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夢潔
(北京舞蹈學院,北京 100000)
藝術管理概念最早發源于西方,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期,美國耶魯大學的戲劇學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藝術管理專業。1987年北京電影學院管理系招收了第一屆“電影制片、發行和放映管理”專業的學生,標志著我國了對于藝術管理專業的摸索和創新正式開始。隨著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需要大批藝術管理專業人才,我國藝術管理專業蓬勃發展,目前已有約100多所高校開設藝術管理專業。
近兩年,我國的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保持高速的發展態勢,在新時代下怎樣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藝術管理學科、培養符合中國市場的藝術管理人才是亟待探討的問題。
藝術管理的學科定位主要分為幾個方面。第一方面藝術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要與所涉及的藝術門類有著緊密的聯系。我國的藝術管理學科大部分都分布在各個藝術院校中,不同的學校側重點不一樣,那么在人才培養方面就要做出差異化培養。二是因材施教,注重藝術素養的培養和管理理論的建設。通過對藝術門類深刻的認識和理解,以管理學理論作為指導,才能夠更好地勝任藝術管理的工作。第三方面要明確人才培養的方向是管理者還是行政者。作為高等院校要區別于專科院校的培養方向,在這樣的現實狀況下,藝術管理學科本科階段的人才培養目標可以說是培養“被管理的管理者”。[1]
1.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管理思想的意義
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指出,要樹立文化自信心,實現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的轉變。文化自信的產生就來源于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尊重和傳承。中國的藝術管理學科要堅定地從傳統文化中挖掘帶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思想,這樣根植于華夏民族的管理思想,是對于我國企業、藝術院團有著真正指導作用的思想。
另外在關于藝術管理的學科建設問題上,就是要“重基礎”,尤其是對于本科階段的學生。基礎首先要明確核心基礎理論。[2]本科生需要夯實基礎知識,如果只學習到了操作層面的工作方法,短期內利于就業,但是長遠來看這樣的人才卻不利于行業的持續性發展。第一缺乏創造性的工作能力,第二難以在決策中起到很好的作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管理思想是形而上的精神指導,強調要確定思想的維度、高度和深度,在一定的格局和眼界中發揮才會有創造性。
2.“以人為本”的中國傳統藝術管理思想
在本科的教育過程中,我們往往采用的是西方的概念和理論,卻忽略了源自我們本民族思想的精華。張岱年曾提出:“中國文化優秀傳統的核心是人的意識觀念。”這一點與西方觀念有著很大的區別,無論是從傳統管理階段亞當·斯密的勞動分工法,還是到林德爾·厄威克的行政管理理論都是圍繞著管理事務的具體方法展開。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管理思想則是“以人為本”。儒家人本管理把管理的對象作為管理的對象,把管理的主體作為管理的對象。這是管理主體與管理客體的統一論,不同于西方將主要視角對準了管理客體,卻忽略了管理者本身的觀念。
綜上所述,在未來藝術管理學科課程設置的問題上還是要將基礎放在從中國傳統文化出發的管理思想上,讓學生們明白在未來走向工作崗位的時候首先要管理的不是他者,而是自身,并且要樹立起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
西方管理學者將管理定義為:“管理活動是指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后來的經理人不斷補充和修正管理的概念。赫伯特·西蒙認為管理就是決策,康茨認為協調是管理的本質。[3]結合眾學者的觀點,在藝術管理學科當中的學科定位就需要有一個明確的界定,在本科教育階段要塑造一個擁有實操性技術、藝術性修養和學術性研究的人才。
當下對于藝術管理的學科建設問題上,各高校都對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的融合有著各自不同的解決辦法。中國音樂學院的藝術管理專業現在讓大三的學生一整個學年都在外面實踐,并且以導師制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全程指導。并且中國音樂學院與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達成了合作,讓藝術管理專業的學生去北大進修更為系統專業的管理課程。中央戲劇學院則依托于中國戲劇管理文化協同創新中心這一個資源的平臺,得到更多的實踐機會,縮短踏入工作崗位之后的適應期。中央美術學院則采用了工作室項目制的形式,以團隊工作的模式來進行實踐。我校北京舞蹈學院與本院的舞蹈劇場有著密切的合作,通過多種實踐活動,掌握藝術管理中在舞蹈藝術方面的各個工種。
總而言之,本科階段的學生們首先要夯實基礎理論,其次充分認識、理解、深入自己所要管理的藝術門類,擁有仁人志士的胸懷和視野,并且聯系實踐,才能夠在未來的實踐工作中富有創造力的完成目標。
我國藝術管理學科教育經過將近三十多年的發展,在眾多業界專家、學者共同努力探索下我國的藝術管理學科教育已經有了一定的跨越式發展,但是仍有許多問題出現,筆者在經過對于許多高校藝術管理學科教育課程體系、人才培養模式、畢業生走向等情況進行調研之后,總結了以下幾點問題。
我國高校藝術管理教育課程體系在最初建構,大多都是模仿和借鑒西方的課程體系建設,所用的教材都是以西方藝術管理教材為主。絕大多數的高校課程以“技術性理論”課程為主,而關于藝術學、美學、中國國學的課程非常少。除此之外,藝術產品的生產與物質產品有著最為本質的區別,藝術活動的主客體都是人,那么絕對西方化的藝術管理思想與方式真正完全適合對于藝術的管理嗎?
作為一位藝術管理人才來說,對于藝術的感受能力和感知能力是非常重要的。[4]經過對于大量歐美國家對于藝術管理專業人才的招收條件的調查后發現,歐美發達國家的學校對于學生藝術修養的要求非常高,大部分美國的學校要求擁有4年以上在專業公司或者文化藝術機構工作的經歷,同時申請人必須要求選修過9門以上的藝術課程。不符合要求的申請人需要提交兩封推薦信,并鼓勵他們積極參與面試。這些條件要求學生具備管理技能,也希望學生具有藝術技能。我國大部分招收藝術管理專業的院校都對于藝術素養設計了一定的考核標準,但整體較為寬松,呈現重文化課輕藝術修養的現象。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訪問北京大學時指出,“要在中國辦出世界一流的大學,就必須有中國特色。”目前每個院校都在根據自身的特點進行一些教材的編撰,但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具有一定力度的教材較少,特別是具有全國統一性的教材也寥寥無幾,目前學生的課程教材還是以外文教材或外文中譯教材為主,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管理課程十分欠缺。[5]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中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應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教育規律,以德為本,以人為本,以中國特色為龍頭,支持創新帶動發展戰略,為經濟社會服務。我們所希望通過本科教育所培養出來的藝術管理人才是應集“專業技術能力,藝術修養、學術研究能力”三者為一身。[6]
藝術管理具有典型的藝術學科屬性。它應該以藝術為基礎,以管理為指導。所以在招生這一環節上,很多業界的專家都主張招收一些具有藝術學習背景的學生。其次在進入本科階段的培養,藝術學領域的基礎課程應為最基礎的“入門級”課程設置,此類課程的設置目的是讓學生們有一個對藝術更為宏觀的認識和了解,同時增加學生們的文化積淀。因為不同藝術院校對于學生的培養目標的不同,所以在此類課程的藝術門類上可有所偏重。[7]
在藝術管理工作的整個環節中離不開各項技能性知識,例如規范性策劃案撰寫、預算表制作、工作日程表制作、舞臺監督等等工作。針對該方面,筆者認為除了應有的課程設置之外,更需要去結合切實的實踐,讓學生們通過實踐去真切的經歷整個過程,才能真正地讓書本知識轉換為自身的技能。
關于藝術管理人才培養階段問題,筆者認為在本碩博三個不同的階段應具有不同的分工。在本科階段,應該更為注重的是學生基礎知識的學習、技能的提升,為畢業后所從事的具體性工作做準備,同時也應為碩士的學習奠定基礎。[8]在本科階段應該注重學生學術水平的培養,課程設置方面應該加入管理學、藝術學、哲學等史論性課程,不僅是為學生們進一步謀求深造做準備,而且對于提升學生對于事物的宏觀掌控能力和人生格局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