大成者”,更要做集大成的完美表現者,讓新傳播技術賦能傳播力[4]。一方面,黨報黨臺要時刻跟進傳播方式和傳播技術,提高新信息新技術新傳播手段在時政報道中的應用水平,優化平臺生態,提升時政報道的質量和傳播效率,增強時政報道的影響力和引導力。廣西云融媒體生態系統于2017年建成,按照“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全媒傳播”的原則運行。廣西云融媒體生態系統集納了廣西日報、廣西新聞網以及新聞客戶端等,是一個集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為一體的“新聞+黨建/政務+服務”媒體融合新平臺。截至2021年2月底,廣西日報社各媒體用戶總量達5011萬,各新媒體平臺閱讀總量達194億次,其在求新求變中向媒體融合發展制高點邁進的同時,為時政報道提供了更為高效的平臺。
廣西廣播電視臺也積極搶抓融媒體發展機遇,在原有資源的基礎上,多方整合,建設并推出了最新移動客戶端——“廣西視聽”。這款APP全面覆蓋安卓和蘋果平臺,能夠在手機、電腦等屏幕呈現,根據主題分“推薦”“新聞”“衛視”“精彩”“教育”“東盟”“商城”“掌桂”等多個版塊,下方根據播發平臺,還設計了“首頁”“電臺”“電視”“縣融”等版塊,受眾可以根據內容進行選擇,也可以根據播出平臺進行選擇。目前,“廣西視聽”已承載新聞、廣播電視節目直播、影視點播等精彩內容。目前,這一APP已具備三大功能。第一,頻率頻道實時直播。在“廣西視聽”APP上,用戶可以全天候24小時收聽廣西廣播電視臺所有頻率、所有頻道的節目,等于隨身帶著收音機和電視。同時,該APP還支持點播回放往期內容,在APP下方,點進去就可以觀看。第二,移動直播平臺功能。經過授權后,用戶可以用“廣西視聽”APP發起手機直播,只要有智能手機都可以參與直播,解決了傳統直播設備系統復雜、直播通道數受限的問題。第三,互動功能。注冊用戶在觀看直播、視頻時,可以發彈幕、評論,進行在線即時互動,真正做到事件直播。目前,廣西廣播電視臺正在加快新媒體建設,力爭將“廣西視聽”這一APP打造成大家喜聞樂見、愛不釋手的“口袋全媒體”品牌,實現廣電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一體化發展。
當前,互聯網傳播媒介實現了移動化,在互聯網上,用戶可以自由社交,并進行實時視頻、互動等。要想實現傳播力的進一步提升,黨報黨臺必須進一步提高權威性、公信力和影響力。一方面,要利用新技術新傳播手段,摒棄過去單一傳播方式,以多樣化的方式傳播時政新聞,利用官微等平臺,讓時政新聞更容易懂、更容易查看、更好看。另一方面,時政記者編輯也要加強學習,熟練掌握融媒體操作和融媒體傳播規律,把各種新的傳播方式靈活運用到時政采訪報道中,讓自己成為新時代時政報道領域有傳播力、有影響力的全媒體人才。
四、結語
全媒體時代對各級黨報黨臺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時政報道需要不斷適應新的傳播語境,時政記者更要堅持守正創新,牢固樹立創新思維、融合思維,從群眾立場出發,增強時政新聞的可視性、直觀性,以更易被接受的方式向讀者受眾傳達時政新聞信息,提升黨報黨臺的傳播力、影響力和到達率,讓過去枯燥的時政新聞變得易于理解、樂于接受、引人深思,真正發揮黨和政府的喉舌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賀.融媒體時代黨報時政報道如何守正創新[J].傳播力研究,2019,3(16):257.
[2] 董文鋒.創新時政報道需打好“三張牌”[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21-04-06(007).
[3] 徐旭偉.媒介融合時代時政類報道的創新——以青年喜聞樂見的話語方式傳播[J].新聞論壇,2016(06):49-51.
[4] 邵艷.全媒體時代時政報道的開拓與創新研究[J].記者搖籃,2019(02):52-53.
作者簡介:梁鋆(1985—),女,廣西南寧人,本科,編輯,研究方向: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