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艷 新疆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全球信息化技術的成熟發展促進著產業變革時代的工業4.0來,即所謂的智能化時代。該概念最早在2013年的德國被提出,旨在通過制造業智能化水平的提高,搶占新理論工業革命的先機,建立起適應性更強,資源效率更高的智慧工廠,打造數據化、智慧化、個人化的物聯信息系統。在“中國制造2025”發展規劃的指導下,高校作為人才培養基地,有義務也有必要改變傳統的交通運輸專業的教學模式,應用道路規劃、信息交互等新型科技,以滿足社會對交通運輸專業人才的需求。
智能網聯背景下,交通運輸專業的核心知識領域如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運載工具理論及其技術裝備等都迎來了巨大的變革。在科學技術向智能化趨勢發展的推動下,智能網聯實現了現代通信與網絡技術的有機融合,智能信息共享,無人駕駛等智能技術的普及指日可待。我國在汽車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抓住了技術變革的機遇,與德國建立起良好的工業4.0—即智能化合作關系,有效的政策支持推動著全面制造強國戰略的全面部署與實施推進。高校的交通運輸專業應充分抓住當前的社會需求,順應經濟結構升級的社會發展,為社會培養高素質,高適應性的專業交通運輸人才,不僅要求學生能夠對智能交通技術熟練掌握,更能將理論知識靈活運用到實踐生活中,擁有較高的實操動手能力。
在我國交通運輸行業迅猛發展的背景下,高校應當結合智能網聯的技術趨勢,對傳統的交通運輸專業進行一定程度的教學改革,以期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高校在改革傳統課程的時候應當保留重點的基礎課程,并注意智能化與網聯化間的辯證結合關系,適當增加新興課程,迎合市場發展趨勢。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在專業學習過程中的占比要科學合理,掌握公共基礎課程如力學、數學、管理學等與專業基礎課程如工程制圖、機械基礎、信息自動化控制等兩者之間的平衡。學生通過科學的教學安排,既要掌握理論基礎知識,以保證未來在工作崗位上能夠完美消化復雜繁多的文件工作,又要掌握一定的實踐運用能力,以期適應交通運輸相關的實戰工作現場[1]。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專業課程的設置重點也應當有所調整。對于大一的學生,側重點應放在專業基礎課程,為學生打好扎實的理論素養基礎;大二的學生重點應偏向于專業核心課程,并輔以適當的實踐課程;大三的課程設置要面向學生的就業問題,提高實踐課程的占比。不同的課程設置可以保證學生全方面的專業素養提升,并能熟練運用智能網聯背景下層出不窮的新型技術。
教師隊伍是教學改革中的重要一環。在智能網聯背景下,很多高校的教師隊伍存在老齡化、技能不足、教學觀念落后等問題,對交通運輸專業的人才培養不利。高校在建設交通運輸專業的教師隊伍時,一方面要保證教師隊伍的一定流動性,及時引進更適應技術革新的青年教師,對其專業素養要有嚴格的要求。另一方面,針對教學觀念落后與新型技術掌握不足的年長教師要展開定期的專業培訓,并積極安排實際演練等,以期幫助教師隊伍更好的優化升級。此外,還要保證理論教師與實訓教師在教師隊伍中的比例,完善教師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獎懲機制,鼓勵教師主動推進教學改革事項[2]。建設優秀的專業教師隊伍,加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良性引導,幫助學生完成理論與實踐的辯證統一學習,在理論知識的指導下進行規范的實踐操作,在實踐過程中完成理論知識的深化。
智能網聯是依托大數據、云計算等高新技術而發展起來的,基于此點出發,交通運輸專業也要將數據資源平臺的搭建作為教學改革的切入點,進行全方位的改革。以慕課網、CSDN、網易公開課等網課移動終端為載體,高校可以廣泛挖掘國內外平臺的數據資源并進行優化整合,以創建大數據教育資源平臺。充分發揮智能網聯優勢,推動教學多元化深層次的改革,探索新時期的新教學模式。
眾多高校已經為配合智能網聯的高速發展紛紛建立起智能交通實驗室、創新實驗室等。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學資源與學生需求不成正比,資源損耗沒有相應的資金技術支持,因此多功能實驗室難以向學生全面開放,學生沒有充分的實踐機會踐行理論知識,最終導致實踐能力不高,難以適應工作崗位。高校要在建立多功能實驗室時充分考慮到本校的教學水平與學生需求,給予充足的資金支持,以配合交通運輸專業的教學改革。
結語:智能網聯背景下,交通運輸行業朝著智能化、共享化、網聯化發展,對于專業人才的需求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為適應新時期的社會主義建設發展需求,高校要相應的對交通運輸專業教學進行改革,通過改革課程體系、優化教師隊伍、搭建大數據平臺等舉措,積極推進教改工作,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為行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持。