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昂
(江蘇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江蘇徐州 221116)
高校的學前教育專業以為幼教機構培養應用型幼兒教師為主要培養目標,是學術性理論研究人才和具有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技術人才二者的有機結合。在學前教育專業設置的藝術類課程中,美術技能課程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課程因為學生受眾中鮮有美術造型基礎者。其教育目的和教學過程都與專業院校的美術課程不同,對于學前教育學生需要掌握的專業技能層面來說,學會 “如何教”比學會“教什么”更重要。所以同為“美術基礎課”切不能生搬硬套,而是要通過因材施教,創新課程建設,創新教學方法等多種途徑尋找“破局”的方法。而學前教育的美術技能課的線上課程建設更是亟須發展完善。
2020學年初,受新冠疫情的影響,各高校紛紛采取延遲學生返校的舉措,與此同時,各地教育部門也為服務保障防控疫情期間各高校學校“停課不停教、不停學”做了大量工作。線上教學作為一種疫情期間“被動”快速發展的新型教育技術載體,具有其特殊性。一方面,美術課程具有的“實踐性”是課程建設的核心所在;另一方面,線上教學的“現實性”又給教學工作帶來了不可預知的難點。如何從中找到課程預期與課程目標的平衡點是線上課程建設的關鍵。
美國著名的課程理論專家施瓦布(Schwab Joseph J.)曾有觀點強調課程的實踐價值和動態過程,重視教師和學生在課程開發中的作用。這便是其著名的實踐模式課程理論。其論點中關于課程建設的關鍵詞為“集體審議”。即以教師、學生為主體地位進行課程建設, 強調教師和學生是課程的合法主體與創造者。教師應是課程的主要設計者, 在實施課程的實踐中完全有權依據特定情境, 發揮自己的創造性, 同樣, 學生雖然不能直接設計課程, 但他們有權選擇學習內容。施瓦布把教師和學生以及與具體實踐情境相關的人納入課程探究中, 強調其是“平等中的一員”, 進行“集體審議”, 以尋求符合實踐情境的課程探究理論。[1]在學前美術技能線上課程建設中,由于課程內容的多向性,課程評價的連續性,線上情境的整合傳播性等特點,決定了教師和學生作為課程主體有豐富的課程創造空間。
施瓦布的實踐性課程理論提出 “自下而上”的集體審議的課程決策方式,具體到學前美術技能課程建設上,試探究一種研究范式讓“課程集體”在線上教學運用集體審議最大化利用“集體審議”的方式進行課程建設。
從傳播學的層面分析,根據傳播有限效果論,教師課堂上的傳播效果是有限的。教學不是單方面的行為,而是教師與學生各為主體的互動式傳播的一種行為方式,而這種傳播行為在互聯網背景下其互動性、多項選擇性都更加顯著。學生受眾個人間存在差異性,他們會依據自己的需要、態度和價值觀對教師的課堂內容進行選擇和解釋。反言之,在線上課程建設層面,由于線上資料全面、便于搜索等特點,可以讓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對線上現有的學習資料進行篩選,然后通過篩選出的資料和教師準備的線上教學內容結合起來,做到線上課程“定制化”。教師在線上課程的過程性設計要充分利用好網絡和平臺的特性。特別是課堂的互動和討論。可以改變以往教學手段單一的缺點。通過線上網絡資源課程共享、多種教學平臺聯動,多種融媒體資源整合,能夠形成更加豐富的課程表現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重塑美術課程教育與實踐模式的基礎上,縱向、橫向聯系知識點,通過微課、動畫、互動式網頁(H5)等表現方式,帶給學生全新的視聽學習感受,使學生充分理解教學內容。[2]
從課程建設的內化路徑層面分析,關鍵在于教師、學生作為主要參與者能在線上課程建設的各個模塊切實掌握話語權。在線上環境下如何做到課程理論與課程實踐的有機統一。這里涉及傳統課程到線上課程的改造層面,在這一層面中發揮“集體審議”的方式,自下而上統籌決策,體現受眾參與度與教師的切身參與度。將線上課程建設的集體審議內化到每個參與路徑上,最終體現到整個線上課程建設的流程中。
在線上課程建設中,注重“實踐性”的同時也要注重課程結構的平衡性。應該擺脫“三段式”課程結構模式的束縛,以理論知識的“必須”為原則,以實踐活動課程為中心,完善實踐教學的方式方法,充分利用線上融媒體資源的豐富性、多平臺資源整合的互動性,使實踐性課程與理論性課程能夠協調發展,達到要求。提升教師課程主體地位,增強教師勞動價值感突出學生課程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參與水平。這就是學前美術技能課進行線上課程建設的“實踐性”意義。
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受眾層面來說,終端設備只需要一臺電腦或者一部平板設備,甚至一部手機,便可進行上課打卡、舉手發言、作業上交、課堂討論、觀看教學直播等線上課堂的操作。這是互聯網+時代科技飛速發展帶給教育的便利面。但從課程的反饋這一層面分析,教學分析和學生的反饋方式多樣化的表象下也存在著許多傳統課堂教學中沒有的元素。
線上課程的操作多樣性和實時更新性。線上教學的課堂可以保存在云終端,除了教師日常的上課之外,對于一些需要步驟完整的實操性美術課程,例如玩教具制作、環境創設。還可以采用錄制課程上傳的方法。可以隨時更新,打破了課程時間上的限制。可以為學生課后的自習、復習、學習提供多樣性的幫助。
線上課程可重復的特性。教師可以回看上課的狀態,語言組織,對自己的課堂產生直觀的評估。有利于改進課堂。重塑了在一般課堂中的時間斷續性,學生可以自發,隨時觀看學習;擴寬了傳統課堂的空間場域,使受眾可以在家、宿舍、教室、圖書館都可以進入課堂,享受線上課程建設帶來的學習紅利。
線上課程建設不止于線上,而是要與傳統課程建設有機的融合,形成更加完善的教學課程架構。從線上教學中吸取很多優點加以和傳統教學方式結合,例如運用模擬軟件如SAI、Paint Studio等來給學生在課堂上進行示范。這樣學生可以在座位上觀看大屏幕即可看到全部的繪畫過程和創意思路。突破看傳統教學中在小教室里教師做示范難以讓全部同學都看到的空間性問題。其二,可以在網上保留云課堂。與傳統的教室結合。在云教室里完成打卡等操作,便捷性大大提升。可以讓學生在云課堂提出對上課形式、課堂內容、教師上課過程中的問題和反饋。使學生實切地參與到課程建設里來。這種形式類似于目前各高校官方的“表白墻”“留言板”。學生可以在其中暢所欲言,而不是傳統課程中普遍存在的學生不走心、不說真話、敷衍教師的反饋形式。
學前美術技能線上課程建設也存在一些缺點和問題,從課程運行的過程性中分析,課堂監督效率低,學前教育的美術課程作為一門實踐為主的課程上課形式不同于其他課程,一堂課不但有教師講,還要讓學生在課上做一定量的練習,在傳統的課堂模式下,教師可以第一時間通過觀察、點評學生的課堂作品掌握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知識轉化的程度,以及學生的時效性反饋。但在線上教學中。教師得到的教學反饋往往只是單獨的完成作業。而看不到學生的創作過程,簡而言之就是教師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監督評價,線上課程僅能通過課程作業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缺少過程完整性。其二,缺少時效性,課堂的距離感加大。教師教學過程中看不到學生的聽課狀態,不容易掌握課堂的實時動態。在課程實際運行的過程中存在一些學生打開直播“掛機”的現象。教師把控課堂紀律的難度加大。學生在家里失去了傳統的課堂氛圍。更多的偏向于“自學”的課堂形式,對學生的自制力有一定的考驗。其三,從課程建設的傳播點、接受點分析,部分教師的信息化教學素養有待提高,利用融媒體教學的能力有待加強;另一方面,學生通過信息化手段自主學習的效果不易被監測。另外,還有學生課后反饋完成度低等問題。
基于以上問題,課程建設的進程中需要依托已有的軟件、平臺、題庫等運行成熟的在線資源,開展教師培訓項目,提高整體教師隊伍的信息化教學素養;鼓勵學生組建線上線下互動與互評小組,通過定制內容打卡、小組視頻會議、班群分享學習資料、組織學習評獎、網絡推送優秀案例等形式,展開線上線下互動聯動學習,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形成互幫互學的濃厚氛圍;建立“云”答疑、“云”反饋等機制。從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學生反饋方式各方面體現于線上課程建設中。
筆者以學前教育美術技能課程建設為研究對象,解析了學前美術技能課線上課程建設中有著怎樣的特點,存在著哪些方面的利弊,相對于傳統課程建設有著怎樣的優勢?在此次疫情中的線上課程建設和線上課堂教學工作中可以一窺究竟。為今后學前美術技能線上課程建設的發展提供了經驗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